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报纸的时光(何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一张报纸的时光》是中国当代作家何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张报纸的时光
那些日子,终归如落叶嵌入泥土,静静地,安睡在那里。
泥土的芬芳,四处行走,恣意散发。天空高远,风,藏在远方,土墙上,木质老钟了无欲望,来回摆动着散淡时光。欢歌,或者劲舞,也只是奢侈。
这是个午后,深秋或初冬,想必都不重要了。
奶奶坐在老屋前,一把老藤椅,伴随一生的宝贝,仿佛遭遇过枪林弹雨,大大小小的洞眼,遍布周身。一副老花镜,耷拉在瘦削的脸庞,却显出安详。手中的报纸,是鲜活的,尽管微黄,与奶奶的手臂相融相生。
这是奶奶留给我唯一能够想像的记忆。在那个年代,兴许是一道最美的乡村风景。
我想象着,奶奶看着看着,就歪在了椅背上。奶奶告别世上的那一瞬间,是沉浸在昔日往事里,或者报里的人和事,或者陶醉在屋子里我不停的啼哭声中,安然舒心地离开。那时刻,再好的阳光,也打不开她的双眼;再好的芳香美味,也打不开她干瘪微红的嘴唇,只有滑落在小脚下的那张报纸和那副眼镜,依偎在她身旁,久久不肯离去……
我看到一团火焰在上升,照亮了村子前那条小路。暮起的炊烟袅袅而上,挂在门前树梢,目送着奶奶远去。
很多年以后,我时常会问母亲,奶奶识字吗?母亲说,你奶奶一肚子墨水,就是喜欢看报纸。你出世的那会儿,激动得三天都没吃饭,四处炫耀,好像人家生的都是女儿一样。平日里,总是一手抱着你,一手看着报,很有学问的样子。
奶奶喜欢我,本无意外。只是难以想象,那样的村落,那样的年代,报纸是稀缺的,天天会有看吗?奶奶的文化程度有多高,难道出于书香门第,从小受过教育和熏陶?一个农家妇女,缘何深爱着读报?奶奶的身世,又是如何?
想着,想着,我陷入莫名的思绪之中……
说起奶奶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开始涨满兴奋和骄傲。在一起生活的为数不多的日子里,母亲和奶奶相处得很好,婆媳之间没红过脸,没吵过架,村子里的人很是羡慕。
至于更多的东西,母亲似乎也说不上来。
此时,周末的午后,我的手中,也会有一张报纸。
阳光,从窗外静洒进来,充足而温暖。
报纸平铺在桌面,那些图文,堆砌整齐,芬芳,光鲜,诱人。文字演绎出来的现实世界,变得越发精彩热闹新鲜,或者几许无奈。报纸是文字的家,是岁月河中流放的一叶小舟。许多人,许多事,正躺在那里,等待着目光的激活。
就像多年前的那张报纸一样,等待着奶奶最为自然钟爱的接触。只是世界在变,记忆在不停地翻新。
奶奶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最后的时光,有了一张报纸忠实的陪伴。
屋内空荡,眼前的嘈杂和身后的琐碎,已全然停放在时光的某一个角落,整个世界仿佛唯有一张报纸的存在。
我开始游弋在一张报纸的世界里,我相信,报纸里有着奶奶的目光与身影。新生的时光,好似窗前一朵朵簇新的朴素的阳光,向我涌来,永久地照亮在我的心房。
不可忘却的鞠躬
豪华气派的五星级酒店,一场婚礼正在举行。
庄重肃穆的婚礼进行曲闪亮响起,激荡着人们的心扉。一对新人,踏着鲜红的地毯,伴着乐曲缓缓步入那爱的天堂,一张张笑脸扑面而来。
主持婚礼的司仪是专一的,也是风趣的,场内的气氛被调和得相当热烈、欢快。按照既定的程序,一对新人完成了一个个神圣的动作。台上席下,烛影目光交辉相映,醉人的浪漫和温馨,在那偌大的宴厅弥漫开来。
喧闹中,我与同桌宾客举起酒杯,共同祝福这对新人。可在放下酒杯的那一瞬间,忽然想起什么。这场婚礼,好像缺点啥。哦,想起来了,鞠躬。哪里结婚,不给父母鞠躬呢?我问妻子,她说没有。没有,我也确信。简单的甚至让人司空见惯的一个小小动作,竟然未出现,我不免有些纳闷。
我举目四望,寻找着新人的父母。他们在不停地招呼着大家,吃菜,喝酒,笑脸相伴,似乎什么也没发生。
也许是司仪的大意,也许是安排的疏漏,也许是时尚的跟进……我私下猜想着种种也许,不得而知。
也许,对父母而言,只要这个场面,只要一对新人幸福和快乐,就满足了。我料想着,他们不会怪罪那新潮的礼仪,不会抱怨自己孩子不够懂事,也不会责怪司仪的疏忽,只是更多地希望婚礼不要出差错,不能丢面子,要让大家满意舒心,让自己多年的物质和感情的积蓄,得以成功地展现在亲朋好友赞许的目光之中,聊以自慰。只是在那大庭广众之下,在那神圣的一刻,鞠躬,这小小的动作,该不该省略、忘却,我有些茫然。
父母的爱,天下大爱,无边无际。他们一生背负着厚爱,为孩子付出的一切,我们无法细数和表达。无私也好,默默也罢,该是天底下最为神圣的一种感情。可似乎由古以来,父母的爱与被爱,往往又是不对等的、不相和谐的。他们含辛茹苦,拉扯着自己的孩子,到头来,得到了什么?尽管大多数父母,不求、不要或不曾想过。可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到底能给他们什么?又给了他们什么?
