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汉语成语,【拼音】: yī wèn sān bù zhī,始:开始;衷:中间;终:结果。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1]

目录

出处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相关成语 

近义词】:一无所知

反义词】:无所不知有问必答

典故 

 
原图链接一问三不知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国的君主觉得公子般说得有理,于是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当陈成子率领军队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这时,郑国的向导子思可坏了,他很清楚,如果齐军不抓紧行进的话,郑国的都城可能就会有危险了。于是,他力劝陈成子赶快渡河。

陈成子也知道情况紧急,于是下令过河。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荀瑶见齐国军队来救郑国,感到很意外,因为他没有想到齐国会出兵和晋国交战。他看到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怕,便对左右的部将说:"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我们还是撤兵吧。"

荀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想让这位使者去离间陈成子和郑国的关系。没想到,陈成子根本就不信这个使者说得话,把他赶了回去。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荀寅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

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演变

《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 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 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 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 终,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三不知”从最初的始、中、终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渐产生了别的意思。后来用“三不知”制对内情一无所知,有时指装糊涂。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金瓶梅》十三回里有“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 可见,“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写道:小姐一见彩云,就问她:“我刚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 而到现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对情况一无所知了[2]

视频 

俗语常说“一问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两分钟了解此典故

参考资料 

  1. 一问三不知 汉辞网
  2. [1],中国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