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丁香镇属皖南丘陵地区,距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城西20公里处,全镇辖13个行政村,92个村民组。其中新中村和红桃村是全国绿化"千佳村"。丁香镇农业以水稻为主,兼产麦、油料、蚕桑、茶叶、中药材等;林业竹木资源丰富;丁香镇境内主要矿产资源有铜、磁铁、石灰石、花岗岩等。丁香镇交通便利、环境优越,318国道、206国道沿镇而过,距池州码头75公里,省道S221和S325穿境而过。丁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发达,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2017年,丁香镇行政区域面积11280公顷,常住人口6835人。[1]
历史沿革
丁香镇以驻地古时多丁香树而得名。1958年成立丁香人民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时改为丁香乡,1985年撤乡建镇。
环境资源
丁香镇境内群山起伏,峰峦重叠,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黄盆河后河两条支流分别由北向南、由南向北贯穿南北部在境内华桥村汇合向西部流去;小(一)型张田水库集雨面积740公顷,总库容量454万方;小(二)型象石、新华水库集雨面积分别为90、120公顷,总库容量分别为10.5、14.5万方。[2]
经济与发展
农业经济
茶园丁香镇积极引导农户搞好产业结构调整。2001年,农业结构调整达到2500亩,且大部分属于订单生产,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丁香镇围绕资源搞加工,做大做强现有的经济资源,把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建设结合起来,成立了红桃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已认证的有机茶原料生产基地2135亩,基地生产的以"红桃顶尖"为品牌的系列产品销往全中国各地及西欧部分国家。在基地效应的带动下,全丁香镇掀起有机茶建设的高潮,2002年新发展有机茶基地600亩,无性系茶园600亩、无公害茶园2000亩、苗圃5亩。使茶业在规模、经营、品牌上均取得了突破。丁香镇围绕山场抓开发,在林业结构调整中,以"张田板栗"为龙头,建有5000余亩优质板栗林,发展600余亩桃李基地。丁香镇大力发展中药材等经济林,共发展杜仲300亩、青檀1000余亩、枣皮516亩、雷竹230亩、竹笋两用林9992亩。丁香镇林业发展工作多次得到县、市林业部门的肯定。丁香镇养殖业则打好"土"字牌,形成规模,全丁香镇共发展养殖大户26户,建有种、肉鸽场、养猪场、养鸡(土鸡)场。
工业经济
丁香镇木材加工业丁香镇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优越的环境、开放的理念,使丁香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乐园,该镇拥有各类民营加工企业20余家,个体工商户200多个,是石台县工业大镇,"华侨工业园"占地540亩,是镇级最大的工业园,2005年7月浙商投资7000万的石煤综合开发项目成功落户。丁香镇境内资源丰富,山水灵秀,矿产资源(铜、磁铁、石灰石等)、水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广阔的开发空间。丁香镇抓各项资源开发的同时,大力加强镇、村两级企业建设。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盘活了闲置资产,建立个私园区,大力扶持个私经济。先后兴办了有机茶厂、精制茶厂、木材加工厂、缫丝厂、复合包装厂等,并建有保鲜库一座。丁香镇共解决500余个劳力的就业。2001年被石台县委、县政府授予"招商引资先进乡镇"的荣誉称号。
旅游经济
丁香镇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成为了当地的旅游特色。丁香镇将"农家乐"旅游发展和景区发展相结合,注重发挥"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自然条件和独特优势,突出生态观光旅游为主题,以景区旅游带动"农家乐",以"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景区提升,相互联动,互促共进;丁香镇将"农家乐"旅游发展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通过开展村庄整治,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使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发展具备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丁香镇将"农家乐"旅游发展与文明创建相结合,从"四通"(水、路、电话、有线电视)、"四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庭院)、"四改"(改厨、改厕、改圈、改园)入手,提高村民文明意识,积极引导争创市级文明村,努力提高乡村旅游品位。
社会事业
丁香镇领导干部看望贫困户丁香镇各项社会各项公益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事业在巩固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布局调整,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镇卫生院与县医院成为边锁医院后,引进了大量的设备和医疗技术人员,诊疗技术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建成了高标准的计划生育服务所,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良好。丁香镇镇领导干部、各联系村干部以及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广泛走访农户,重点走访了低保户、"双培双带"大户和高山村民组居民,认真听取群众对乡镇、村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以及对乡镇、村干部意见和建议,并以"访贫问苦"的形式,为他们及时送去了"温暖"。红桃村、镇属、中学、派出所等支部和单位利用召开党员学习会,动员有条件的党员捐衣、捐款,并将衣物、款项送到镇敬老院。
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调农、强工、兴游、建镇、开放"十字发展战略,带领全镇人民进一步"弘扬新中精神,学习红桃经验",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镇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以开发性农业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农户搞好产业结构调整。2001年,农业结构调整达到2500亩,且大部分属于订单生产,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围绕资源搞加工,做大做强现有的经济资源,把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建设结合起来,成立了红桃有机茶专业合作社,认证的有机茶原料生产基地2135亩,基地生产的以"红桃顶尖"为品牌的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西欧部分国家。在基地效应的带动下,全镇掀起有机茶建设的高潮,2002年新发展有机茶基地600亩,无性系茶园600亩、无公害茶园2000亩、苗圃5亩。使茶业在规模、经营、品牌上均取得了突破。围绕山场抓开发。在林业结构调整中,以"张田板栗"为龙头,建有5000余亩优质板栗林,大部分已挂果,发展600余亩桃李基地。大力发展中药材等经济林,共发展杜仲300亩、青檀1000余亩、枣皮516亩、雷竹230亩、竹笋两用林9992亩。该镇林业发展工作多次得到县、市林业部门的肯定。养殖业则打好"土"字牌,形成规模,全镇共发展养殖大户26户,建有种、肉鸽场、养猪场、养鸡(土鸡)场。
在抓各项资源开发的同时,大力加强镇、村两级企业建设。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盘活了闲置资产,建立个私园区,大力扶持个私经济。先后兴办了有机茶厂、精制茶厂、木材加工厂、缫丝厂、复合包装厂等,并建有保鲜库一座。全镇共解决500余个劳力的就业。2001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招商引资先进乡镇"的荣誉称号。
集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S221和S225两条省道穿境而过,移动通讯覆盖全镇大部分村组,实现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公路村村通。
各项社会各项公益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事业在巩固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教育布局调整,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镇卫生院与县医院成为边锁医院后,引进了大量的设备和医疗技术人员,诊疗技术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建成了高标准的计划生育服务所,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良好。两个文明建设步入了全县先进行列。[3]
荣誉记录
2020年6月30日,入选安徽省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乡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