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丁力(工程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丁力(工程师)
图片来自36O

丁力(工程师) 丁力,男,工程师。1953年8月,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1953-1983年,上海第九棉纺织厂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1983-1993年,上海纺织工业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4-1991年,兼任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1984-1994年,兼任纺织工业部印染开发中心主任。1984-1992年,兼任上海市星火农场轻纺工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1992-2000年,兼中外合资上海四通纺织公司董事长。1994-1997年,上海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百乐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百乐染整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简历

1932年2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53年8月,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

1953-1983年,上海第九棉纺织厂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1983-1993年,上海纺织工业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4-1991年,兼任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

1984-1994年,兼任纺织工业部印染开发中心主任。

1984-1992年,兼任上海市星火农场轻纺工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

1992-2000年,兼中外合资上海四通纺织公司董事长。

1994-1997年,上海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百乐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百乐染整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6年,上海纺织展览技术服务中心顾问。

2000年,上海四通纺织有限公司顾问。

经历

丁力,1932年2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农民家庭。1945年小学毕业后进入无锡县立初中,1948年到上海读高中,毕业于上海澄衷中学。丁力的母亲和其他家属成员中有多人是纺织职工,对纺织工业有深厚感情。

1953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棉纺织专业,分配到上海第九棉纺织厂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科研科副科长等。1954 年被评为上海市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

1958年,毕业于中苏友协俄语专科学校(大专)。

1958年,起开创了静电纺纱的研究,扩大中试后任静电纺纱车间主任。

1959年、1963年、1964年,曾作为先进集体的代表出席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大会。

1966年4月,作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出席上海市科技大会。“文化大革命”中,丁力被下放到车间劳动,在此期间研究试制成细纱和捻线纺涤棉产品的空气轴承回转钢领。

1977年,当选为上海市及纺织工业部的先进工作者和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1978年任厂副总工程师,1978年3月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被评为先进个人。

1978年、1979年、1981年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

1982年升高级工程师,1989年晋升为上海纺织系统首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3-1993年任上海纺织工业局副局长。

1984-1991年兼任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1984-1994年兼任纺织工业部印染开发中心主任,1984-1992年兼任上海市星火农场轻纺工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1992-2000年兼中外合资上海四通纺织公司董事长。

1994-1997年任上海联合实业股份公司、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上海百乐毛纺织有限公司、香港百乐染整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研究开发

开创静电纺纱研究

1958年,在全国掀起的大搞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高潮中,丁力大胆创新,提出了静电纺纱的设想,跳出了环锭纺纱的锭速、钢丝圈线速度等的极限,开辟了一条能高速度、大卷装、缩短工序的纺纱新途径。静电纺纱的研究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被列为国家经委的重点科研项目,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曾亲临考察。 静电纺纱的研究牵涉到许多高新技术与基础理论。丁力任静电纺纱科研组组长,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带头探索,取得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突破,并从单锭试验扩大到多锭样机,纺纱线速度达到了每分钟60米,为当时环锭纺纱的2-3倍,而且噪音低、耗电省,车间含尘量少。

丁力在静电纺纱研究中,解决了许多技术关键。

主要的有:

通过研究静电场对纤维材料作用的机理,提出了合理控制纤维材料的含湿量,并解决了棉条给湿的方法。

通过对开松的纤维在静电场和气流中的运动分析,研究了优化的静电纺纱器几何结构和相应的工艺参数,从而成倍提高纺纱速度,大大降低了过高的纺纱捻度,简化了接头操作,解决了纤维扩散,提高了制成率,向生产实用跨前了一大步。

通过对提高加捻效率的研究,进行了在高速纺纱条件下的测定,设计出空芯离心加捻管等关键部件。

在静电纺纱创造发明的六个权项中,丁力提出并和专题组人员一起解决了五个权项。与此同时,为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还研制成适用的高速动平衡仪、闪光测速仪和空气轴承中频电动机等配套设备,获得三项上海市四新展览会成果奖。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下,静电纺纱的整个研究过程先后共组织了108个协作单位参与研究与制作。

静电纺纱在上棉九厂建成2000锭的中试车间,1985年通过鉴定,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丁力为第一发明人。

成就影响

推动上海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

党的十三大以后,全国出现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各项工作蒸蒸日上。丁力于1983年担任上海纺织局副局长以后,积极筹划,认真研究,狠抓技术进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组织了一批重大项目的攻关和一大批企业的技术改造,使上海针织、服装、色织、化纤、丝绸、纺机和棉纺织印染的行业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建成了针九、针织大楼、针织五厂、中纺机、一纺机、二纺机、联吉涤纶总厂、一丝印、七丝印、二毛、三毛等一大批样板厂和先进企业。有近300多家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

从1982年到1993年的10余年中,共筹集各类资金技措投资近70亿元(包括技术设备引进近4亿美元),比前30年的技措投资总和增加22倍,加速了上海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全局固定资产原值从24.94亿元上升到81.27 亿元,净值从12.41亿元上升到52.05亿元,全局系统的劳动生产率(元/人年)由2.8万元/人年上升到4.5万元/人年。

为了提高化纤原料的自给率和生产水平,1988年,在丁力的全力争取下,经有关领导机关批准,上海纺织系统兴建7万吨聚酯项目——上海纺织涤纶总厂,由上海化纤公司承建。当时该项目是上海纺织局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经论证于1989年由上海市建委、计委、经委批准了扩初设计,总投资6.2亿元,工程分两期,第一期年产37000吨(日产120吨);第二期年产33000吨(日产100吨)。该项目由丁力任总指挥,1990年组团去国外实地考察,参观了美国杜邦公司和德国吉玛公司的技术和设备情况,经过分析,了解到当时国际上的聚酯单线生产能力以日产200吨在技术、经济上较为合理,而且日产200吨与100吨的生产线设备价格相差不大,经过全面调查分析后,再复核了原来的扩大初步设计,果断决定调整方案,在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采用日产200 吨的生产线,采用技术上较先进、价格也适当的吉玛公司设备。这项决定得到了上海三委的同意和纺织工业部领导的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丁力善于抓住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深入现场,调研解决问题,把工作落到实处。工程于1994年7月完成,一次开车成功。最后投资费用比原计划减少了1200万美元,生产的产品一等品率达98.8%,当年就实现产值(不变价)3.3亿元,销售收入4.4亿元,出口创汇313万美元,实现利润2729万元。该项目被上海市政府誉为市优秀工程项目,也是当时国家计委批准的8个7万吨聚酯项目中第一个投产的项目。 [1]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