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百丈漈镇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西北部,以境内全国最高瀑布"百丈漈"作镇名。东邻大峃镇,南界黄坦镇,西倚西坑畲族镇,北接南田镇。为文成县生态工业、生态旅游重点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百丈漈-飞云湖核心景区。镇人民政府驻地下石庄村,海拔650米,距县城9.6公里。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镇总面积91.57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31个村,27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872户25277人。工农业总产值5.7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9亿元,农业产值 85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81元。[1]

目录

建制沿革

清及清前建置

域境自隋至清分属青田县柔远乡八内都和永嘉县、安固县、瑞安县嘉屿乡、嘉义乡五十一都、五十二都。

民国时期建置

民国37年(1948),划归文成县管辖。域境分属南田区岙里乡、三阳乡、初阳乡,大峃区大峃镇、龙凤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9月,分属鳌里、初阳、大峃、龙川4乡镇。1950年,敖里乡析置石西乡;撤销初阳乡,析置篁庄乡、二源乡,属南田区管辖。1952年4月石西乡撤销,析置石庄、西里两乡,连同篁庄乡改属西坑区;大峃区徐珊乡划出岭头、新亭,龙川乡划出黄呈、垄山等村建黄岭乡;初湖乡从二源乡析置。1956年3月石庄、篁庄两乡合并复称石西乡,重归南田区;初湖乡复并入二源乡;同年9月乡改称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公社化时乡改称生产大队,1959年3月又改称管理区。1961年,石西管理区撤销,建立百丈漈人民公社;黄岭管理区改称黄岭人民公社;二源管理区改称二源人民公社。1981年百丈漈公社改名为石庄公社。1984年4月,复称石庄乡、黄岭乡、二源乡。1985年6月从石庄乡析置篁庄乡。1992年5月撤朱阳、新东2乡并入二源乡;石庄、篁庄、黄岭3乡合并为百丈漈镇。2011年4月二源乡和富岙乡盖后村并入百丈漈镇。

社会事业

文 化

广播电视 1958年,始装有线广播。1964年建立百丈漈直属扩大站。1985年建成百一电小功率电视差转台。1990年建成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997年成立有线电视站。2000年8月开始,配备调频广播接收机,有线广播全部改为调频喇叭,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2002年实现行政村通有线电视。2008年,可接收32套高清电视节目。2010年,有线电视入户率95%以上。2011年,31个行政村全部通有线电视。

宗教民俗 居民信奉道、佛和基督教。境内较大寺院有位于大会岭会云禅寺、百丈漈景区上入口的福慧禅寺和谈阳村明星寺。基督教传入始于明末清初。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源宫前村次阳岗建耶稣堂一座,三开间,木质结构,信徒近100人。1958年建造文南公路时教堂拆除,后在山头村水碓湾新建一座小教堂,信徒50人。近年来基督教信徒渐减,道、佛教乡民信奉已久。有"二月二吃芥菜饭"和"六月六吃羊肉"等特有民俗。

文化活动 电影。70年代在篁庄西山首建1座电影院,放映35mm电影;70年代末期有2支8.75㎜、80年代后有5支16㎜流动放映队到农村巡回放映电影。

民间剧团 70年代后期,始有民间业余剧团,其中二源京剧团和瓯剧团各1个、民间木偶剧团3个。二源刘日信创办"小百花瓯剧团", 常赴外县演出,颇有名气。剧目《紫金鞭》、《双烈女》、《香罗带》、《翠花亭》为该剧团拿手戏。80年代末,由于电视的普及和剧团内主演员被人高薪聘走而解散。

文化活动中心 1993年,建成"天顶湖文化活动中心"和"西段文化活动中心",购置彩电、音响等设备,每逢重大节庆日均举办文艺节目庆祝,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1996年,建成可容纳500人的"温房影剧院"。2000年,小庵小庙分别改为老人活动场所、文化活动中心和旅游服务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2008年4月,摸清和掌握"非遗"普查项目17项,线索1753条。2011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文物普查申报工作,是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集体。

民间艺文 境内百丈漈和天顶湖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光绮丽,有历代名人题书赋诗于此,留下大量诗文和传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宋代诗人方翥游百丈漈诗云:"断崖日夕自撞舂,未近先看气象雄。万壑不停雷隐隐,一川长觉雨蒙蒙。"最为著名的是明刘伯温的一首七绝:"悬崖峭壁使人惊,万壑长空抛水晶。六月不辞飞霜雪,三冬更有怒雷鸣。"其他有王光英、钱伟长、苏步青等11名现代官员学者为百丈漈风景区题书墨宝。1998年,西段村村民刘左年的民间艺文《耀眼的生命火花》,荣获本年度全省广播台站信息网优秀新闻作品三等奖。

