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條路的念想(魏益君)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一條路的念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一條路的念想》中國當代作家魏益君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條路的念想

合肥向北的合瓦路,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一直是我惦記在心的一條路。

合瓦路始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南至北貫穿整個北城區域,因通往長豐縣瓦埠湖而命名為合瓦路,曾是合肥通往皖北的唯一一條通道。

為何念想着合瓦路?過去赴合肥,我從家鄉長豐出發,必然走過合瓦路才能來到合肥。

十幾年前,只有7米寬的合瓦路路面坑坑窪窪,可謂是「晴天滿眼灰,雨天一腿泥」。2004年11月始動工改造合瓦路。幾經變革,今天的合瓦路主要指的是北起碭山路,南連濉溪路的那一段,而元一大道和阜陽路交叉口以北至長豐縣崗集鎮的那一段也還叫合瓦路。可是,中間的部分現已更名為蒙城北路了,呈現了綠化、道路交織,住房、商鋪林立之景,完全是一個嶄新的北部「新城」了。

合瓦路通往瓦埠湖。瓦埠湖位於淮河南岸,蓄水可達13億立方米,面積達160多平方公里,偌大一片水域竟是四處水匯集而成的自然湖,無污染,自然生態良好,水鳥野鴨成群……一直以來,我堅持認為瓦埠湖是長豐人的母親湖。

瓦埠湖有「三秀」,為銀魚、瓦蝦、毛刀魚。其中,銀魚體長3~6厘米,體形扁長,因色白如玉、半透明似銀而得名,古稱膾殘、銀花。唐朝詩人杜甫的「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即是對銀魚而言。其實,瓦埠湖銀魚是浮游湖水上層的小型魚類,無鱗短吻大眼睛,早春三四月間產卵,排完卵後即死去,當地漁民稱為「草籽魚」,認為是去秋草籽落在湖中到春天即生長發芽轉為銀魚。

讓我最為動心的還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越國謀臣范蠡輔佐越王苦身勞力二十年,深謀遠籌,終於滅掉吳國。功成後,范蠡決心退隱,拋棄家業、權勢,駕一葉扁舟出三江而入五湖。其時,他還帶着美女西施,最終隱居於太湖中的一小島……後來,西施老死於太湖之中,「不知水葬歸何處,落月彎彎欲效顰」,於是民間傳曰,西施的玉體化作一種潔白的小魚,即今太湖中的銀魚。

瓦埠湖邊有一個叫瓦埠鎮的地方。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2600多年。據《壽縣誌》記載:「鎮西為東淝河故道,後積為瓦埠湖(又稱望春湖)」,「瓦埠在漢時曾為成德縣治,晉廢,元朝稱瓦埠站。明清時稱:春秋末孔子弟子宓子賤由魯使吳,病卒葬於此,墓冢尚存,後人建宓子祠,稱瓦埠街為『君子鎮』。」縣誌又載:宓子即宓子賤,春秋末魯國人,名不齊,孔子學生,曾為單父宰。死於楚地,其墓在瓦埠鎮東南鐵佛崗。光緒《壽州志》記「墓在州南六十里鐵佛崗」。墓南原有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奉直大夫知壽州事舒琛所立之「先賢單父宓子賤」碑,墓東北里許之路邊原有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奉直大夫知壽州事彭汝賢題之「先賢單父侯宓子賤神道碑」。今碑不存,墓猶在,墓周140米,封土高3米,時有過客憑弔。清人王肇奎謁宓子賤墓時曾寫道:「僕夫尋前路,下馬古城陰。遠水圍平野,斜陽薄斷岑。鳥驚人語散,草入墓門深。再拜懷先哲,鳴琴空好音。」

今年夏天,我心思之至,走進瓦埠鎮。瓦埠鎮古老的四條街道,青石鋪路,街心正中的條石上,有深及寸許的車轍清晰可辨,街道兩邊的民居也本着前店後鋪的建築格局青磚小瓦,推窗亮閣,庭院深達三進、四進甚至五進,而每一進天井裡的建築也各顯風采,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置身於千年古時……

回過神來,我已身在合瓦路邊我的家中,感覺是在經歷一個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過程,而我在這個過程中也在獲取着心靈的安寧……

[1]

作者簡介

魏益君,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