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一念嗔心

於 2022年7月8日 (五) 19:58 由 心平气和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一念嗔心 '''<br><img src=" https://image.16pic.com/00/37/65/16…”)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一念嗔心
圖片來自六圖網

一念嗔心,他心中一急,就用腳將爬上來的人踢下去。他一做出這個動作,蜘蛛絲忽然自他上方斷掉了,所有人又回到血池中。

目錄

原文

  某天早晨,佛陀在蓮花池邊散步,池中開滿各種顏色的蓮花,十分美麗。佛陀望向池底,發現美麗的花葉下原來是一片濁黑的污泥;再透視污泥深處,裡面竟是一座地獄!

  地獄裡有個大血池,池中是一座座的刀山,上千萬支銳利刀鋒閃耀著淒冷寒光。血池裡有許多犯人痛苦地哀嚎,一直掙扎著想要逃離,卻無法如願。

  佛陀看到這樣悽慘的景況,心生憐憫!他思考著要用什麼方法去解救這些罪苦眾生?可是這些人生前造作種種罪惡,沒有絲毫善念,缺乏得救的因緣。

  後來,佛陀終於發現有一個人雖然在世時無惡不做,但是有一次他走在路上,本想踩死腳下一隻蜘蛛,忽然起了善念,讓蜘蛛通過之後才開步向前走。這件善行使他有得救的因緣。剛好花葉間有隻蜘蛛在吐絲,佛陀輕輕地將蜘蛛絲自葉間細縫放下去,透過污泥一直通到地獄。這位受罪的人看到那條蜘蛛絲,非常高興,趕緊抓住它,小心地往上爬。

  從地獄到蓮花池的路途,仿佛十分遙遠,他爬了很久,體力漸感不支,便在中途稍作休息。當他往下看時,發現很多人也跟著往上爬,他非常著急,心想:「我好不容易可以逃走,萬一蜘蛛絲承受不了這麼多人的重量而斷掉,我豈不是又要回到恐怖的地獄!」

  於是他往下喊叫:「這條蜘蛛絲是我的,你們不能上來!」但是下面的人不斷地往上爬,他心中一急,就用腳將爬上來的人踢下去。他一做出這個動作,蜘蛛絲忽然自他上方斷掉了,所有人又回到血池中。

  佛陀滿懷愛心,希望將那些受苦的人救上來,沒想到因為一個人的一念嗔心,所有人又墮回地獄。佛陀很無奈地說:「為何凡夫的愛如此薄弱──只知愛自己,不知愛別人!這就是眾生沉淪六道、苦不堪言的原因啊!」[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