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家灣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七家灣溪

圖片來自blogspot

七家灣溪(Gong Qyawan)為臺灣大甲溪上游的主要支流,主流發源於桃山,而其發源於雪山主峰東北側及西南側的兩條支流為大甲溪發源海拔最高的支流,是冰河時期孓遺生物櫻花鉤吻鮭現今唯一棲息域,位於臺中市和平區平等里,雪霸國家公園園區內。其流域有一大片數公里長、近一公里寬平緩的谷地,設有由退輔會管理的武陵農場

歷史

七家灣溪泰雅語稱為「Qyawan」,漢語音譯為給拉萬,為「甕底」之意,形容現今武陵農場北側平緩的谷地,其流域為泰雅族的重要狩獵區之一,為泰雅先祖從發源地北港溪上游流域,經由大甲溪上游流域,往蘭陽溪大漢溪大安溪南澳等地遷徙的重要中繼據點。

考古發現顯示在史前時代即有先民在七家灣溪谷地定居,1997年5月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發現的七家灣遺址涵蓋兩個文化層,下層是距今約4000-2600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繩紋紅陶的文化層,上層是距今約1200-400年前金屬器及金石並用時代晚期的文化層,出土遺物顯示台灣東、西部的先民,在數千年前即有穿越脊梁山脈遷徙。[1]

日治時期以日語對音稱為「キヤワン」溪。此地原有七戶泰雅族人居住,戰後原稱為「佮丸溪」,取諧音與七戶之意雅化轉譯為「七家灣溪」。

因應中橫公路興建、農耕隊進入後,將原住泰雅族人以地易地改遷至環山部落,1960年中橫興建完成之後,退輔會即在七家灣溪平緩的谷地設立武陵農場以安置榮民。水源來自武陵四秀之一桃山,因緊鄰武陵農場且農場入口武陵橋橫跨七家灣溪,復育池也位在農場境內,故常將武陵農場與七家灣溪彼此連上關係。

生態

七家灣溪除了是櫻花鉤吻鮭唯一棲息河域,也是現今臺灣存留數量最多櫻花鉤吻鮭的棲息河域,因此享有「臺灣櫻花鉤吻鮭家鄉」的美稱。1997年10月1日臺中縣政府正式公告成立「七家灣溪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經過多年復育與保護之下,七家灣溪得以名聲亮起。

周邊景點

參考文獻

  1. 七家灣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Category:733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