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精彩(王建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一路精彩》是中国当代作家王建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路精彩
2020年是我们国家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黄石作协要组织作家采风团下农村,走基层,了解农村扶贫脱贫的进展情况。我已退休好几年,几近被这个城市边缘化。尤其是对黄石周边的农村、农民,几乎一无所知。这是个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的好机会,于是欣然报名参加。没想到,这一路走下去,让我大开眼界!
一
我们采风的第一站,是柳林。但荒湖主席通知我时,却没说柳林,只说是黄梅“玫瑰谷风景区”。他说,那里有千亩玫瑰花海,有竹尖上的玻璃栈道,有险峻幽深的龙池大峡谷,有号称云海第一漂的龙池河漂流……总而言之,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呵呵呵呵,作协组织采风,怎么可能仅仅是好玩!?上网一搜,果然不出我料:“玫瑰谷风景区”所在地叫老铺村。而老铺村,隶属于黄梅县最穷的地方——柳林乡!
我早就听说过这个柳林乡。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钢厂工作时,认识一个在我们车间做临时工的江北农民老潘。他身材精瘦,皮肤黢黑,负责给拖钢材的货车上货,很辛苦,但舍不得吃舍不得喝,件件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那是个冬天,我觉得他穿得太单薄,找了两套旧工作服送给他。他很感激,买了两包游泳牌香烟谢我,说:家乡太穷,拿不出谢我的东西。我问他:江北哪个县的人。说:黄梅。问:黄梅哪个地方。含有怨气的黄梅土话:一个裸最穷的地方!再问,才口齿含糊地说那个地方叫柳林。
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乡,七仙女慕名下凡的地方,出门在外的乡亲却不愿意说出它的名字,只因为柳林太穷!
柳林背靠莽莽大别山,是一个满目青山绿水,然而缺田少地的穷山沟。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与其蜷缩在大山里冻饿而死,不如拿起刀枪奋起一搏!于是,不愿意饿死的柳林人站了起来,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在枪林弹雨里追求公平的社会、幸福的生活。他们付出的代价,是一个小小的柳林乡,就倒下数以千计的革命烈士!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柳林河,换来了一个公平的社会。他们希望父老乡亲们从此唱着《天仙配》,过上神仙一样的生活。然而当家作主后的农民,却是依然贫穷。
黄梅县有东西南北四座大山。西山有禅宗四祖寺,东山有禅宗五祖寺。一个县就有两大禅宗祖庭,不得了!更不得了的是,早在四祖道信大师建寺之前,禅宗始祖达摩和尚就到过黄梅,住过青莲庵。三国中期宝掌和尚也曾驻锡紫云山建老祖寺。老祖寺、青莲庵都在南北山附近,柳林乡地处南北山之间,堪称佛教圣地!然而柳林人诵念千年不绝的梵音,也唤不来佛光普照的人间天堂。柳林,还是一个穷。 !
这就是我过去所知道的柳林。
我们的车停靠在千亩玫瑰花海的入口。高大挺拔的罗马式大门上方,三个显赫的大字很辣眼睛:“伊甸园”。这简直就是神话!老铺村变成了“伊甸园”?最穷的柳林乡变成了黄梅戏里唱的、人民拜佛求的人间天堂?!
说实话,这里还真有点天堂的味道。我们置身无边的玫瑰花海,春风在周边卷起五彩芬芳的花浪。陪同我们参观的,是“玫瑰谷风景区”的董事长张冰。这是个陕西女子,脸上挂着玫瑰花一样香甜的微笑。正是他们这些投资人的资金进入,老铺村的青山绿水就梳妆一新,开始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迷人风采;老铺村乃至柳林乡的老百姓,就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我问张冰:你怎么敢把钱投向这样一个穷地方?
张冰说,我是一个投资人,我喜欢把钱投到能够让我开心的地方。这个地方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愁没游客光顾。老铺村村委会班子又特别能够干事,无论什么事情,一个电话,五分钟之内就有人到达现场解决问题。我为什么不来?