【教 育】

明、清时期,办有西里义塾,西里山房(书院)、山头学馆。民国时期,辖境办宫前私塾(先后改称二源学堂、"第二、三、四保联立国民学校、"第二、三保国民学校")、篁庄初级小学(先后改称青田县初阳乡中心学校、三阳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初阳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谈阳国民小学(后改称瑞安县里阳乡中心小学)、潘山小学、石庄初等小学(先后改称鳌里乡第五、六保国民学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石西乡小学)、黄岭短期小学等学校。建国后,称鳌里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改称石西乡小学;初阳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改称篁庄乡中心小学。50年代,各村兴办冬学、夜校、扫盲班,群众渴求文化知识,办学热情高涨。

幼儿教育 1992年,各校开办适龄儿童学前班。2002年,百丈漈镇3至5周岁儿童343人,入园幼儿50人,入园率14.58%; 2008年入园率95.52%。2009年二源乡有幼儿园3所(其中民办2所),3至5周岁幼儿总数361人,入园幼儿313人,入园率86.7%,其中5周岁幼儿134人,入园132人,学龄前幼儿入园率98.5%。2011年,幼儿园托儿所2个,幼儿总数308人,入园率98%。

小学教育 1990年,石庄、篁庄、黄岭、二源、朱阳、新东乡中心学校6所,村小23所,班级91个,在校生2622人,教师114人。1992年9月设立二源乡中心学校,并开始撤并村校。1994年2月设立百丈漈镇中心学校。1997年百丈漈镇中心学校、二源乡中心学校通过省级"两基"验收,百丈漈镇中心学校小学入学率99.8%,巩固率98%。二源乡中心学校小学入学率达99.62%,巩固率100%。2005年完成村校撤并和校网调整,设百丈漈镇中心学校、二源中心学校和和朱阳完小(教学点)。2011年,小学学校2个(不包括朱阳教学点),在校小学生586人,小学教师40人。

中学教育 1958年,创办二源农业中学,学生57人,1962年停办,1965年复办二源农业中学,1968年再次停办。1969年,篁庄、石庄小学附设初中班,黄岭小学于1970年开设初中班(1978年撤销),二源、朱阳公社中心学校附设初中。1991年9月朱阳乡校初中班并入二源乡校附设初中,于1992年改称二源中学,1995年1月始独立管理。1996年9月,撤篁庄乡校和石庄乡校附设初中班,合并建百丈漈中学。1998年8月,百丈漈镇中心学校与百丈漈中学合署办公,设立"文成县百丈漈镇学校党总支";是年初中入学率97%,巩固率达到100%。2000年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2002年百丈漈镇中心学校与镇小合并为百丈漈镇校,附设初中9个班,在校学生391人,初中教师30人。二源中学在校初中生12个班645位学生,初中教师30人。2011年,中学学校2个,在校学生935人,中学教师90人。

百丈漈镇中心学校

文成县百丈漈镇中心学校,创建于1996年。学校占地面积20872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47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3150平方米。学校有标准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多媒体教室;有标准实验楼、阅览室、图书室、电脑房、实验室、劳技教室、书法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等功能室;建有篮(排)球场、200m环形(100米直道)的塑胶田径运动场;学校20个教学班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建立校园网,为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和学校网络管理提供优越条件。2008年争取的国家"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试点"项目,是温州市第一个获此项目的试点学校,投资10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太阳能热水器310平方米,污水处理系统先后投入使用。是年,又投入100余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的装修和改善。教学仪器、电化教学设备齐全,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布局合理,是一所集绿化、美化、净化为一体的花园式学校。

百丈漈镇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共有22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6个教学班,初中6个教学班, 876名学生。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61人,其中专任教师53人。初中专任教师 24人,学历合格24人,合格率100%,其中本科毕业16人,学历高一层次比例66.7%;小学专任教师29人,学历合格29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大专以上毕业27人,学历高一层次为93.1%。有中级职称教师31人,市骨干教师及荣誉获得者4人,县级教坛新秀2人、教坛中坚1人,县级骨干教师5人,教坛新苗3人。

建校10多年来,先后荣获"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先进单位"、"温州市文明单位"、"温州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温州市绿色学校"、"温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I类达标学校"、"文成县文明单位"、"文成县平安校园"、"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度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文成县"审计杯"中小学艺术节优秀组织奖"、"文成县禁毒教育四星级学校"、"文成县体育艺术特色学校"、"文成县2007年度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20多项荣誉称号。

