《云横秀岭图》元 高克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云横秀岭图》元 高克恭 在《云横秀岭图》中,远景为高山险峰,气势雄伟,有崇高的美感;近景则是江南水乡风景,气象温润,有平淡天真之趣。山腰白云缭绕,山坡小桥流水,烟树苍郁。近处河分两岸,林木茂密,山头以青绿点苔,显得温郁苍翠;坡脚以粗笔勾皴,具有稳定感;山腰间飘浮的大片白云,为融和米芾、董源等诸家画法的典型之作,别开一面。 虽然没有直接表现人物,但左侧延伸到水面中的坡岸上有空亭,画面右侧在树叶的掩映下也有两处房屋的形象,更靠上的桥的形象也彰显了这里人为的日常活动。纵观整幅画作,无不显示出一种士大夫的闲雅之趣。
画轴的上方裱绫有明代王铎的题识,盛赞此画“神气淋漓,嵬峨滋长。展曰造化从毫,天地无功。”在其下方裱绫,王铎又题:“日对此帧,如坐溵水傍观少室诸峰,何知人间繁华,封畺金革之事。”
画家高克恭生平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道人。祖先是西域回纥(回鹘)人,占籍大同,奉母移居房山(今北京)。高克恭27岁为吏,官至刑部尚书和大名路总管。他多次到南方任职,和当时的文人画家来往密切,才陆续深入接触卷轴画并开始学画。
晚年寓居钱塘(今杭州)。画使普遍记载高克恭山水画师承米芾的云山法,但其构图及笔墨过于简单,犹觉不足,后更借鉴董源、巨然及李成,渐渐形成其个人的模式。时人将他与同时代的赵孟𫖯并列:“近代丹青谁最豪,南有赵魏北有高”,可谓元代南北方两位极具代表性的士大夫画家。 [1]
《云横秀岭图》赏析
本幅中的主要山体几乎位于画面的正中,主峰态势先向右倾斜,又在向上的延伸中扭向左侧。山体最高的部分,既有著董源矾头皴的块石表现,密集横向的墨点也是米点皴的典型表现方式。画面中的整体山石表现雄厚浑圆,山脉处的表现使用了董源式披麻皴,种种样貌和艺术语汇的使用都是复古而平淡的风格。在主体山峰的下面,也即画面的最中心位置,是由地表坡岸蒸腾起的白色烟云,一直向右上方蔓延,渐渐遮挡住山峰又最终和虚远处融为一体。北宋米氏父子所建立的“米氏云山”之法,开创性地向后世提供了云烟的表现方式,也提供了云和山的关系处理方式。元初的高克恭学习了这样的方式,将云烟置于更后一层的山峰以及更前一层的平缓坡岸之间,这不仅在视觉上制造了迷幻之感,也弥合了不好交代的远近二层空间关系的处理。除了渐升的烟云,还有坡岸上成排的树木,都位于画面的二分之一交接处。画面的下方以平静的水面为核心,周围都是平缓的坡岸,林木茂密,右岸有数屋舍、左岸有一茅亭隐约其中。纵观整幅画作,无不显示出一种士大夫的闲雅之趣。 [2]
传世作品
《云横秀岭图》绢本著色,纵182.3厘米,横106.7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無款,但圖上有元代鄧文原、李衍二題,故可信。
收藏
《墨竹坡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云横秀岭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