我看得出张冰是真的把钱投在了她开心的地方。陪同我们游览的张冰,一路与工作中的村民们打着招呼,唠着家常。谁家做了新房子,谁家娶了新媳妇,她全知道。她跟我说,村民们每一家的婚丧嫁娶,景区都是会赶礼的。“这哪里是投资做生意,这是回家走亲戚啊!”我对她说。她笑了,说:“是啊,一家人才好齐心赚钱呀!”
说景区与村民是一家人,不假。景区的员工,都是老铺村的村民。他们一方面当着“地主”,把土地流转给景区,每亩年收入500元;一方面又当着景区的职工,拿着一份工资。景区,成了村民们的金饭碗。
富裕起来的老铺村,民居商铺一律黑瓦白墙徽式风格,清爽漂亮。老铺村党支部书记陈燎原,在自家客栈用农家饭菜招待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客人。带着柴火香的豆腐煮鱼头,刚从竹林里挖来的鲜嫩竹笋,乌黑油亮的干马齿苋……都是山上田头的家常菜。其中一钵野菜,汤汤水水端上来,黑乎乎其貌不扬。陈书记憨笑着劝我们尝尝,说是当地特产“雨花菜”。这名字确实没听说过。捞一筷子塞进嘴里,那个柔和,那个鲜嫩,出乎意外!
饭后采访陈燎原,觉得他就象那朴实无华又能让你出乎意外的雨花菜。
我问陈燎原是怀着怎样的雄心壮志,走上老铺村支部书记这个位子的?他点燃一支烟憨笑起来:“哪有什么雄心壮志哟!那时村里穷得要死,我只能跑到外面打工赚钱养家。之所以回来干这个书记,一是因为组织上准备上调前任书记,必须有人顶他的位子他才能离开;二是我家孩子开始上学读书,需要我回来照顾。我是公私兼顾才当这个书记的。”这里有俗语称“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黄梅人说普通话”,说的是黄梅话难懂,黄梅人说普通话比黄梅话更难懂!陈燎原的普通话却说的相当溜!所以采访进行得很顺利。
陈燎原没想到,这公私兼顾的支部书记,歪打正着一当就是十七年!他和他的村两委班子,带领大家奋斗了十七个年头,使老铺村这个柳林乡最大的行政村,在2016年脱掉了贫困帽子,村民们从最初人均年收入几百元,年年都要饿肚子,达到去年的人均收入一万四千余元。如果加上村民依靠手艺利用农闲在外打工赚的钱,依托景区配套经营当地土特产、玫瑰花产品、农家乐、旅社客栈赚的钱,年入最高的家庭,可达四、五十万!
没想当书记,却能把书记当得这么好,那总该是有点什么绝招绝活吧?面对我们的疑问,陈燎原还是憨笑:“哪里有什么绝活。我当支部书记的最大愿望,就是想踏踏实实带着乡亲们摘掉贫困帽子,过上好日子。其实也是慢慢摸索经验。开头几年大家干得很苦,收益却并不大。那几年啊,总是晚上睡不着,翻来滚去找原因。后来觉得还是因为思想不解放,眼睛总盯着地里山上能种么东面,跳不出农业那个圈。喇叭不响调头吹,难道就不能干点大事?于是就逼着大家想别的办法。这一逼,哎,门路就越来越多,事情就越干越大了。人就是这样逼出来的。”一个曾经四处打工的普通农民,就这样被自己和党的脱贫事业“逼”成了全国人大代表,“逼”成了湖北省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
其实陈燎原还是有绝招的,只是他不愿意把它们说成绝招而已。他的绝招之一,就是看准了的事情,哪怕暂时没有政策依据,也敢先干再说!当年村里引进景区项目,国家还没有流转土地的政策,他们在县、乡党委的支持下,先行流转了土地。没有这个胆量和魄力,他们也许就与千载难逢的机会擦肩而过!绝招之二是依靠群众,开会。但凡村里要办的大事,支委会、村委会、骨干会、村民会,一层层开,苦口婆心把任务目的讲透,把责任利益讲清。“大家心里都揣着明白了,事情不就好办了?!”他说。
陈燎原现在很自豪。他告诉我们,现在的柳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抬头挺胸告诉别人:我是黄梅柳林人!