二源乡中心学校简介

文成县二源学校位于百丈漈镇二源村,创办于1920年。1995年5月撤区并乡,原新东乡校、朱阳乡校,随着并乡而归入二源乡校管辖,2011年3月二源乡并入百丈漈镇,学校更名为文成县二源学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教育为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517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8157平方米,绿化面积2700多平方米。学校建有中、小学教学楼、男、女生宿舍楼,200米环形塑胶操场及师生餐厅。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实验室2个、计算机房2个、仪器室3个、图书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团队室、舞蹈室、劳技室、多媒体会议室、智能广播系统、心理辅导室、卫生室各1个。每个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2009年二源乡被评为教育强乡。

学校有18个教学班。 在校生705人(中学211人,小学494人),其中住校生104人,留守儿童255人。全校教职工61人,初中本科学历20人;中学一级职称教师8人;小学本科学历8人,专科学历17人;其中教坛新秀3人,教坛中坚1人,教坛新苗3人,骨干教师2人,市级园丁奖1人,市级优秀教师1人,师德楷模2人,终身班主任1人,省级春蚕奖1人。他们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实干的作风与学生一路同行。

学校先后荣获温州市文明学校、文成县文明单位、温州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文成县第一所乡级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文成县教育系统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文成县首批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文成县示范学校、温州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文成县"二五"普法先进单位、温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I类达标学校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四年被评为文成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温州市第一批农村寄宿制达标单位。

医疗卫生

民间治病 1949年以前,因地处高山,群众有病靠民间中医用中草药治病。也有人用"打皇"、"请佛"、"斩关"等迷信方法治病。由于卫生条件差,死亡率较高,人均寿命低。

诊 所 新中国成立初,有民间医生参加西坑民康联合诊所,并在篁庄成立分所,担负篁庄、石庄等地医疗保健工作。1952~1958年,经常开展群众性"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并建立百丈漈、二源、朱阳、新东保健所。同时,各村设保健员,配备保健箱。1968年保健所改为公社防治站。

卫生院 1979年防治站改称公社卫生院,有医务人员28人(含赤脚医生)。1984年改公社卫生院为乡卫生院,属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国家给予差额补助。1992年撤区并乡后,成立二源乡中心卫生院,朱阳、新东改设卫生室。1999年,投入资金30万元,对篁庄、石庄两所卫生院进行维修、扩建,增设科室,引进先进医疗设备。2000年投入资金30.3807万元,对二源乡卫生院进行维修,扩建建筑面积480.97平方米,增设科室,引进医疗设备,拥有医务人员8名。2008年8月动工建设百丈漈镇卫生院大楼,首期投资40万元,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中心医院(包括黄岭、篁庄分院)拥有医务人员13人,外大会、西里、西段、镇头等村卫生室各1人。2011年,卫生机构7个,其中卫生院5个;卫生技术人员28人,其中医生6人;病床6张。

体 育

体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响应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学校普及广播体操运动。农村分别组织篮球队,春节期间常举行以村为单位篮球、拔河、象棋、田径等项友谊比赛。建镇后,学校开展"快乐健身"体育大课间活动,成立轮滑、陀螺、竹竿舞、篮球、高跷、乒乓球、排球、铁环、呼啦圈、毽子等活动。1990年二源乡校操场扩大后,曾举办过2届南田全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体育设施 2008~2010年,先后兴建村级体育健身场所和篮球场,普及群众体育活动。2009年二源乡校铺设标准塑胶操场,有100米直跑道和200米环形跑道,体育运动场地广阔,体育器具齐全,周围百姓亦常来晨练。2011年,除了镇本级体育设施外,全镇31个行政村拥有健身苑点55处,篮球场地20处,乒乓球活动场地27处,健身检测点1处,门球场2处,文体活动室18个。此外,学校、信用社、派出所等企事业单位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体育活动场地,配置体育器材。

计划生育

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工作和培训农村接生员。1979年提倡少生优育,并颁发《独生子女证》。1991年实施独生子女优惠政策,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992年设立计划生育办公室,负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业务咨询和人口统计等工作,计生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形成5种新的工作机制,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加强计生基础设施建设,配备"B超"微型计算机各2台。1998年和1999年连续2年被评为市级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签订计生合同116分,计生国策教育合同239份。2004年获县人口流动计划生育管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三等奖。2006年以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狠抓计生工作责任落实,推进村民自治工作,各项计划生育指标顺利达标。2011年实行计生"一票否决制",是年共出生婴儿253人,计划生育符合率为88.80%,孕前检查率100%,新婚61对,婚检率88.52%。两次孕环检率均在97%以上。

