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書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萬松書緣 |
中文名稱: 萬松書緣 地理位置: 杭州東南萬松嶺上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 5萬平公頃 |
萬松書緣是由萬松書院為主所組成的景點,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東南的萬松嶺上,系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松書院原為報恩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明代弘治十一年改建,因山上松林密布故得名萬松書院。2001年9月,書院按明代建築風格復建,因書院發展成杭城最大的姻緣牽線之地,故取名"萬松書緣"。[1]
發展歷史
萬松書緣原為報恩寺,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
明代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浙江右參政周木在報恩寺舊址上改建而成,山上松林密布,故叫萬松書院,是明末清初時杭州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書院,學生遍及全省11府。明清代著名學者王守仁、齊召南、秦瀛曾在此講學,詩人袁枚曾就讀於此,他們都同西湖結下了不解之緣。清代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分別賜額"浙水敷文"、"湖山萃秀"。現遺址尚存有'萬世師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見"至聖先師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在錢塘的民間,很早就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結伴就讀萬松嶺上的傳說,最早將"梁祝"故事與萬松書院結上關係的是明末清初,寓居杭州的著名劇作家李漁所創作的《同窗記》。
2001年9月,書院按明代建築風格復建,設置了明線為"明清知名學府"、暗線為"梁祝愛情之地"兩條的文化主線,以中軸線上以古代書院的布局為實景,而在右側巧妙點綴與"梁祝"十八相送等有關的場景。梁祝堅貞不渝的愛情是因書成緣,後來書院發展成杭城最大的姻緣牽線之地,名聲遠播省內各地,故取名"萬松書緣"。西湖三評西湖十景時孕情含意地叫它"萬松書緣",位列之六。
環境布局
明代
創建初期,萬松書院規模較大,主體建築布局沿用官學"左廟右學"的形制。左邊近山處有孔子殿。孔子殿系原報恩寺建築,三開間,經修葺後煥然一新,是書院的祭祀場所。殿前有顏樂亭,高處建留月台和掬湖台。孔子殿右邊,前有萬松門,後有明道堂。堂為五開間,寬綽宏敞,為先生"講明經義"的課堂。西廊兩側各有齋室五間,是師生們自習之所。
萬松書院先期的內部組織機構相對簡單,招收童生、監生、舉人三類生徒;聘用博學鴻儒為山長、品學兼優的賢士為教授;初步建立書院的學規和章程。經過創辦初期的摸索和實踐,明代萬松書院在不斷擴建與重修中逐漸成為江浙一帶頗具影響力的知名書院。
正德十六年(1521),侍御巡撫唐鳳儀等人主持了萬松書院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維修:增建石坊兩座,整修加固原有建築,擴建學生齋舍。重修後,書院規模宏大,一時成為杭州最大的書院。嘉靖四年,在侍御潘景哲的倡導下,萬松書院擴建樓居齋舍共36楹,添置祭田若干,又完備祭祀器具等,招收省內外優秀學子逾百名。嘉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顧璘等人開山辟路,集資興建振衣等三亭,使石林成為書院一景。其後,萬松書院因由官員創辦,又深受王陽明"心學"影響,而遭受統治者的沉重打擊。
嘉靖三十三年(1554),杭州知府孫孟在廢墟中重建萬松書院,恢復明倫堂等主體建築,並增建居仁、由義兩齋。明萬曆年間,閣臣張居正廢毀天下書院。幸而在大學士徐階的支持下,浙江巡撫謝師啟、提學僉事喬因以"萬松書院祀先聖,不當概毀"為由,再三乞請,終使萬松書院逃過一劫,為此改稱為"先賢祠",雖名亡而實存。
明代統治者對於書院教育的政策經常變化,致使書院時興時廢。從嘉靖起,在朝廷的支持下,前後竟有五次廢毀書院的舉動。因此,自正德十六年(1521)至崇禎六年(1633)的百餘年中,萬松書院隨着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跌宕起伏,經歷了它榮辱盛衰的變遷。崇禎五至六年(1632--1633)間,終於在戰亂中被毀。
清代
清初,統治者惟恐書院講學活動會導致明朝遺民反清思想的高漲,故抑制書院教育的發展。順治九年宣諭:"不許別立書院,群聚結黨"。因此,清初的前八十年中各地書院始終處於停滯狀態。
萬松書院也僅在順治年間復建了孔氏祠堂。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撫范承謨重建萬松書院,並改名為"太和書院",書院才開始復甦。及至康、雍、乾時期,統治者對書院教育由禁止轉為提倡後,萬松書院得以迅速發展,逐漸進入昌盛時期。