二
从黄梅柳林乡采风归来,我就迫不及待地登录黄石文学网刊,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有点陶醉其间的意思。不久,我们又到阳新县枫林镇采风。呵呵呵呵,又是个树林!春去柳林,夏来枫林,这就着实令我陶醉了。岂止陶醉!劲牌公司在这里设有一家酒基生产基地,年产五万吨优质纯粮原浆,整个枫林镇,一年四季,美酒飘香,这是个真正能够醉倒人的地方!
酿美酒,首先要有好水。劲牌老总吴少勋这一辈子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找水。枫林镇穷,但是有好水!地面有富水、清江。地下有翟湾泉、座溪泉。听说吴少勋看中了这两眼水质好、流量大的神泉,正在谋划产业脱贫的枫林镇,立马抓住这一天赐良机,用一片诚心感动劲牌公司,引进了这座大型酒基生产基地。
我参观过传统的酿酒厂,看到过窖池旁打着赤膊挥舞铁锹翻动酒糟的酿酒师傅。年产五万吨什么概念?需要多少窖池需要多少人力?难以想象。当我踏上铺着红地毯的劲牌酒厂酿造车间参观通道,传统的印象被完全颠覆!偌大的厂房、巨大的设备,仅有两三个工作人员在现场巡视。宽敞明亮的总控室里,两个年轻的操作人员坐在大屏幕前,轻点键盘按钮,就把摊粮、蒸粮、糖化、上甑、摘酒全过程轻松搞定!午餐时,主人客气地请大家品尝自家酿造的美酒。酒用玻璃凉水壶盛来,清彻中带着宝光带着质感。一杯下肚,神清气爽,真是好酒!
枫林人可没有被好酒醉倒。他们象吴少勋一样,也把目光盯上了生产好酒的神泉!这两眼神泉的水量为什么这样大?是因为它们连接着一条水量充沛的地下河流。地下河奔涌流淌的地下峡谷,是一个形成于千百万年前的大型溶洞!
于是枫林人由酒及水,一洞贯通,引进专家和资金,开发出极具地质科普价值和旅游价值的风景区“地心大峡谷”。它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独特的岩石成份,在地下水千万年的浸蚀雕刻下,形成了风格迥异变化万千的各种形态,在五彩的灯光下展示自己的美妙,用逼真的姿态张扬自己的灵气。在这地下峡谷里,我们顺着奔腾的河水一路走去,峡谷两岸雕塑一样的钟乳石象放电影一样逐次铺陈:一会儿象海底世界,大鳄觅食,海龟回头;一会儿是大漠风光,戈壁石上雄鹰翱翔;一边天空上祥云缭绕,衣袂飘飘,如群仙贺寿;一边峡谷里有凤凰回巢,张开双翼依附于绝壁之上哺育雏鸟;坡上的犀牛抬头望月;水底的游鱼千年一吻;最绝的是一排几十根石钟乳,由粗至细、由长至短按一定间距排开,直落两米以下的钙华彩池,犹如一张白玉的竖琴,用动听的音乐为这些灵动的图像伴奏……
行走在地下长廊,融合在美景之中,我沉醉迷离起来,有天上人间、恍惚徘徊的感觉。地灵必有人杰。枫林人把与枫林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相关联的历史故事、杰出人物,一个接着一个铺展开来,呈现在来自全省、全国的游客眼前:
那一袭青衫,纵马而来的,不是苏东坡苏大才子吗?!元丰年间的某一个秋天,您由黄州经黄石赴筠州,路过枫林,与您九江的弟弟在枫林驿站汇合。您住进石田驿站,洗净旅途劳顿,一身轻松地吟唱起来:“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不朽的诗篇,从此成就了一座千古闻名的石田古驿。哦,忘了告诉您,它刚刚被评为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您登上碧云山,寻找传说中的响铃石不见,于是提笔感慨:“山高石多金银少,世上人多君子稀,相交不必尽言语,恐落人间惹是非。”写罢掷笔于仙人盆中,一池清水尽成墨色,从此留下一个千古不干的“洗墨池”。而碧云山,也因您这个大才子而改名坡山。今天的坡山,已经开发成为远近游客流连不舍的热门景点。
喔,咸丰皇上的老师陈光亨老先生!您踱着方步,神态端庄,从坡山北麓富水河畔向我们走来。那个山清水秀安详平和的漆坊下村,是您的故乡,也是枫林人民的骄傲!您当年担任监察御史,不畏权贵,秉笔直言,打击朝廷结党营私之风,严惩私设公堂、滥用暴刑、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地方恶吏,整肃了纲纪,端正了民风。为此,您的那位学生皇上专门为您拨银修建了故居“国师府”,至今人气旺盛,前来拜谒的四方百姓络绎不绝!