社会保障

救灾优抚 1992年建镇始至2006年底,共发放复退、伤残军人、烈属生活补助费31.8万元,军属优待金40多万元;社会救济、救灾支出123万元。2011年,向特殊困难户发放救济棉被142床,春节慰问金12900元。

五保供养 2004年投入6万多元将原石庄乡行政办公楼改造成敬老院,对全镇五保对象22人集中供养。是年被县人民政府评为 "五保"集中供养先进单位。

最低生活保障 建镇始至2006年底,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5万元。2008年底,完善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镇列入低保救助589户739人。2011年,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29人。

社会保险 2011年,全镇有23061名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1.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396人。农房救助对象100户,共发放农户救助款58.3万元,参加政策性住房保险6225户,参保率100%。

科 技

技术推广 1996年成立农业综合技术推广站,配备各类农技人员,购置实用仪器设备,订阅多种农业科技书籍、专业报刊杂志,全面进行科技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是年推广以水稻旱育技术为重点的轻型栽培;1999年成立农业经营服务部,为农民提供化肥、农药和农膜技术推广服务;是年全镇获粮食丰收奖,镇农技站单季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被评为农业丰收奖,外大会单晚优质高产示范片获一等奖。2001年进行电孵鸽蛋与人工哺育相结合技术实验,效益增加一倍以上。

技术培训 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进行专业技能、就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培训,引导企业把农民培训为产业工人,邀请有关专业教师、农技专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授课。2001~2008年共举办42期培训班,受训8017人次。发动有关村干部、村民和专业大户到下垟、黄坦、泰顺、温州等地参观学习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开发项目。2011年农技推广服务5个,农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9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个,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173人。

风景名胜

名胜古迹

富松亭墓 位于下石庄村,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墓主富松亭为宋代丞相富弼后裔,因同时有张学良、蒋介石两位名人题词,并且发生在著名的"西安事变"之前,甚为罕见。

石钟古祠堂 大唐后赵氏宗祠于清中晚期至明国时期建,是石庄高山下祠堂群最早建筑。该祠坐东北朝西南,由大门、戏台、正厅及两厢房组成合院式院落。明间前檐浮雕狮子戏球、凤凰图章、内额枋浮雕草龙图案,下用替木承托,替木雕刻花卉图案。头门前院坦立清贡生旗杆夹两座。祠堂山赵氏宗祠于民国十五年(1926)建。乌支岗赵氏宗祠于民国十一年(1922)建。祠堂岙赵氏宗祠也建于民国期间。个古民居由石门台古居等组成,属于四合院式结构,由门厅、南北厢房、正厅组成。建筑格局完整、用材考究,牛腿、雀替、斗拱等雕刻精细、生动,具有明显地方特色。

林公书院 位于上石庄村,四合院式,由门厅、南北厢房、正厅组成。清光绪王辰年(1892)林氏八世孙鉴三、文承等五房子孙为其祖父建祠在石庄后楼。清科举时代一直办私塾读四书,民国后办学校初小(三年级),四八年办完全小学,解放后在"林公书院"扩大石庄乡中、小学,今林氏后人申报开辟林杰(乳名英才,字育三、毓山)纪念馆。该建筑格局完整、用材考究,牛腿、雀替、斗拱等雕刻精细、生动,具有明显地方特色。

明星寺 位于谈阳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初年,1956~1962年间被拆毁。1988年重建,分前、后、中三进,成五开间廊轩合院式木构建筑。前进雕梁精巧,中幢为白衣丞相护法神殿,后幢为大雄宝殿,中塑佛像,边置十八罗汉。寺后岗顶有一口山泉圣水,颇多神话传说,驰誉附近数县。199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2006、2007、2008年先后被评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2009年被评为县先进集体单位。

龙虎丘石坟 离和水漈不远,在十源乡地界,有一山丘如龙似虎,人称龙虎丘。石坟建于清朝,为围屏式青石墓。石刻有八仙过海、飞禽走兽,雕工精细,造型逼真,誉为浙南清代最精致古墓。属九峰景区景点之一,1984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巡检司遗址 位于谈阳村大路边上,俗称谈阳司。据《明史·刘基传》记载:"明洪式三年(1370),刘基奏称设谈阳巡检司,为胡惟庸所构陷。帝罢基禄"。嘉靖十年(1531)五月十三日,吏、礼二部查奏,基设司之议非为私己。五月十九日奉敕建谈阳巡检司。设营兵125名,分5队,月支俸银35两。清初裁撤。现遗址广达数亩,出土物有旗杆夹石2对等。

