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耕、读”的典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渔、樵、耕、读”的典故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
在表面上看似生活基础,实则隐喻著古人对自由的向往,对于为官多年、拼搏大半生的官吏来说,更是意味著得来不易的惬意与舒畅。[1]
渔樵耕读,单从字面理解就是渔夫、樵夫、农夫和读书人。通俗地说就是打渔的,砍柴的,种田的和读书的。是古代农耕文明时代四个最具代表性的职业分类。
基本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耕田种地,读书入仕。前面的渔夫和樵夫,属于无产者,以山川河流的自然给养为生。农夫属于有产者,有著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而书生则属于极少数群体,完全依读书入仕为最高追求。[2]
“渔樵耕读”中的“渔”是渔猎的代称,旧时可是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一业。
“渔樵耕读”中樵夫的原型,是汉武帝时期的朱买臣。
“耕”代表的是农业,其农夫原形人物是舜。墨子《尚贤》记载,“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衣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相传象为之耕,鸟为之耘”,这是关于舜帝亲耕的记载。
“渔樵耕读”中的“读”泛指旧日的科举,原型为东周时期的苏秦。相传苏秦曾追随鬼谷子学“纵横捭阖之术”,后来果然成了齐赵等六国之相,率六国联横抗秦,青史上留下一笔抺不掉的重彩。
典故
渔
刘秀称帝后,严子陵隐姓换名,垂钓于桐庐富春江畔。刘秀思贤念旧,画像下令查询,终于在泽中找到披著羊裘垂钓的严子陵,三次聘请方至京都洛阳。[3]
然而,严子陵只在京都做短暂停留,拒绝出仕为官,始终隐居垂钓为生,享寿八十而卒,刘秀厚葬之。
樵
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字翁子,西汉大臣。
班固的《汉书》记载:朱买臣出身贫寒,以砍柴为生,然而他读书却十分用功自强不息,熟读《春秋》、《楚辞》,四十多岁依然是潦倒儒生。[4]
其妻受不了清苦生活,多次逼迫索要休书,且忿恨地说:“像你这样的人,只能饿死在沟壑中,又怎敢奢求富贵呢?”朱买臣无奈,只好从之。其妻崔氏再嫁家境殷实的木匠。多年后经好友举荐,朱买臣从一名小吏开始,平步青云,官至中大夫、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朱买臣和成语“覆水难收”的故事:话说当年朱买臣官拜会稽太守后,其前妻闻讯,又想抛弃第二任木匠丈夫,跑来求见朱买臣,意欲复婚,重回朱家。朱买臣思忖良久,命仆人端来一盆清水,泼水于地,朱买臣指著地面上的水迹,对前妻说:“你如果能将这水重新收于盆中,我就允许你回来”。前妻知其意,遂悻悻离去。朱买臣见前妻生活艰难,念其曾患难与共之情,遂将其全家接来官邸,好生供养,岂料前妻羞愧难当,悬梁自尽。
《三字经》中“如负薪”的典故,说的就是朱买臣家贫,负薪读书的故事。
耕
所指的是舜在历山下教民众耕种的场景。[5]
舜,姚姓,名华,别称虞舜,帝舜。上古时期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一。传说舜的两眼都是双瞳仁,故又名重华,因为排行老二,也称仲华,与中华谐音。
舜,原本是农夫,家境贫寒,年少丧母,饱受父亲、后母、异母弟弟多次迫害,每次舜都能化险为夷。而舜对于父亲和后母的迫害不计前嫌,仍然恭恭敬敬,孝道不减,对异母弟弟更是仁爱有加。后来在历山教化民众耕田种地期间,飞禽走兽都感化他的大贤大孝,大象替他耕田,鸟儿帮他除草。舜睦邻乡里,深受民众爱戴称颂,因而声名远扬,被尧帝重用,尧帝后来禅让帝位于舜。
《千字文》中“推位让国,有虞陶唐”一句,讲的就是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又把帝位禅让给了禹的典故。
读
讲述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
苏秦,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6]
苏秦家族世代以务农为生,早年苏秦师承鬼谷子,游历秦国,上折秦王,未被重用,一事无成后,遂狼狈而归。回家后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愿和他说话。苏秦羞愧难当,但仍不改其志,不愿屈身事稼穑。《战国策》记载,苏秦回家受到冷落后,喟然长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秦足不出户,发奋读书不舍昼夜,晚上实在瞌睡得不行了,就用锥子刺入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到脚面上了,剧烈的疼痛可以让他睡意全无,再次清醒,又可以全神贯注地认真读书了。偶得《阴符》之书,让他如获至宝,揣摩研习不辍,终于使他茅塞顿开,悟得合纵连横之术。
苏秦再次离家,游说列国,提出合纵六国抗秦之策,得到六国君主的信任和重用,苏秦最辉煌时,手执金牌宝剑,身佩六国相印,执掌六国兵权,权辖六国臣民,致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