我收回醉眼,环顾四周,身边就站着一位戴眼镜的才子,现任枫林镇党委书记柯水林。此时此刻,就在这美丽神秘的地心大峡谷里,他扯住我不放,非要与我讨论满洞千奇百怪的石头,研究它们的美学意象和人文价值。我知道他是在为景区的宣传做功课,我喜欢他这种干实事的精明。这可是个有文化的当家人!说起枫林镇风土人情,基本概况,他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枫林镇 266平方公里土地,23个行政村外加一个居委会,扶贫脱贫都得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到产业规划旅游开发,小到枫林特产吴茱萸的种植销售,一山一水,一村一镇,他都了如指掌。
说到吴茱萸,我对水林书记说:“听说在你们枫林,镇里是靠招商引资、旅游开发致富,村里是靠种植吴茱萸脱贫,可不可以带我们看看村里的情况呢?”水林连连点头:“好啊好啊,眼见为实,欢迎老师们直接到村里去看看!”
看来这枫林镇山美水美人物美,醉人之物,远不止美酒!我与水林书记击掌约定,下次直接去村里看看久负盛名的吴茱萸,看看脱了贫的乡亲!
三
果然,暑热刚刚消退一点,作协就安排我们到阳新枫林镇坳上村去,了解那里通过开发吴茱萸扶贫脱贫的情况。
阳新是著名中药材吴茱萸的主产地。茱萸按产地划分,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山茱萸,一种叫吴茱萸。湖北江西长江沿线多产茱萸,古属吴地,所以叫吴茱萸。提起湖北的吴茱萸,有一个说法,叫:湖北茱萸看阳新,阳新茱萸看枫林,枫林茱萸看坳上。坳上村,湖北最优质的吴茱萸产区,了不得!
说起茱萸,参加采风的作家诗人们话就多了。唐诗宋词,随便翻翻,就能找到涉及茱萸的名家名篇。杜甫、苏轼、李煜、王昌龄这样的大家都榜上有名。最著名、传播最广的,可能要数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于是有位年轻的诗人就问:“'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插’字,怎么理解?”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不是这个“插”字,茱萸永远只是一种药材。正是有了这个“插”字,茱萸才成为一种文化!
殊不知,在中国古代,茱萸有一个雅号,叫“辟邪翁”,出自于一个曲折的故事。在南朝吴均写的《续齐谐记》中,说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那天,你家将有大灾,若是想破解,就必须给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手臂上,登高山,饮菊酒。到了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躲过一劫。从此茱萸被称作“辟邪翁”。
这是神话。我更相信是因为茱萸有异香,味辣(所以民间也叫它辣子、腊子),可以用来驱虫,人们便在重阳节这一天制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在身上,或直接把茱萸插在头上,认为这样可以避难消灾。这种习俗在唐代很盛行,王昌龄《九日登高》中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插”的意思和情状。唐宋诗词写茱萸,写在臂肘上佩带茱萸囊;写将茱萸插于发冠;写亲友聚会痛饮茱萸酒;写“茱萸节”、“茱萸会”来代称重阳节。几代诗仙词圣,把一颗颗小小的茱萸,写进了中国风俗文化!
