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代高僧唐玄奘收弟子的传奇」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1 個標籤回退)
佛教信仰
 
行 51: 行 51:
 
   
 
   
 
   觉悟后的窥基,勤学苦练,严守戒律,日渐精进。他协助玄奘译经,最终变成一代高僧大德。<ref>[https://www.zhongfox.com/fo/detail_3911.html  一代高僧大德唐玄奘收弟子的传奇]</ref>
 
   觉悟后的窥基,勤学苦练,严守戒律,日渐精进。他协助玄奘译经,最终变成一代高僧大德。<ref>[https://www.zhongfox.com/fo/detail_3911.html  一代高僧大德唐玄奘收弟子的传奇]</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 参考来源 ==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229 佛教传记]]  
 
[[Category:229 佛教传记]]  

於 2024年4月5日 (五) 07:02 的最新修訂

一代高僧大德唐玄奘收弟子的傳奇
圖片來自六圖網

一代高僧大德唐玄奘收弟子的傳奇,窺基出家後,凡出行,公然常以「三車」相隨。三車分載妓仆、飲食和經文。關中人因而稱之為「三車和尚」

原文

  窺基,俗姓尉遲,是唐代開國元勛鄂國公尉遲敬德之侄,其父尉遲宗,官至左金吾將軍。窺基的出家,以至於變成一代高僧大德,其中有一段奇特彎曲的故事。      這一天,窺基之父尉遲宗正在書房枯坐,遠遠傳來人們的喧鬧聲,模模糊糊還聽到眾人高唱佛號之聲。這時,家童快快當當跑進屋內。尉遲宗一會兒從椅子上站起來,對小廝喝道:「猖狂!今日昏了頭嗎?為何名也不報,就跑進來了!」      小廝知道失禮,匆促跪下道:「大人,小的實在是慌急了,有、有一位大和尚現已到門口了!……」      「和尚?」尉遲宗心中一愣。由於這位武功蓋世的將軍,歷來沒與和尚交往過,今日怎麼會有和尚登門呢?      「是的」,家童忙不迭地接上來說,「是一位大、大和尚,門前已拜倒了一大片人,都在頂禮膜拜……他都不睬,只指名要見大人。」小廝的話音剛落,又一個老家人慌忙走了進來,心急地說:「大人:三藏玄奘法師求見!」      「三藏法師來了!」尉遲宗還沒等家人說完,便匆促向門外走去。他一腳門裡,一腳門外,瞪了小廝一眼,「說了半天,滿是廢話,為何不早通報大師的姓名?」      尉遲宗必恭必敬地把玄奘法師迎進客廳。匆促叮嚀家人上茶。      「尉遲將軍」,法師剛一落坐,就說明來意:「今日貧僧貿然拜訪,是有一事相求的,尚請將軍施捨。」      尉遲宗快樂地說:「大師能親自登門化緣,實在是合府的榮耀,懇請大師垂示。」      玄奘見將軍如此爽快,便笑道:「將軍且慢許願,不然我若說出口,一旦捨不得,又如何是好?」      一句話把老將軍激得簡直坐不住了。這位兩軍陣前叱咤風雲的人物,說話歷來都是直截了當的。將軍正要立誓發願,玄奘法師向他擺了擺手,「等貧僧說出原因,請將軍三思後,再決定是不是施捨。」      本來,唐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途中曾請一尼姑算卦,說:「等你回國之日,你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學生現已降生了。」所以,玄奘回國後,即有心物色這個高徒。      一日,在長安郊外的大路上,偶爾遇到窺基,見他眉目清秀,舉止大方,一探問,知為尉遲宗將軍之子。嘆道:「將軍之種不謬也!」從此,玄奘便有心收窺基為弟子。      當玄奘說出要化緣將軍的兒子窺基出家時,尉遲宗遽然覺得帽子下面的頭髮間熱騰騰的,合十的雙手,也慢慢地分開了。窺基是他最小的兒子,夫人過世早,如今只要這個兒子承歡膝下,是他精神上的依託。讓兒子出家?他可歷來沒有想過。今日大師突然提出這個請求,將軍心裡一會兒難以承受,所以便下意識地說道:「像犬子這麼粗蠢驃悍的人,可以教化得了嗎?」玄奘微微一笑,立刻接住話茬:「像令郎這麼偉器之人,非你不能生,非我不能識!請定心,我收他為徒,定能使他變成佛門英才。」      將軍到底是個說話算數的人,儘管心中捨不得,但仍是容許了,僅僅說了一句:「要看兒子的意思如何。」玄奘說:「請喚出令郎,我要當面聽聽他的定見。」      所以,將軍便要家人叫出令郎。當窺基傳聞要他出家時,便大聲嚷道:「我不要出家!假如非要我當和尚也行,但有必要容許我三件事!」      「哪三件事?」玄奘問。      「不斷情慾;准吃葷血之物;過中午也能就餐!」      好傢夥,這三件事恰是佛教大忌,窺基滿以為提出這三件事,定可斷玄奘收他為徒的主意。不曾想,玄奘倒一口容許了!本來,玄奘是先以願望把他栓住,然後再用佛的才智啟示他,定會使他改變初衷。所謂答應,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算了。      窺基出家後,凡出行,公然常以「三車」相隨。三車分載妓仆、飲食和經文。關中人因而稱之為「三車和尚」。      有一次,窺基去太原傳法,三車在後相隨。路間,遇一老翁,問道:「是什麼人搭車?」回答說:「一個和尚載着家族而行。」這個老翁嘆口氣說:「很通曉佛法的人而帶家眷,這可與佛徒不相稱啊!」      窺基在車中聽後,臉紅心跳,當即覺悟。他長嘆一聲,棄車獨往太原而去。      覺悟後的窺基,勤學苦練,嚴守戒律,日漸精進。他協助玄奘譯經,最終變成一代高僧大德。[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