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年又一年(高莉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年又一年
圖片來自创意悠悠花园

《一年又一年三》中国当代作家高莉玲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年又一年

[春节]]刚刚过去,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还在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看着家家门口挂着的红灯笼,思绪转回到过去的一个又一个新年。

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在老家,一大家人一起过的那些年。

小时候常听爸爸和我们说:我们的爷爷奶奶原本是生活在长江边的,爷爷曾经是峡江险滩上的一名纤夫,为了生计他还做过挑夫,奶奶和他一起勤奔苦做,无奈流年离乱,一族人开始逃荒。他们从秭归出发,一路走走停停,最后在远安县的大山脚下安定了下来。在那里开山种地,搭了个勉强遮风避雨的小窝,除了在逃荒路上出生的大伯,爸爸他们几兄妹都出生在那个小山村。

我们那里把奶奶叫婆婆,从我记事起婆婆的背就有些驼了。她小时候被裹过脚,走起路来有点摇摇晃晃,就这样每天都还是有做不完的事。上工劳动,屋跟前菜地,猪圈里几头大猪,一窝咯咯咯叫的鸡,还有一大家人三餐饭食,浆洗缝补,就连屋里大大小小十几个泡菜、腌菜坛子也都等着她加菜换水……

那个年代,家里多几个劳动力可以多挣些工分,婆婆爷爷却不让爸爸他们几兄弟在家做农活,拼命让他们读书,爸爸兄妹六人中两个大学生,两个高中生,就连姑姑也念了中学。在当时那个年代,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婆婆爷爷,要让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有机会看到山外的世界。就这样,二伯、爸爸、四爹、幺爹先后走出大山,在外面工作、生活。后来二伯因为生了一场大病又遇上国家分流政策,无奈地离开工作岗位,回到了生养他的小山村。

放寒假我们都会回老家过年,多半时候都是三哥来家里把姐姐和我先接回去,爸妈腊月二十八、九再回家准备除夕团年,在县城工作的四爹、四妈和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工作的幺爹、幺妈,也都早早在做回家过年的安排。在那个年代,书信是唯一的联系方式,收到他们准备回家过年的书信,全家人都开始盘算归期。幺爹他们从西昌回老家过年,在他那边出发得三天才能到宜昌。从宜昌到我们老家每天只有两趟过路班车,下车后还有三十几里的路程,运气好的话可以拦着个拖拉机坐坐,坑洼的山路,人在拖拉机后厢里一路颠簸,还有直往脖子里吹的冷风,只能用围巾、帽子捂严严的,只留一双眼睛在外面。就这样也不是每次都能碰上的,多半数还是步行回家。

因为过年爸妈、叔婶们都回来,正月里好多亲族、乡邻们都会来拜年、小聚,我们家过年总会格外热闹。

婆婆从腊月十几就开始忙年。早早杀好了年猪,一条条肉挂在火笼熏的油亮。腊月二十三四就要开始准备磨糯米,磨好的粉浆用布袋吊干水份。然后就要开始磨黄豆打豆腐,这是个需要人手的活路,身体不太好的二伯也来帮忙,他把火架的旺旺的。一个木架子放在锅上,装满豆浆的袋子不停挤压,豆浆流进锅里熬煮,不一会锅底就结了一层黄黄的锅巴皮,铲下的那层锅巴可是我们的宝贝,趁热放到嘴里,有点苦味、淡淡的糊香,最后是黄豆的清甜。点了卤的豆花舀进豆腐箱里,上面再压上石头,那几天我们总爱踅摸进那间小屋,看豆腐一点点被压出水份,洁白的豆腐块静静地躺在箱笼里,和我们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还要磨魔芋、做肉糕,做蒸菜,平时做好的干菜、腌菜都派上用场,切的细细的盐菜和肉皮红亮的肉片摆在一起准备做扣肉,酢广椒、干豇豆、干土豆片……婆婆象变魔术样一样一样把平时准备好的干菜细菜都拿出来准备除夕的年饭。

趁着年前的好天气,还要把家里的被子、床单都洗干净,一个大太阳下来晒的香香的,专门为从远处叔婶们准备的被子、床单也从柜子里抱出来,趁着好天儿,晒上个一天,床上垫底的干稻草也见了阳光,晚上再铺上去格外软和。

除夕总算到了,一大清早果盘里就装满了苞谷泡、红薯条、南瓜子、还有秋天收下的板栗,因为放了一段时间,里面一层薄皮皱皱的,剥起来有点难,我们有的就连小皮一起吃掉了。灶房间的蒸格子里冒着大气,大锅里煮着猪头、腊肉,香气直往外窜,大人们忙着做年饭、写春联、熬糨糊、贴年画。我们揣着满口袋零食一会看贴春联一会又跑到灶屋间闻闻肉香。团年席上,平时难得吃到的菜肴摆了一桌子,可忙坏了我们,一顿饭下来肚饱肠腻,吃过晚饭后,我们拢进火笼屋玩小玩艺,丢几个板栗放在热火堆里,烤熟了的栗子壳叭的一声裂开,崩到一边,就抢着找烫烫的栗子吃,再就是挤在一起下弹子棋、摆军棋,等候午夜的烟花鞭炮和新年的压岁钱。