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坐在茱萸文化金山之上的坳上村,曾经很穷、很穷。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
我问村里的脱贫之星柯善贵:脸朝黄土背朝天干一年,人均挣不到600元?!柯善贵撇着嘴摇着头说:真没有。他扳着手指给我算账:2014年前,坳上村四百二十六户人家,2180口人。人均耕地不足七分,人均山场六亩多一点。地里种的粮食肯定不够吃,山场便拿来种些玉米红苕糊口。虽然这里有种植吴茱萸的传统,也只是零零星星,小打小闹。再加上技术落后,销售不畅,不能形成规模和气候,很好的产品,太少,只够换几个油盐钱。这么说吧,如果不想别的办法,能混口饭吃就不错,哪里来钱!
2014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支持下,坳上村村两委发动村民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村民和村两委的想法很一致,就是要靠山吃山,扬长避短,擦亮吴茱萸这个金饭碗,围绕吴茱萸做文章!
于是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力出力,有智出智,踏踏实实就干了起来。王维说“遍插茱萸少一人”,咱们坳上村是“扶贫脱贫一个都不能少”。村民们守望相助,互相帮衬。村两委因人制宜,在政策上、技术上、资金上实实在在给予支持。不出三年,坳上就真真切切地见到了脱贫的成效。
村民余涵财 有木工手艺,靠打工养家,2013年因车祸致残、致贫,一家五口吃饭都困难。2015年村里组织开荒山种茱萸,农户负责开山,村里补助树苗。他流转了20亩山场,三年以后见效益:2018年收获500斤,2019年收获700斤,估计今年可达1000斤。茱萸干果行情起伏,好的时候180元一斤,最低80元一斤,按几年来的均价120元一斤计算,今年收入至少12万元。村里又聘请他当防火员,一年补助4000元。三个孩子读书享受政府补贴,小学生每学年500元,,中学生每学年1250元。“真正体会到翻身了!”余涵财说。
前面说的柯善贵,父母走得早,算个孤儿。身体瘦小,干农活肯定养不活一家四口。但是他有经营头脑。在村两委的支持下,他牵头搞茱萸、苗木种植合作社,当起了农场主,流转了80亩山地,内管合作社的生产,外联亳州药材大市场。2019年一年,刨去流转租金、工人工资和其他各项费用,柯善贵的年净收入十几万!
坳上的吴茱萸成林成片了,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年产吴茱萸达到400吨以上,收入超2000万元!坳上村的村民们脱贫了,2014年人均年收入只有600元的坳上村,到2019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
人在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追求的是温饱。口袋里有了余钱,追求的就应该是比物质层面更高的东西。曾经在阳新县当过父母官的作协主席荒湖,在座谈会上建议:坳上现在可能要考虑打造茱萸文化了。
这个主意好!
茱萸民俗、关于茱萸的唐诗宋词以及民间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坳上村有丰厚的茱萸文化底蕴;坐拥湖北吴茱萸核心产区的地位,坳上村有打造茱萸文化的资格;万亩青山种良药,一泓神泉酿原浆,坳上村有打造茱萸文化的实力。
坳上人准备打造的茱萸文化,首先是产品文化,把药用茱萸,向保健茱萸发展。研制开发茱萸酒、茱萸饮料、茱萸食品等系列保健品,铸造阳新枫林吴茱萸品牌,坳上大有可为。
坳上人准备打造的茱萸文化,是要打造出一个年年要过、代代相传的“茱萸节”。他们要依托绿水青山,依托枫林镇现有的旅游资源,把翟湾大泉、座溪泉,与地心大峡谷、坡山、石田驿站、国师府等景点串联起来,推出包括登高,野游,饮茱萸酒,吟茱萸诗在内的文化旅游项目,既可以促进吴茱萸及其副产品的生产销售,又有助于人民健康长寿,功德无量!
这一年来,我随黄石作家采风团赴黄梅、下阳新,巡礼震古烁今、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之战,收获的是一路精彩!柳林乡、枫林镇、坳上村,穷山沟变成“伊甸园”。这一个个神话般的故事,是改革开放引出的立意,是解放思想形成的构思,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用苦干实干的辛勤汗水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我相信,这生动真实的神话故事还只是刚刚开始。农民兄弟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沿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这条康庄大道走下去,柳林乡、枫林镇、湖北省乃至全中国的每一个村庄,都会永远告别贫困,生活更加富裕,风景更加精彩![1]
作者简介
王建福,湖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曾当选黄石市文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