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清氣宜人的好書(蔡漢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部清氣宜人的好書是中國當代作家蔡漢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部清氣宜人的好書
2017年12月8號至11號,巜新銳散文》主辦的全國散文家學術交流會在廣東省揭陽市召開,我作為承辦方有幸收到了李彥良老師的贈書,有機緣拜讀了她的大作《瓦妮說童年》,本書10多萬字,分《童年的年》、《童年的福》和《童年的樂》三個部分,50個篇目。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回憶和記錄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李彥良老師,我雖未曾謀面,但她經常在平台上與文友互動,其豐富的人生,多彩的閱歷,真情的文字,謙卑的人格,都極具魅力,不由使人心生相見恨晚之感。這部文集,為她一生三尺講台孕育萬千桃李,一支粉筆寫盡人間春秋奠定了堅實的情感和能力態度基礎,為她用實際行動踐行大教育家陶行知「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為師名言做好了準備,這樣的童年委實難能可貴,讓人敬仰!
李老師的《瓦妮說童年》以「說」的方式,回望自己童年的苦與樂,可謂匠心獨運別具一格。字裡行間顯露出來的嫻熟技巧和真摯情感,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去體悟那掩藏其中的悠悠韻味和鑿鑿用意。
讀《瓦妮說童年》,感到它有兩個醒目的亮點,即孝心和恆心。
先說《瓦妮說童年》里蘊含的孝心。作者的乳名叫瓦妮,是父母所起,是父母一生的心血和希望的寄託。而作為獨生女的作者,不管位多高,不管官多大,不管多富有,都時時牢記自己的乳名,時時希望父母呼喚自己的乳名,這就是初心,就是赤子之心,是對父母的孝。大姐甚至把乳名當書名,使這種孝具有了大眾傳承和效仿的基礎,讀者當心存感激。正是作者有這種綠葉對根的情意,才有了書中那些至情至孝的感激文字,——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老不待。其本意是告誡世人,人生苦短,去留在天,時不我待,親情當報,不要把「子欲養」 的責任和義務變成「老不待」 的遺憾。《引言》當中的這段話,把作者感恩報本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明明白白,慈橋傳承摯愛,孝行撫慰親情。作者看似平淡的文字,於平淡之中蘊含着深刻,淺顯中凝結着厚重,直白中滲透着哲理,沉靜中燃燒着激情。
「初九早上走時,她還把我送出大門口,坐在大門外的石條上一直目送我上了車。沒有想到,笫二天早上,正吃着飯就不行了。」錄文說,早上起來,媽是她自己梳洗利索的,很精神,一點不祥的徵候也沒有。媽坐在炕沿邊上吃飯,吃着吃着,猛然間就不行了。我判斷,之前那種反常的好精神,大概就是人生命即將結束時的迴光返照吧!但我們都沒有意識到。我是多麼應該在媽身邊陪她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啊!可不管有多麼後悔,自己卻沒有做到。而且永遠也沒有彌補這一人生的缺憾機緣了。媽帶着她沒能最後一眼看到自己獨生女的遺憾走了,我背着沒有守候着媽走完她生命的最後一刻的沉重歉疚繼續活着。我跪向媽懺悔,發誓把爹守護到他辭世的那一刻,以彌補我的過失。
作者母親逝世七年之後,其父也離開了人世。作者在為父守靈時也有這樣一段文字:在為爹守靈的日子裡,窗外飄起了雪花。爹媽在世時,如果遇到這種天氣,等不回該回家的所有人,他們是不會吃飯,也不會睡覺的。那定然是坐臥不寧地臨窗蹺首,焦慮地張望着。而從今往後,無論是颳大風了,還是下大雨了,或飄大雪了,都再也不可能看到爹媽守望我們回家的身影了。爹故去後,「我」方悟到,父母親的離世,才是一個人徹底長大的標誌。因為在他們活着時,即使自己已有幾十歲了,但仍是有父母有靠的孩子,可他們一走,如同頭上少了天,腳下少了地,或成一棵無根的草。那失去親情的心痛和震顫,鑄就了令人悲傷飲泣而永難逆轉的人生缺憾。隨着爹媽的離去,「我」成了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孤女,傷心至極。
作者悲傷緬懷,追思父母親的文字,催人淚下,也讓讀者思緒起伏,臨章涕零。其孝道之心,惟天可表。孝心,是本書最大的一個亮點。
《瓦妮說童年》也表現出了作者堅不可催的恆心。說《瓦妮說童年》的作者很有恆心,是因為瓦妮這位作者很「執著」 ,很特別,她忘我為文,執著著述,持之以恆的文心和恆心,值得點讚和學習。縱觀李彥良老師的一生,歸結起來大概有四個字,即與文學結緣。用李老師本書《後記》的話:我與文學結緣,是命運使然。沒有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沒有國家經濟、政治、文化、教育、以至全社會各行各業大發展的大好環境,哪裡會有我的今天?沒有陽泉市歷屆黨和政府領導的積極支持,以及宣傳、文聯等有關部門的鼓勵、指導,哪有「陽泉評梅女子文學社」 成立和發展的機緣?沒有女社姐妹們相互的砥礪、促進,自己哪裡會有不竭的寫作激情?所以,是命運為我創造了與文學結緣的必要條件。
作者的這段文字,是實心話。她的文學結緣,是真真正正的感恩之緣,更是多年如一日的恆心之旅。是感恩,讓她的文字充滿了真善美的光輝,是恆心,讓她年逾七十仍勤耕不輟。聯想當今社會,經濟騰飛,一日千里,發展經濟已成社會主流。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人們似乎對生產精神產品文學創作這種艱辛腦力勞動的人不但絲毫不感興趣,甚至正在潛意識地極力抵制或漠視、歧視。舞文弄墨者好像都是「愚人」之所為,而李彥良老師偏偏就願意執着地去做這樣的愚人。
李老師深知一篇篇文章的誕生,從收集材料到動筆寫稿,到千錘百鍊地反覆修改,需要多少個夜晚的挑燈夜戰,需要忍受多麼深重的寂寞,需要放棄多少的把酒言歡。同時,還需要一筆不菲的資金費用。就李老師而言,僅憑教師的工資,養家糊口尚不寬裕,還要供兒女上大學,這就更為拮据。從經濟狀況上說,她應是根本無法出版專著,但她有文人的骨氣與毅力,有知難而進的性格特點,點滴匯聚,終於順利出版《三音集》和本書,她的這種恆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是本書的又一大亮點。
斯書是一部鄉土氣息特濃的「土書」 ,描述了解放初期太行山農村獨生女的童年童話,填補了陽泉市文壇的空白。它又是作者從教四十多年的經驗積累,是一部集「教育學」、「 心理學」和「成長學」 的多功能綜合教科書。作者用口語化的語言平鋪直敘地「說童年」 ,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和深奧難懂的大道理,也沒有堆砌的詞彙和造假掩飾的文字,一切是那麼樸素本真,是一部「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好書。
看着裝禎不錯的《瓦妮說童年》,我又想起古稀高齡卻仍然鍾情文字的李老師,遙祝她老人家身體健康,用手中美筆再寫更多動人心弦的好篇章![1]
作者簡介
蔡漢順,廣東省揭陽市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