初一到了,拜年的客人也登了门。婆婆端出爸妈,叔婶们从外地带回的糖果、点心,我们看着眼馋又不敢上前去拿,她过来小声地说:猴孩们,给你们留的在屋里,我们奔向小屋,窝在房里,吃着、笑着……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初几的我们都要从老家回到城里的家,书包里装的满满的,都是婆婆给我们准备的零食。每次大伯都会送我们,他挑着大包小包,走几十里山路,一直送到我们上车,车慢慢开动了,还看到大伯站在那看着我们渐渐远去的方向……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在城里过年的次数多了起来。妈妈到了腊月就开始忙起来,给我和姐姐做新衣服,在书上找好样式,先在报纸上剪出图形,再放到布上划线动剪,最后上缝纫机,她还喜欢在衣服上格外的加点装饰,一道花边,几个褶子,总是看了又看、比了又比才会满意。然后要忙着腌肉、腌鱼、灌香肠,阳台上搭起个架子挂满了腊货,我和姐姐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先到阳台报个到。过了腊月二十五就要开始炸麻页,和好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片,用刀切成长方条,中间划上一刀两头翻卷一下,轻轻放进滚热的油锅里,霎时间油花翻起,金黄的麻页在油面上打转,我和姐姐经常是一步不离守在锅边,等着尝刚起锅的麻页,稍凉的麻页一口下去脆脆的,咸香裹着油香,凉透了的麻页会小心地收在口袋里,新年里招待客人用。接下来的几天要炒瓜子、炸圆子,蒸蒸菜,做卤菜、熬汤、做甜洒……妈妈白天要上班,这些活都是晚上下班回来忙完家务才开始的,过年前几天,几乎都会忙到夜深。

除夕的团年饭最受欢迎的菜总是妈妈最拿手的盐菜扣肉,珍珠圆子,一家人喝着饮料聊着天,吃过团年饭照例是要等待春晚的,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一个精彩的节目我和姐姐都有默契的不再讲话。就这样,一年一年,从黑白小屏幕到彩色电视,春晚和我们相伴一个个除夕之夜。新年的钟声快要敲响,远处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我们全家在阳台上也点上烟花,一时间,城市的夜空升腾起各种图案,我和姐姐兴奋地大喊过年啦!

时光匆匆流走,姐姐和我都先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为人妻、为人母,父母却渐渐老了。我们也学着象她们当年那样开始忙年,菜场里兜兜转转,超市里挑挑选选,大包小包的肉、菜、杂蔬搬回家,有模有样的学做几个年夜菜。也会为孩子们准备好过年的新衣服,但不像妈妈当年那样亲手缝制,可以到成衣店为孩子选择各种款式。也会在年前准备好各种干果、炒货,但再也不用象那些年婆婆,妈妈她们一样夜深了还守在灶旁一锅锅炸、炒。也会学着变着花样准备新年的饭菜,市场里丰富的品种再也不用象妈妈当年那样准备各种腊味,成菜。市场上各种时鲜蔬菜让我们在新年里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从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绞尽脑汁准备过年饭菜的那些年到现在的酒店团年宴;从浓油酱赤的一桌团年宴到追求绿色健康的新理念。过年,不再为一顿团年饭费尽心思;也不会再会赶制一件新衣忙碌到深夜;过年,回家的亲人再也不用日夜兼程的行进在奔波的路上,便捷的交通把家乡和远方连在一起;过年,亲人们从曾经的见字如面到闻声听语,到现在家人间的微信群把我们紧紧粘在一起。虽不再有围炉守岁,亲人间们也感觉天涯咫尺……在这个节日里或联续亲情或休养身心。

时间在指缝间悄悄流走,我们也在一年又一年的守望中走过中年,从盼望着新年的喜悦到享受团聚的温情,慢慢体会到过年情结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的情感归属,从享受过年的热闹到懂得感受亲情、守望家人。

过年,记录了多少温暖的记忆,勾连着一个个家庭的情感脉络,也勾连起我们这个大民族共同的美好情结,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无论天南地北、无论是否相识,见面的第一声问候,一定是一声:新年快乐!

一年又一年间,我们从昨天走来,有苦涩、有甜蜜、有对过往的回望;一年又一年中,我们享受美好时光,这里有对岁月的感怀和身边幸福的满足;一年又一年里,我们对明天满怀希望,我们也许已不再年轻,追逐梦想,脚步永远不会停下……

一年又一年![1]

作者简介

高莉玲(海棠心语)宜昌市人,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