西段古桥 西段古桥(名为周济桥),沟通古时青(田)瑞(安)两地,是文成县为首发现的首座三孔石拱桥。拱券两大一小,全长40.4米,宽3.7米,桥身皆由不规整石块砌筑而成。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与桥身前的一分水尖在1958年建天顶湖水库大坝时被拆除,已残缺不全。该古桥在1960年天顶湖水库开始蓄水时被淹没。该桥有2个碑,一是西段村于清咸丰五年的搭桥架碑,二是周济桥碑,记载该桥是西坑镇敖里村周作典于清咸丰乙卯年(1855)独自输金七百余两建造。

刘廌墓 位于镇头村 刘廌(生卒年不详),字士端、号约斋。浙江青田(现文成南田)人。明代刘伯温的长孙,参政公刘琏的长子,世袭诚意伯、光禄大夫,职官正一品。时朝中奸臣掌权,祖父、父亲均被胡惟庸所害,刘廌无心仕途,一奉亲守墓力辞,归隐故里盘古(现南田镇新宅长寿村)。并将祖父的御书、诏、诰、行状集成《翊运录》,有《盘谷集》10卷传世。

兆祥公祠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林氏十世孙林平策学书、学衣为首择上石庄庙后兴建"兆祥公祠"。规模较大,柱头梁木,雕刻花鸟、人物,极为精致。今开设美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哲学博士,联合国开发总署顾问,世界二千位杰出科学家石庄名人林多梁(松涛)展览馆。

初阳宫 传说三百年前,青田白岩有一吴姓货郎,带着"马氏天仙娘娘"托梦安其"真身",寻访宫基。后人习惯把"马氏天仙宫"称作"次垟宫"。货郎即是吴氏祖。1985年冬,次垟宫后宫拆除,改建学校六个教室。2004年村民将旧宫拆除建成了次阳宫,后更名为"初阳宫"。文革期间宫前门前坑下曾发现四块石板,据说为古寺院基石,建于唐代,可惜寺史已失考。

旅游景点

百丈漈飞瀑 位于篁庄水口,地形为"V"字形深壑巨涧,涧长1200米,落差达353米,形成三折瀑布,素传"头漈百丈高,二漈百丈宽,三漈百丈深"。 头漈高192米,宽30余米;二漈高65米;三漈高10余米。总共高度约合鲁班尺百丈上下,故名百丈漈(方言称瀑布为"漈")。瀑布悬空而下,像银河倒泻,水花飞溅,烟雾迷漫,势如万马奔腾,响如怒雷撼地,雄伟壮观。瀑布中流有大石柱,飞泉冲击,声如雷鸣;水珠飞溅,如雾如烟;阳光透射,不霁而虹。从头漈到二漈有石级可通,路旁花草丛生,古木参天,风景幽雅。景区内有漈头口、头漈、国师观瀑台、神鹰崖、中曲瀑、含羞瀑、金猫洞、罗隐秀观瀑崖、陶氏真人炼丹台、未遂亭、狮子崖、纯阳岭、吕洞宾道庐遗址、八仙聚会岩、观音洞、金鸡窝崖、母子崖、宝塔崖等景点。

天顶湖景区 位于瀑布上游,为百丈漈水电站水库。1992年,有关专家、学者和部门领导在旅游资源论证大会上以俚语"九都九条岭,条条透天顶",将水库定名"天顶湖"。湖分内外两部分,形似卧龙,广达5.4平方公里,集雨面积105平方公里,湖水容量6060万立方米。湖内水盈千顷,白鹭野鸭翔集,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湖处海拔628米,四周高旷绝尘,水质洁净,堪称避暑胜地。主要景点有鹤台崖、美猴岛、垂钓台、镇西桥、钟山经幢、西里奇窟等。

峡谷景廊景区 位于百丈漈三漈之下的洙溪。为深壑峡谷,宽处100米余,狭处仅10米左右,两旁奇峰高抗云霄,或绝壁,或飞瀑,或湫潭,风光如画。主要景点有山坑三折瀑、石林龙湫、三仙崖、枫林石岭、白龙潭、三叠漈、阴阳瀑、日月峰、金牛潭、青龙潭、风车潭、通天峡、天来瀑、观音崖、西天屏等。

