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一府二鹿三艋舺

增加 573 位元組, 1 年前
增加內容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p style="background: #800000;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 一府二鹿三艋舺''' </p>|-|<center><img src="https://tm.ncl.edu.tw/TM_DO/022/022_105_000036_00000086_wm.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105_000036 圖片來自tm.ncl.edu]</small> |}[[File:一府二鹿三艋舺.jpg|230px280px|thumb|有框|右|一府二鹿三艋舺。[http://www.lohastw.com/blog/2010/02/25/%E4%B8%80%E5%BA%9C%E4%BA%8C%E9%B9%BF%E4%B8%89%E8%89%8B%E8%88%BA 原圖鏈接]]]'''一府二鹿三艋舺''',代表 [[清朝| ]] 代時台灣主要都市發展情形,首要是從南部開始。一府為臺灣府城(今 [[ 台南市 ]] 中西區與安平區),二鹿為鹿港(今 [[ 彰化縣 ]][[ 鹿港鎮 ]] ),三艋舺則為今日的台北市萬華區,台灣最繁榮的三個城鎮。
==簡介==
一府二鹿三艋舺,為一句臺灣諺語,一府為臺南市,二鹿為彰化縣鹿港,三艋舺為台北 [[ 萬華 ]] 。清領時期全臺三大城市的盛況。此句反應臺灣的由南至北的開墾史,以及各城仰賴 [[ 海洋 ]][[ 貿易 ]] 的情況。
唐山( [[ 中國 ]] 大陸俗稱)沿海的移民自明朝中葉以後跨海來台,一路從從台南安平、鹿港到艋舺是先到南台灣,後來才北台灣來發展。至18世紀中的清 [[ 乾隆 ]] [[ 嘉慶 ]] 年之後,民間產生一府、二鹿、三艋舺三大城鼎足而立的說法。此三個城市皆有航運之便,為當時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及 [[ 經濟 ]] 命脈。<ref>[http://www.lohastw.com/blog/2010/02/25/%E4%B8%80%E5%BA%9C%E4%BA%8C%E9%B9%BF%E4%B8%89%E8%89%8B%E8%88%BA 一府二鹿三艋舺]就是愛出賣台灣</ref>
==淵源==
一府二鹿三艋舺,描述清領時期台灣政經重心由南至中北部,無論是前期移民到台灣島的大陸閩粵移民,還是後來占據台灣的 [[ 荷蘭 ]] 殖民者以及 [[ 鄭成功 ]] 建立的明鄭政權。<ref>[https://kknews.cc/history/44k3gj3.html 「一府二鹿三艋舺」,台灣島最初的核心為何是在台南而不是台北?]每日頭條</ref>18世紀中的清乾隆、嘉慶年之後,民間產生了一府、二鹿、三艋舺三大城鎮說法。
==一府-台南==
一府是指台灣的府城,公元1684年,康熙收台之後設置了台灣府,而台灣府的府城,即 [[ 政治 ]] [[ 文化 ]] [[ 經濟 ]] 中心設置的地點在今台南市中西區東半部、東區小部分及北區小部分。台南位西部 [[ 嘉南平原 ]] 地區,有 [[ 農業 ]] 支持,台灣原住民一開始也就是分布在此。後來荷蘭人自然也是先開發此處,就連「台灣」這個名稱都是來自於台南:這是原住民早對台南安平附近一帶的稱呼的音譯。
歷史上,台南一直都是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榮景長達數百年。後來政經重心北移,台北地區的發展要晚很多,大規模開發要到乾嘉時期。 [[二戰| 二次世界大戰 ]] 後,台南雖新築安平港但 [[ ]] 沙淤積, [[ 高雄港 ]] 後勢崛起交通地位逐漸取而代之,成為高雄港的輔助港,至今台灣南部的中心都是高雄而不是台南。
==二鹿-鹿港==
「二鹿」指的是彰化鹿港,一首流行曲《鹿港小鎮》使得大陸人知道台灣中部有這個曾經發跡過的城市,鹿港是台灣歷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個地方。鹿港位於台灣西海岸的中點,鹿港的對航的港口是 [[ 泉州 ]] ,港闊水深,距離大陸沿岸最近,隨著大陸移民進入,鹿港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港口城市。在清代,這裡是台灣對內地經商最大港口,1784年(乾隆49年),與 [[ 福建 ]] 泉州蚶江正式設口開渡,從此開始鹿港的黃金時代。1785年(乾隆50年)至1845年(清道光25年)之間是鹿港的全盛時期,鹿港當時可謂是富甲一方,當時鹿港有八大 [[ 商業 ]] 組織,合稱「鹿港八郊」 。
=== 鹿港老街 ===
鹿港為河港城市,其興起有著天時地利。 [[ 濁水溪 ]] 由鹿港出海,亦可使 [[ ]] 隻上溯航行。不過,鹿港後來也因港口被泥沙淤積而漸漸衰落,嘉慶中葉後,來往商船已漸改由南方的王功港,道光年間,王功港步上淤塞後塵,再改從番仔挖(今芳苑鄉)出入。同治年間,番仔挖復告淤塞,只得在光緒年間,在鹿港以西4公里處新開沖西港。後來到了鐵路時代後,這裡的地位被台中取代,持續至今。
==三艋舺-萬華==
第三的艋舺則是位於台北地區,是現在的台北市萬華區,「 [[ 艋舺 ]] 」為當時 [[ 原住民 ]] 凱達格蘭族語言「 [[ 獨木舟 ]] 」的音譯,因萬華西側為新店溪的港口,先民開發時有很多獨木舟停靠,因而得名。台北的興起是在晚清時期,隨著 [[ 樟腦 ]] [[ ]] 葉貿易等才開始興盛,1875年,清朝政府將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原屬淡水廳管轄的地區改置台北府,並在 [[ 台北 ]] 盆地內的大加臘地區擇地興建城池作為府治,並命名為台北城,之後台北漸漸取代了台南,成為台灣首都中心。
=== 艋舺龍山寺 ===
艋舺位於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新店溪及淡水河交匯處,水運優越,可通達台北盆地大小聚落(如淡水、松山、景美、新店、新莊、板橋等地),清代嘉慶之後由於大陸沉重的人口壓力,渡台人數激增,台灣除了南部外,北部也大大得到開發,漸漸開始和南方分庭抗禮。
艋舺正是因此而興盛,艋舺雖在內河,但淡水河水量充沛,貨船可直航大陸互市。官府亦將衙門機構由 [[ 新莊 ]] 、淡水轉移此地,這也是台北後來形成正是建制的根基,不過艋舺後來也衰落了,被 [[ 大稻埕 ]] (台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取代,原因一是因為嚴重的分類械鬥導致人口流散,二是 [[ 新店 ]] 溪及大嵙崁溪日漸改道,合流點改至大稻埕附近。而清代興築的台灣鐵路,車站也座落於大稻埕。
再後來,艋舺的河港地位,在清末至日據初期逐漸為 [[ 滬尾 ]] (今 [[ 淡水區 ]] )所取代,日據中期至戰後滬尾又被 [[基隆| 基隆港 ]] 所取代。至於現在的艋舺,也不是台北的核心地區(大安,松山,信義,中正)了。
==參考資料==
{{reflist}}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