清中葉,萬松書院經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五十五年(1716)及雍正四年(1726)的三次重修後,規模進一步擴大。又經嘉慶、道光兩次修建後,更具名校風采。這一時期,清政府對萬松書院的支持也是空前的。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聖祖玄燁御賜"浙水敷文"額,並賜《古文淵鑒》、《淵鑒類函》、《周易折中》、《朱子全書》等典籍予萬松書院,浙江巡撫徐元夢建存誠閣收藏,書院也由此更名為"敷文書院"。
雍正十一年(1733),萬松書院被敕為省城書院,賜銀一千兩"以資膏火"。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高宗弘曆初次巡臨萬松書院,賜"湖山萃秀"額,並增賜帑金一千兩白銀。並賜英武殿所刊《十三經》、《二十二史》各1部。當時享有這一殊榮的僅有江寧鐘山書院、蘇州紫陽書院。此後,弘曆五次下江南又五次巡臨,對萬松書院格外重視。
近代
1999年起,在原杭州市副市長馬時雍先生等熱心於杭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各界人士的呼籲下,杭州市政府決定依據史料記載和留存的遺蹟,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遺址上按明式舊制重建萬松書院。經過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鳳凰山管理處歷經3年多時間的整修和建設,於2002年10月建成並向遊人開放。至此,沉寂了一個多世紀、幾近荒圮的萬松書院終又重現500年前的"名校"風采。重建後的萬松書院,占地約6萬平方米,是西湖周圍惟一以書院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公園。
萬松書緣書院的主體建築以清乾隆《南巡勝跡圖》中的《敷文書院》為藍本,以自然山體、林木、古藤、奇石為背景,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仿明式建築形制,用粉牆、粟柱、黛瓦的素樸淡雅,凸現"求之於心而無假以雕飾"的風格,使書院處處散發濃濃的書卷氣息。院內有建築1600平方米,主體建築如品字型牌坊、仰聖門、毓粹門、明道堂、大成殿、"萬世師表"平台等都集中在中軸線上,學齋、御碑亭等分列兩側,其他的亭台樓閣則依據自然山勢,星羅點綴。書院內嘉花茂樹,修篁奇石,交布其間,周圍蒼松掩映,小溪潺潺,遙可望雷峰夕照、寶石流霞,近可聽松濤泉流、蟲鳥和韻。院內尚有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於子三墓、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萬松書院遺址、小九華山石刻等文物古蹟,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郁。
2001年7月,杭州市啟動萬松書院復建工程,按明代建築風格樣式修復,規劃面積5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書院主體建築包括仰聖門、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閣等。其中毓秀閣原為接待各地訪問學者的處所,現辟有"梁祝書房",展現梁祝當年刻苦攻讀、促膝並肩兩無猜的場景。明道堂為書院講堂,陳設展示中國歷代科舉文化。大成殿為祭祀孔子處,設有"孔子行教圖"壁畫。
美麗的傳說使肅穆的書院有了人情的溫馨,書院使虛無的故事有了真實的背景。2002年重建萬松書院時,策劃者意識到梁祝傳說與書院文化的結合有着不可估量的價值,但若把握不好又會使兩者相互侵擾,造成景區建設的定位失誤。因此初期的規劃中,"如何使梁祝故事不着痕跡地融入到景區建設中去"被列為建設的首要課題。在多次召集有關方面專家座談論證後,決策者認為要做好這篇文章首先要掌"度",即:萬松書院即要體現古代書院教育的歷史及其文化內涵,又要充分利用梁祝故事這一不可多得的民間文化遺產。但兩者有主次、虛實之分。書院的文章要做實做足,"梁祝"傳說則儘量虛化淡化,從而使兩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為使萬松書院能夠完整地再現古代書院必備的藏書、祭祀、講學三大功能,讓遊人對古代書院的教育形式有更直觀、清晰的認識,2004年杭州市政府又投資增建講堂--正誼堂及部分服務配套設施,其建築風格與室內陳設風格與原有建築一脈相承,即完整地展現了古代書院的風貌,又滿足了現代旅遊業的實際需求。增建部分已於2004年10月1日向遊人開放。
主入口為大型浮雕,正面展現梁祝同窗三載的場景,左邊"拜師"體現了尊師重教的中國傳統美德,右邊"日課"是教者誨人不倦、學者孜孜以求的寫照。中間石牌坊正面書"萬松書院",背面書"太和元氣";左牌坊正面書"敷文書院",背面書"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書"太和書院",背面書"德侔天地"。萬松書院、太和書院、敷文書院代表了書院的三個時期。書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為:做人要有人品,為官要有官品。牌樓上祥雲環繞,正面雕着雙龍戲珠和梅蘭竹菊,背面雕刻福祿壽圖案。鏤空雕刻演繹了傳神的石雕技藝,讓人驚嘆於中國傳統的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