朱阳九峰 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主要由玉笙峰、一剑峰、双屏峰、大象峰、猴头峰、将军峰、白岩峰、骆驼峰、三尖峰等九座巨大石峰构成。还有龙瀑、百折瀑、三潭三瀑等瀑布,偎依在百丈漈风景名胜区东部,是以九座巨峰为主体,以瀑布、碧潭为衬托的自然风景区。景区内,绝壁擎天,奇峰耸峙,其大、其高、其势、其奇、其神,令人惊叹。而那绝壁,作为奇峰底衬,更增峰之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的神韵,其自然景观向以峰美瀑秀著称。

大会岭红枫古道 上起富垟村岭头自然村,下至大峃镇岭脚村,全长约十里,有4300余级。岭上诸多松树和枫树,有数百年树龄,合抱大树有数丈高,夏天浓荫蔽日,秋至满目丹枫, 游人如织。大会岭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传已有千年历史。瑞安县志载:清时大峃苔湖人陈庆昌单独出资800银元倡建大会岭石板路,岭上大部路段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条石长约1.5米,宽约30公分,厚约20公分,整齐美观。其中一段"斗米直"有 320余级,笔直陡峭,相传挑担者要吃斗米才能上此岭。

旅游开发

1992年3月25日,成立文成县旅游资源开发领导小组,6月15日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强百丈漈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通知》,对百丈漈风景名胜区实行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进行开发利用。1993年,委托江西省园林设计院编制百丈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同年3月,省人民政府批准百丈漈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年投资3万多元,建成景区第一段步游道,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第一步。1995年,县旅游公司开辟百丈漈一日游线路,接待的游客从散客到组团旅游,规模逐渐扩大。是年动工朱阳九峰景区开发工程。1996年起,动工建设百丈漈引水工程,初步恢复百丈漈瀑布。

旅游特产开发 1998年4月,成立镇旅游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始生产纯净水、竹雕、眉茶、精制干菜、"刘基家酒"等系列旅游产品,引导农户创建"农家乐"型餐饮服务,全镇办风景区餐馆6家。

打造景区名牌 2001年成功举办"中国电视吉尼斯徒手攀登百丈漈悬崖比赛",百丈漈风光相继在全国50多家电视台播出。2002年9月始,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黄金时段气象栏目中播出百丈漈山水风光。2004年1月,百丈漈·飞云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年10月,邀请国家及省、市有关专家考察百丈漈景区;12月,百丈漈风景名胜区等6集风光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国际频道播出,提高景区知名度;是年"五一"黄金周接待团队75个,游客44.468万人次,门票收入43.89万元。2004年对朱阳九峰景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建成好汉山庄,当年该景区接待游客2.5万人次。2009年,飞瀑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构建旅游配套体系 2008年,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成峡谷景廊、百丈飞瀑两大景区步游道,建筑亭阁8处,添置旅游船艇14艘,建成百丈二漈度假村、天顶湖山庄、天顶湖停车场、白鹭山庄度假村、环湖农业观光园区、外垟农家乐等服务配套设施,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体系。2010年,兴建百丈飞瀑取水工程及消能电站,恢复中断50年的百丈飞瀑雄姿。2011年,推进百丈飞瀑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篁庄旅游特色村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天顶湖旅游接待中心36幢别墅主体工程。

经济建设

百丈漈是全县唯一具备农业、工业、旅游业三大平台的乡镇。 201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5.7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9亿元,农业总产值8556万元,财政收入60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81元。

农 业

粮食生产 为县境重要产粮区之一。2011年末全镇耕地面积13628亩,其中水田9512亩,旱地4116亩;林地面积86051亩。

优良品种选育。 1949年前,农民种植粮食品种单一,稻种仅"泰顺稻",番薯是"六十日",产量低,平均亩产只有100~150公斤。20世纪50年代始,推广优良品种"南特号"、"陆财号",产量得以提高,平均亩产175公斤。1968年引进推广"珍珠矮"、"三九丰"、"珍汕"等矮脚高产稻种后,亩产达250~300公斤。70年代后,推广杂交水稻"汕优"、"威优"、"协优"等新品种,亩产达400~500公斤。2011年,全镇粮食总产量6956.2吨,其中稻谷产量4911.5吨,平均亩产568公斤。玉米产量34.7吨,豆类产量799.8吨,薯类1210.2吨。

