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屈原一肃然(李华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一读屈原一肃然》是中国当代作家李华章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读屈原一肃然
一一《屈原诗歌释读》前言
我们起心编著《屈原诗歌释读》这本书,是别有一番因缘的。屈原于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诞生在秭归乐平里(今宜昌秭归县)。在屈原故里,我们生活和工作了几十年,总是以伟大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而无比骄傲,无比自豪。屈原的高尚品格浸透着我们的血液,屈原的光辉诗篇照亮了我们的心胸。我们崇敬屈原,缅怀诗人,对他怀有一份特殊的浓烈的乡情与乡恋。为了更加普及屈原的诗歌,帮助广大青少年读懂那一首首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诗篇,便点燃了我们编著此书的热情,也平添一种责任感。
“楚辞”是楚国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亦称骚体。它是以屈原为代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诗歌。西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刘向曾编辑一部《楚辞》,凡16卷。这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经过屈原的天才创作,使楚地之“辞”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一代诗歌成就的光辉代表和典范。可惜的是,刘向编定的16卷本《楚辞》,早已佚失。后世见到的最古《楚辞》版本,为东汉著名学者王逸的注本《楚辞章句》。它包括屈原、宋玉的作品,也包括西汉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我们从《楚辞》中专门选出屈原的全部作品,编成这本《屈原诗歌释读》,似属当今书海中所罕见。
“楚辞”中的作品哪些是屈原所作?从古至今,说法不一,互有异同。班固《汉书。艺文志》有“屈原赋二十五”之记载,但没有具体篇目。王逸《楚辞章句》云:屈原作品有二十六篇。即增加了《大招》一篇。但他对《大招》又持怀疑态度,到底是屈原所作呢,还是景差所作?模棱两可。宋代朱熹《楚辞集注》认为,屈原作品是二十五篇。其中,《大招》系景差所作。其余篇目与王逸之说相同。在当代楚学界,大多数学者认同:《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卜居》、《渔父》共25篇为屈原所作。亦有学者认为[是27篇的。诚然,有些见识也一言难尽。学术的魅力,在于严谨与准确。但要真正做到,自非容易之事。
屈原的诗歌,充满了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国优秀古典作家诗人的传统[精神]],屈原就是这个优良传统的杰出代表。他是楚国人,与楚国休戚相关,他把自己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百姓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为楚国的强盛而兴奋,也为楚国的衰败而悲伤,他愿意把生命贡献给楚国,他向往君主的贤明,并竭尽忠诚。屈原的爱憎鲜明。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总是充溢着特别浓烈的楚国情怀,所抒发的忧愤之情非常深广,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品读屈原诗歌,令人倾心折服,叹为观止!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言诗体的形式,而以六言句式为主。其句法已不是平常说话的语式,而是音乐形态下歌唱的句法,富有楚声、楚乐的节奏和韵味。比如,出现在屈原诗中的一句开头,常有“羌”、“謇”、“纷”等发语词和楚地方言;常用于句中的“兮”,起着不可或缺的舒缓节奏、凝重语气的作用;用于句尾的“些”、“只”等,用以表达失意忧伤的“诧傺”,以及表示君王的“灵修”、“荃”等等。每首诗结尾部分的“乱”辞,即尾声,也是乐曲的结束曲。此外,还有“少歌”和“倡”,既有小声低吟,又有大声歌唱。因此,屈原诗歌具有音乐一般的艺术魅力。
《离骚》和其他诗篇,大量采用比兴手法。比如,用各种香木、芳草比喻美人,以倾吐心灵的声音;用许多神话传说,尤其是昆仑山神话传说,来展示其精神的追求,驰情入幻。这样,既丰富了诗的艺术想象力,又张扬其浪漫主义精神,构成屈原诗特有的雄奇瑰丽之特色。读后往往令人惊叹不绝!
屈原的诗歌,没有写出来的远比已写出的要多。它是诗人高尚人格的折光,也是屈原美丽灵魂的旗帜。她好像灿烂的星月在黑夜中照耀着世代人民。伟大的诗人屈原,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屈原诗歌释读》(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吸收了古今注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在纵横比较中,取其所长,舍其所短,择善而从之。虽不敢夸为“后来居上”,但其中也许不乏一些新意。本书立足于普及性,以求雅俗共赏。一己之见,往往是有限的。好在这本书的编著是靠集体的智慧,我们五双眼睛聚焦在一处,自然多一份穿透力。
由于我们的学识积累不够深广,在题解、注释和串讲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李华章 ,湖南溆浦人,湖北宜昌市文联原主席、党组书记 ,兼市作家协会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