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一个人,一本书,一条大路(李锡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个人,一本书,一条大路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一个人,一本书,一条大路》中国当代作家李锡文录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个人,一本书,一条大路

从“瓦妮”走来

李彦良老师《瓦妮说童年》,乍看书名,我还以为“瓦妮”是个洋名字呢,就像“珍妮”、“托妮”一样。细看内容,才知道怎么回事:出生之后,“前门楼悬,后脑勺高,脑袋像扣上了瓦盖,面对我这个怪模怪样的一个丑妮子,爹妈就管我叫‘瓦妮’了”,原来是作者的乳名。可这样的“自报童年”,多么有趣啊!《瓦妮》这本书,是写作者的童年经历的,童年的喜怒哀乐、父母养育之恩,深深定格在脑海中,而其中的“过大年”“走亲戚”“填仓”“五更饭”“阴雨天”“度饥荒”等情节,任何一位中老年人看过之后,都会引起童年的回忆;“我与妈妈捉迷藏”、“不声不响捏一把”,单看题目,就如此生动、温暖而富于童趣。作者生动而乐观幽默的叙述方式,实在是精妙而高超,令人迫不及待地要看下一篇,恨不能一口气读完。

关于本书的写作特色,先前很多同仁已经做过分析评论,相当到位和透彻。我更加感慨的是这样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多少年来始终奋战在文学一线,在各种刊物上,在新锐散文群里,跟一帮小他很多的文学同仁成了知己好友,无所不谈,其谦逊朴素的作风,为大家所称道。就是在病床上,也离不开文章作伴,甚至对作者的新作品发表见解和鼓励。

说实在的,对这样一位老同志,我是不忍心让她多看文章的,因为看得多了,对眼睛]绝对不好,也影响身体的恢复。所以,我的文章和网上对话,尽力“逃过”彦良老师眼睛,生怕她看见,生怕增加她的一点负担。我常劝一些年长的同志,精力和身体所限,不宜过多看文章,不宜太动脑筋,更不能承担过重。但我发现彦良老师还是随时会出现在群里,对我和其他作者的文章做个分析和留言,乃至参加文学课题的讨论。这样一来,有时候我竟然有了错觉:她不是很年轻吗?她不是和我们一样的吗?

李彦良老师在文字中,在与文友的交流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我与这位来自山西阳泉的前辈未曾谋面,但是在文字的交流中,我仰慕她的才干与执着精神,我想,我们早已测量到彼此心灵的温度,共同感知文学的力量并享受人生。我感受了她那老大姐般的亲切鼓励,我看到了这位终身致力于教书育人事业的老人的精气神,我懂得了人为什么能永葆青春,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位可爱的老人是整大我两旬的“鼠”,我是名副其实的“鼠辈”了,哈!彦良老师从童年出发,从“瓦妮”走来,一路风尘仆仆,孜孜以求,及至“桃李满天下”,无愧于心。她是高校的职业教师,而她的人生经历,更教会了我们很多人,踏实的走在一条大路上。

依“勤”而“立”

“我乃凡人中的一员,一个生活在不被人关注的角落里……”,拿到《勤耕集》这本散文集,首先看到作者自序中的这句话,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过平常日子,而在当今的浮躁环境下,有多少人无大作为却是自命不凡、高人一等呢?实在不少。把自己看成是“平凡的人”,这种自我认知是一种心态的平和,本身就昭示了美好的情操。

在“平凡”精神的感召下,我甚有兴趣的读完了王立勤老师的集子,也有了对作品的不少的感受并深受启发:

以真情感人。立勤老师的散文,大都是写生活经历、所见所闻,有不少都是人们常常遇到的“琐事”、“家常事”、“烦心事”,过去的就过去了,立勤却善于观察,并把所得储存起来,使之成为了散文的写作素材。例如少时记忆的“买肉”、上学时“拉练”情景,父亲、母亲、邻居的故事,都深深印在脑海里,感情之深,可见一斑。“真情实感”始终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真”,一定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作者的亲身体验和观察。

以细节动人。怎样运用和处理好细节描写,是散文写作的重要课题。立勤的多篇散文中,都比较注重抓住细节,记录本真。例如《心中的女神》一篇。是写车间里的“巧珍”的故事,“正在我干的起劲时,巧珍过来了,‘你休息会儿,我来。’说着接过我手中的工具干起来。”这里,我注意到标点符号,“我来”后面很多人会用感叹号的,以增加力度。而作者只是用了一个平静的句号,再现当时的场景,低声、随意、自然,此处无声胜有声,一个助人为乐的形象跃然纸上。整篇文章,没有太多的渲染词句,没有多少抒情的形容词,却通过巧珍的“受伤”、“上大学”、“赠送日记”等几个情节叙述、细节描写,反映了那个年代工人姐妹之间的纯真感情。

以坚定服人。立勤散文,一如本人,平和而平实,几乎各篇文章都是如此,即使如《那些温暖的人和事》,也没有太多激情的迸发,而是平静地叙述过去“我们住的那个大院”的故事,不温不火,而透过文字,看到的却是一片温馨的回忆,读者也感受到了立勤的那颗温柔而火热的心肠。温柔,却绝不懦弱,她的文章,都闪现着善良而坚强的光芒,立勤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哪怕幼年“抽骨髓”、成年后又经历“两次腹部手术”,也绝不退缩,她忍受所有,默默坚守着理想,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做个生活的强者,做个文学阵地的坚强战士。

立勤平凡不假,而如她一样,多少年来笔耕不辍,又有几人做得到呢?说平凡没错,说不凡更好。哦,对了,我得介绍下王立勤老师的初步印象:中等身材,微胖,少言,音细而低,为人简单而友善。我又翻开她赠我的《勤耕集》首页,签名只有两个字:“立秦”(王立勤的笔名),如上课签到一般,自然、简洁。我倒想出了8个字:依“勤”而“立”,行以致远。

风 骨

收到了郑友贵老师从四川]宜宾寄来了他的撒文集《一路行走》,很早就在网络微刊上看到过他的作品,却一直未能品读文集,这下好了。我对纸质书刊是很重视的。

我发现,友贵对于文学和社会的认识上,与我甚为相近。比如他对无德“名人”的不屑、对“文抄公”的不满、对“做人与做官”的看法、对世俗和人生的感悟、对文学现象的观点,这类的杂文小品,令我欢呼。思想性是散文的精髓,思想的阐发是散文的一种境界,友贵文集中,无论是“思想浪花”、“读写散步”板块,还是他的记叙文、杂文里,都闪现着思想的火花。在他的文章里,读不出太多的“火辣辣”,却有着四川人特有的“忠勇”,以及对于现实的沉稳理性的思考。

文学有其艺术性,艺术体察,是手执一把价值透镜,担当者不可推卸的洞悉灵魂的审美之责。长期担任公务员的他,文风严谨,自不待言;其作品的真情、诗意及审美情趣,也不必说。可贵的是身处名利场,却崇尚“风骨如竹”、执着的“痴”与“迂”;他呼唤文风的朴实与鲜活,以曾经做过矿工而自豪……这都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纯朴与崇高,也是文章的立意所在。郑友贵老师多年痴迷于文学创作,与文字为友,乐在其中。他在自序中引用许梦熊的诗句:“莫向斜阳嗟往事,人生不朽是文章”。他避开喧嚣,满怀激情走在文学之路上。把文章看成是人生不朽之事的人,对于文字是怎样的热爱啊!其实,人生就是一篇大文章,如何不朽?惟有风骨。思想风骨,胜于山峰。[1]

作者简介

李锡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