耕作技术推广。 上世纪50-60年代,农民使用古老传统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农业生产落后。70年代后,政府兴修农田水利,推广先进耕作技术。1996年,成立镇农业综合技术广站,进行科技培训,推广耕作新技术。是年,推广以水稻旱育为重点的轻型栽培;1999年,成立农业经营服务部,为农民提供化肥、农药和农膜技术推广服务;是年,农技站单季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被评为农业丰收奖,外大会单晚优质高产示范片获一等奖。

绿色食品基地建立 绿色稻米基地。2003年4月,二源经国家地质部门推测,土壤、水体和空气质量符合NY/T390标准,即适应国家A级的绿色食品生产要求,为二源发展绿色食品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2004年,同垟、西里等村绿色稻米基地与永嘉思源农业有限公司签订订单2200亩。2007年,二源建成省级"科力"牌绿色稻米基地1个。2008年,执行粮食扶持政策,实行联产联保,水稻平均亩产提高到620.7公斤。2009年2月-3月,二源乡获温州市粮食生产先进乡称号、温州市水稻生产先进示范乡一等奖。

绿色蔬菜基地。 2006年,扶持高山蔬菜发展,注重绿色品牌化,注册"天顶湖"牌鲜活农产品系列,建立鲜活农产品运输销售农民合作社,年销售近2000吨。2007年,二源先后建成省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温州市二线后备蔬菜基地和"兴绿"绿色蔬菜基地。2011年,蔬菜播种面积5696公顷,总产量8185.1吨。

效益农业 水果。主要有蜜梨、蜜桃、杨梅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优、特、早新品种,2004年雪梨栽培3017亩,总产量70万公斤,总产值400万元。2007年水果种植面积3017亩,总产量700多吨,以山头村、朱山村的蜜梨基地为主产地,并建成绿色香梨基地1个。2011年,果园面积8365亩,其中梨园3870亩,杨梅园3655亩,柿子园360亩,猕猴桃园200亩,其他果园176亩;水果总产量930.7吨,其中梨子800.7吨,杨梅71吨,其他79吨。

养殖。 旧时村民的饲养观是:"鸡鸭生蛋换油盐,猪羊卖钱好过年"。饲养种类、数量不多,规模不大。20世纪90年代后,养殖逐步向规模化、效益化转化,饲养种类增多,除猪、牛、羊、兔、鸡、鸭、鹅外,还开发鹌鹑、火鸡、鸽、贵妃鸡、珍珠鸡、蜜蜂、鱼的养殖,并引入优良品种。2001~2007年,陆续建成生猪养殖场,家禽养殖场,珍珠鸡、贵妃鸡基地,稻田养鱼基地等。2011年,年末存栏生猪584万头,牛102头,羊683万头;家禽36873万只,其中肉禽23254万只,蛋禽13619万只;年末存栏兔子23500万只;畜牧产品产量871.2吨,其中肉类765.4吨,鸡鸭鹅蛋105.8吨;鱼类产量96吨。全镇养殖收入达到600多万元。

经济作物 药材。镇境中药材主要种植浙贝、白术、大麻、元胡、太子参、玄参、厚朴等。1999年发展订单农业,镇药材基地与华毅公司签订30年购销合同;2000年投资16万元建立镇农贸市场,促进中药材农产品流通。2008年,种植业发展镇头、富垟、新亭等村中药材基地1100亩。

茶叶。 2004年成立"天顶湖名茶开发有限公司",兴建高山茶叶加工厂。2008年,发展天顶湖名茶基地520亩。2011年,茶叶采摘面积1467亩,产量9.1吨。

花卉。 2011年,花卉和苗木种植面积600公顷,产值515万元,

农田水利 1992~2006年共投入487.72万元,对全镇33座山塘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维修翻水站4座,建设"三面光"引水渠道9721米,建造标准农田3600亩和田间操作道6000米。2004年被评为全县水利工作先进单位。1994~2008年,共造田(园)895亩,恢复、整理良田377亩。

重点农庄简介

二源绿色农业专业合作社(邱老汉) 于2006年6月成立,以种植大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组成。基地总面积2800亩。主要生产蔬菜、水果、稻谷(米)等供应直销店农产品。从2010年开始在文成县、温州市多个农贸市场设立"邱老汉"牌蔬菜直销点6家。80%以上的蔬菜产品大多销往直销店、温州人本超市。在温州地区有良好名气。2009年评为县级示范性合作社,2010年2月评为温州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10年12月评为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省级龙头扶贫专业合作社,县科技示范基地,2011年评为温州市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11年11月评为国家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工 业

