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春萬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春萬歲》

《青春萬歲》王蒙創作的長篇小說,動筆於1953年,小說的部分章節於1957年在《文匯報》、《北京日報》上發表,1979年5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正式出版。

內容簡介

小說以高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向讀者展示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北京女七中高三女生熱情洋溢的青春生活,刻畫了一批成長於新舊交替時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精神風貌:她們有理想,有熱情,對生活積極樂觀,「用青春的金線」和「幸福的纓珞」編織屬於她們的日子。小說採用了色調鮮明的對比襯托手法,表現了不同社會制度下人物的命運,歌頌了青春的力量。

創作背景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的青年學生們從舊中國到新中國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歷了舊中國土崩瓦解,新中國的百廢俱興、萬象更新。大家都充滿了希望、朝氣、信念,相信從這一代人起將過一種全新的、無私的、非常光明的美滿生活,需要清洗的只是舊社會殘留下來的污垢,而且覺得這種情況未必比做幾次大掃除更困難,這也是當時全社會的共識。王蒙的想法和同齡人一樣,而且,他感覺到勝利的高潮不可能成為日常和永遠,於是,他認為自己責任把這段歷史時期和這段歷史時期的少年、青年的心史記錄下來。他於1953年秋天動筆,悄悄寫了一年,完成初稿後他請父親王錦第幫忙拿給北影廠的編劇潘之汀過目,潘稱讚王蒙有了不起的才華,把小說推薦給中國青年出版社文藝室審讀。

1956年春天,正在改稿的王蒙參加全國第一次青年作者會議時結識了邵燕祥,他把起草的《青春萬歲》的序詩請邵燕祥看,邵燕祥幫他進行了修改,並增添了「用青春的金線與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等句。

人物介紹

鄭波

女七中高三甲班學生,團分支書記,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一個政治上成熟、性格堅強沉穩,富有毅力和韌性,內心又善良溫柔的優秀青年。解放前,還在上初中一年級時,她就冒着生命危險投身革命,參加了民主青年聯盟組織,1952年入黨。當她意識到祖國需要無數富有真才實學的建設者時,便以頑強、有節奏、效率驚人的勞動,爭取每一分鐘,一步一步地追趕着全班功課最優秀的同學,終於在畢業考試中一躍而為全班第一。

楊薔雲

女七中高三甲班的學生、班幹部。善良熱情,又顯得單純、急躁。她思想敏銳,言辭直率鋒利,愛好幻想,頗有浪費主義氣息。她用火一樣的熱情消融了滯積在蘇寧心靈中的冰塊,喚起了一度頹廢的蘇寧的哥哥蘇君武的新生活的勇氣,也促進了李春消釋疑慮,儘快轉變。

蘇寧

女七中高三甲班的學生。出身於資本家家庭。受到過舊社會惡勢力的蹂躪,解放了,仍受到資本家父親的管束,內心曾經消沉。最後,她在楊薔雲、鄭波的幫助下勇敢地揭發了父親的不法行為。

呼瑪麗

女七中高三甲班的學生。自小失去父母,在天主教會「仁慈堂」長大,精神和肉體受到帝國主義「慈善事業的雙重奴役」,受盡折磨,卻中毒很深。在鄭波和老師、同學們的幫助下,她經歷了緩慢而痛苦的轉變過程,終於覺醒。

李春

女七中高三甲班的學生。父母早逝,由伯父撫養長大,長年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她養成了孤傲、好勝而又堅強的性格。她多才多藝,功課很好,本來對社會工作也很積極,在1949年就加入了共青團,但1950年的年底,因躲避軍事幹校報名,漸漸和集體疏遠了,與好友楊薔雲也分道揚鏢,從此後變得只重視自身利益。經過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和學校老師、同學的教育幫助,她認識並改正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重新融入集體中。

作品影響

198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女導演黃蜀芹將《青春萬歲》搬上銀幕,該片由任冶湘張閩梁彥等主演,在蘇聯塔什干國際電影節上獲紀念獎。

作品評價

河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思謙:王蒙為解放初期熱氣騰騰的中學生活留下了一份真實生動的寫照。它反映了黨的陽光雨露和社會主義文藝的乳汁怎樣哺育了一代人的成長,在他們稚嫩的胸膛里播下了真理的種子。小說里的人物像當年生活里的中學生一樣天真可愛,她們有各自獨特的性情、愛好,心中燃燒着愛黨、愛祖國、為社會義事業獻身的青春熱情。這裡面沒有動人的情節、曲折的故事,也沒有解答人生問題的現成答案,但是卻有一種吸引人的內在魅力。

作者簡介

河北南皮人。中共黨員。1949年後任共青團北京市東四區委副書記。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後改正。1953年開始創作並發表作品,因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而成名。其代表作有《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等,其中短篇小說《最寶貴的》《悠悠寸草心》《春之聲》分獲1978—1980三年的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蝴蝶》《相見時難》分獲第一、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訪蘇心潮》獲市三屆全國報告文學獎等各種國內文學獎。1987年獲日本創作協會和平獎,同年獲意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獎。作品 被譯成英、法、德、意、日、俄等二十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發行。[1]

參考資料

  1. 王蒙2020-06-23 來源: 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