的确,我们很忙,我们也很累。可面对这浓浓的亲情,我们也曾一度忽视、淡忘、麻木、迷失,时常还会抱怨父母的无能,父母的软弱,真叫人难以捉摸。就连这鞠躬,简单的弯腰,传统的礼仪,负载着崇敬、爱戴、感恩、神圣的动作,竟在众人眼皮底下溜走散失,不能不叫人痛心。仅仅的忽略,仅仅的一个小小的礼仪,带给父母乃至我们自己的暗伤,是不可不面对和顾及的。
在父母的家园,我们永远是一株生长的植物,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母爱连连,父爱深深,一次次潜行在我们行走的路上。
放眼时下,有些诸如鞠躬等传统礼节,逐渐被一些所谓的时尚冲刷淡化,甚至淹没,而弥足珍贵的,理应坚守的是那鞠躬的心情和鞠躬的心态,对自己的父母、友人和事业。
离开酒席的时候,我发现新郎父亲脸上浅露着一丝倦怠或怅然。
朝着一对新人望去,新娘美丽动人,新郎风度翩翩。我还能说什么呢?祝福的话,早已说过。只是想说,记住父母那日渐苍老而挚爱的脸和日益弯曲的身影,我们别无选择。
冬天之美
步入冬天,心,仿佛一下收缩起来,血液的流动也随之放慢。一切,似乎全然被那些叫做物质的东西包裹起来,衣饰,房屋或者漫天的冰雪、逼人的寒流。
对四季的认知及体验,每个人不尽相同。男女老少,俗人圣贤,包括那些诗人音乐家哲学家生物学家们。最终,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四季。甚至出现对某个季节的偏爱或厌恶。
冬天,从来如此。因为下雪,或者不下雪,有霜冻,有寒风。我们已经习惯,甚至麻木,无论在北方的炕头,还是在南方的小山村。过冬,我们知道准备什么,储存些什么,也将要面对什么,只是在这样的经年轮回里,我们是否时常保持着与冬的一丝丝内心呼应。
和所有的季节一样,在冬天,我们照样地过活,昼夜交替,重复着流水般的日子。
这几天,隔壁的两位80多岁的老人,很少见到出门了,老两口相依为暖为伴。有一天,在门前,老人的目光,丰厚,智慧,口吻充溢着关爱,他慢腾腾地告诉我的女儿,过冬了,小心点,别摔着了。是的,他们曾经跌倒过,只是现在的年纪,实在是经受不起了。
后来几日,偶尔,也会听到,他们在悉数着某某年的冬天,某某年的那场战斗,激动之余,声调略高些。
我想象着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冬天,曾经发生的一切,和他们的吃,他们的住。他们在回味着,而那些过往,永远成了那块坚冰,不会融化在往日的记忆里。
冬天,是刻骨铭心的,是温暖记忆的,也是浓缩智慧的。
去年初的那场雪,来得很猛烈,恍若眼前。
在通往上班的路上,多了些行走的人。每天,我会提前出发,加入行列。说实在的,很久,没有这样专心致志地走路了。
单纯地走在冰雪之上,“咯吱咯吱”作响,时而松软,时而坚硬,左右摇摆,或者双脚踏空,我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脚步,尽力平衡自己,放松自己,舒展自己。身子开始发热,腿脚也有些支撑不住。坚持数日,人,倒是觉得清清爽爽的,精神倍增。
因为有腿脚支撑,无论遇到前方一个个被冰雪覆盖的暗洞,或是即将暴露的脆弱的雪融化后带来的少有的泥泞,一切变得那么真实和自信。
雪,已经把世界照亮。那种光亮胜过阳光,或是天空、阳光的使者,从黑夜到黎明,通透的,让世界沉浸在光明、安逸、宁静之中。迟子建在《泥泞》中说,“雪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心想,所谓的丑陋无外乎是那些泥泞,那些垃圾,那些废弃物,那些肮脏的东西。而雪,制造着纯洁、温柔和浪漫,本身没有错。也许,与我们的目光与心灵有关。所以,迟子建热爱泥泞,城里难见的泥泞。
美丽,还是粗俗、丑陋,冬,诚实地将双重和真实,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从此,我们学会了对照。
也许,我们住进城市后,生活越发坚硬,冬天变得没有多少光泽和温润。在乔治·桑认为,乡村的冬天最为美丽。那些所谓的富豪们在糟蹋着冬天,他们奢侈、挥霍、狂欢,过着人为的、悖谬的生活。他们违背了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那一刻,围炉而坐,看书,读诗,应该是极大的乐事。