百丈漈镇为县重点工业镇之一。

手工业 1949年前,镇境交通闭塞,仅有一些零星小砖瓦窑、酒坊、油坊、打铁店、竹木、裁缝等手工业或小作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工作坊和手工业者逐步减少。

厂 门 新中国诞生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全镇有制茶厂、玻璃纤维厂、砖瓦厂和碾米厂等,工艺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下。

企 业 20世纪80年代后,股份合作制从自发的私人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企业门类以冶金、铸造为主导,带动竹木加工、水泥板预制、石料加工、砖瓦烧制等各业发展。单二源玻璃纤维厂(抽丝厂)就有6家,电炉冶金厂5家,花岗岩加工厂3家,还有水泥预制厂、陶瓷厂等。1996年被评为县先进工业镇。1998年以后,逐步扩大来料加工业规模,引进以线衫加工、鞋帮加工、服装加工、电烙铁初成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为主的多种来料加工小型企业。是年镇重点企业万喜精密铸造厂完成技改项目,次年产值达到1218万元,销售1086万元。2004年,有迦密山重型锻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来实地考察,洽谈投资项目,至年底已建成年产12000吨重型锻造车间1个,基础投资2500万元,是年被评为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

工业园区 2005年,成立"百丈漈工业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共规划开发工业用地3500余亩,至2011年,已开发利用1100亩,共引进30家(阀门锻造5家,汽配16家,其他9家),全镇工业产值4.9亿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85.2%。其中,2006年首期开发外大会工业园区110亩土地,共引进5家企业;2008年二期开发驮坦工业园区480亩土地,共引进14家企业;2010年开发外垟工业小区,规划总面积2300亩,至2011年,已开发利用500余亩,引进11家企业。

重点企业简介

浙江迦密山锻造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4年3月,是文成县百丈漈镇生态产业园区首个招商引资的重点工业项目。公司注册资本达2000万元,占地面积约47亩,是一家专业从事不锈钢冶炼和锻压为一体的重工金属企业。企业年生产不锈钢钢锭能力达1.2万吨,锻压不锈钢圆钢能力达4万吨,2011年产值1.95亿元。现为中国锻压协会会员企业,温州市不锈钢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文成县重点工业企业,文成县突出贡献企业和纳税大户。

万喜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5年5月,是生产各种阀门、机械配件毛胚、碳素钢、铬钼钢、不锈钢等各种铸件的专业公司,产品远销上海、宁波、温州等地,并出口西班牙等国家。公司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拥有5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及办公楼、员工公寓、餐厅、理化实验室等配套设施,员工人数300余人,其中专业工程技术人员19人,专业工程师5人。1999年列入县级重点工业企业。2004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评为县先进单位。获先进技术进步优秀企业、优秀工业企业、文明私营企业、诚信民营企业等荣誉。法人代表林芳梅。

温州百丈漈水力发电厂 位于百丈漈镇境内,辖泗溪中游梯级开发的一、二级水电站,同时担负文成、泰顺、苍南等三县6座110千伏和1座35千伏变电所的运行维护管理任务。电厂于1958年6月正式动工兴建,1960年2月开始蓄水,1961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总装机容量4.62万千瓦,全厂累计发电50多亿千瓦时。2006年2月16日被命名为"温州市文明单位"。 2009年2月,百丈漈电厂被命名为浙江省"文明单位";2009年3月,百丈漈一级水电站水库被评为"温州市最具魅力景观水利工程";2011年2月,百丈漈电厂获得浙江省"劳动关系和谐先进企业"称号。

服务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镇境地处深山冷岙,人烟稀疏、交通闭塞,在村民聚住地,仅有一二家兼营肥皂、香纸、蜡烛小店,村民靠扛抬肩挑将稻谷运到大峃去进行简单交易(换点日常生活用品)。1951年发动群众入股创办供销合作社。1958年,百丈漈电站动工兴建,文(成)南(田)线通车,手拉车成为"时尚"交通运输工具,货物交流条件稍有改善。1978年逐渐形成集镇后,个体私营商业得到发展,1990年后私营经济迅速崛起。2011年,全镇共有个体140家工商户,68家私营企业,19个合作社,2家药店,6家理发店,车辆修理厂1个,服装加工厂1个,农机修理点2个,餐饮店7家。合计从事家庭经营的有8115人,服务业收入953.5万元,劳务输出5091人,年劳务收入8442.1万元。

城镇建设

2020年1月,百丈漈镇入选浙江省2020年度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

所获荣誉

2021年4月,百丈漈镇入选2021年度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