在郁达夫的眼里,江南的冬天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自然这种情调最大限度地表现在美丽的乡村。那会儿,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微雨濛濛,门泊乌篷小船,或喧哗的酒客,或灯火摇曳,这才有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人到这个境界,自然会变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识得失俱亡。所以在老舍先生的心里,冬天是最为慈善的,那一刻,“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我在想,冬天是宁静致远的,是美的,是失去春的萌动,远离夏的燥热,告别秋的浓烈,一个让人沉静下来思索、内心通向平静的节气。
寻找一个人
那两天,同事很忙。为的是受老家亲戚之托,寻找一个人。确切地说,是找一个人当初在我们公司工作留下的那段痕迹,诸如一张工资单或考勤表之类,据说找着会有什么待遇。
看起来,是件小事,可让同事煞费苦心。他四处打听,多方联系。也许是年代过于久远,找来找去,还是没什么进展。不是名字不对,就是年龄不符;要么厂名弄错了,要么时间对不上。看着同事无奈的样子,坐在一边的我,也替他干着急。找一个人,可真难。我和他不约而同地发出慨叹。
巧得很,正当我们商议进一步扩大找寻线索时,公司办公室的小金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份领导批办的信件,说是合肥的一位政协老干部,要找一个人。信上说,在前不久大雪纷飞的一个夜晚,老人在回家的路上得到了一位好心司机的相助。那位司机,说了自己的名字,还说自己的哥哥在我公司驻肥单位任职。这不,工作性质决定,小金来找我们帮忙查找查找。遗憾的是,那位司机和他哥哥的名字,我们根本无印象,上公司人力资源系统查找一番,也没着落。当下,我作出反应,或许那位司机说了谎,是一个善意的谎言罢了,存心不想老人知道。而庆幸的是,老人有心,记住了车牌号码。我给小金出点子,到市里车管部门查查,兴许有个结果。
小金走了,我和同事相视而笑。一个要找曾经工作的印记,一个要找帮助过自己的恩人,看似都很平常,却让我陷入了莫名的思绪之中……
为了能找到失散的亲人,有人四处打听,寻亲的足迹遍布各地;为了能找到战场上九死一生的战友,多少次抚摸那张发黄的照片,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能找到路途中拔刀相助的恩人,竭力回忆着那张陌生而滚烫的面孔;为了寻找异地的同窗好友,坐在宾馆的电话旁,不停拨打着早已更改的号码;为了能找到当初的恋人,翻阅着那一封封写满温馨、甜蜜的书信……
寻找一个人,也许没有结果,也许那个人早已不在人世;也许,付出千辛万苦找到了,见了面,或痛哭流涕,欣喜若狂,彻夜长谈,或只是一个无语,一个拥抱,甚至一个对视;也许叫你大失所望、大跌眼镜……
其实,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途中。快过年了,有人在寻找年味,在想象中过年;清明时分,有人在寻找故人的音容笑貌;春天来了,天空蓝蓝,柳条依依,有人在寻找小草,寻找童年放飞的风筝,寻找大地的诗意盎然;夏日炎炎,有人在寻找从高空滴落的那一颗汗珠,有人在寻找可以遮挡骄阳的那棵树;秋雨绵绵,有人站在小巷口,寻找着那把曾经撑起的雨伞;下雪了,有人在雪地滚爬,寻找着冬天的快乐和春的消息。
我们寻找着快乐、幸福和感恩,因了那份情感,那份记忆,我们一直要寻找下去。
孤独时,寻找着一本书、一杯茶;无助时,我们寻找着一双手、一个目光;我们在四书五经里寻找睿智的目光、闪光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失败和成功的案例;在茫茫人流中,寻找知心的爱人和纯真的友谊;在万家灯火中,寻找家的温馨;诗人在漂浮的云彩中,寻找故乡的影子;老人在发黄的照片里,寻找流逝的岁月;孩子在星空中,寻找美好的未来……
我们一辈子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棵树、那片原野、那片天空……
因了这份寻找,这个世界才会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青春的目光、坚定的步伐,这么多梦想与超越,世界也因此变得精彩和亮丽。[1]
作者简介
何军,男,1970年出生,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