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因果的真实故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三世因果的真实故事,我前世生在外国,和你一起出家学道,喜欢布施,但憎恨心重。现在是郏亭的庙神,这里周围一千里内,都是我管辖范围。由于前世布施的原因,享用很丰富,由于憎恨心的原因,堕落作这庙神
原文
汉朝安世高,是南印度安息国的太子。童年即以孝顺闻名,聪敏好学,对天文,医学和外国的学术都有研究,甚至对鸟兽的语言也能识别。一次在路上看见一群燕子,他对同路的人说,刚才燕子是在说,会有人送食品来。一会果然送来。众人传为神奇,因此他的名声早就传遍印度各地。其实他早已开悟,且有神通,能知前业,人们无法测量他的高深。
他说,自己前世已出家,有个同学憎恨心重,讨饭时,遇到不顺意的施主,往往生怨恨心。安世高曾多次劝告,始终不改。这样经过二十多年,他便和这个同学告别说,我要去广州,偿还前世的怨业。你精勤地研习经典,并不比我差,可是憎恨心太重,死后会变成凶恶的身形,那时我如果有法力,必定度脱你。
后来,他去到广州,正值盗贼作乱,在路上碰见一个少年,拔出刀来向他说:“果然找到你了!”他笑着回答说:“我前世欠你的,特地从远道来偿报。我看你的憎恨心,还同前世那样。”说完伸着脖子让他砍,毫不恐惧。这少年就把他杀死了。一时,围观的人挤满路上,都深感诧异。他死后神识投生为安息国太子,便是现在的安世高。
他来中国弘法度生,宣讲经典,工作告一段落时,值汉灵帝末年(公元188年),陕西,河南一带局势混乱,便去江南等地,并说要到庐山度前世的同学。路经郏亭湖庙,据说这庙很著灵威,过往客商祈祷以后,依风势上行或下行,便都平安无事。安世高一行有三十多只船,也奉献牲畜,请求保佑。庙神说:“船上有位和尚,可请他来。”客商们都惊异,请他进庙。
庙神对他说:“我前世生在外国,和你一起出家学道,喜欢布施,但憎恨心重。现在是郏亭的庙神,这里周围一千里内,都是我管辖范围。由于前世布施的原因,享用很丰富,由于憎恨心的原因,堕落作这庙神。现在见到同学,真是悲喜交集!我不久就要命终,可见自己丑恶的身躯很长大,如果死在此处,会污染江湖,只有到山的西部沼泽中去死。死后怕要堕地狱,我储存一千匹绸缎和其他宝物,请你替我修法建塔,使我能投生善道。”
安世高说:“我特来度你,你为什么不现形呢 ”庙神说:“我的形相太丑恶,大家会害怕。”安说:“你尽管现出来,大家不会惊怕的。”庙神从后座露出头来,原是一条大蟒,看不见尾巴有多长。爬到安世高膝下,安用梵语对它说了几遍,又唱了几段赞呗。大蟒泪下如雨,一会便隐没了。安即携取绸缎,宝物等,和它告辞。同行的旅客们都一帆顺风的到达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安用这些物资为牲建造东寺。安走后,庙神便命终。晚间有一个少年上船来跪在安的面前,领受安的开示后,忽然不见。安对船上的人说:“刚才这个少年,就是郏亭的庙神,他已脱掉凶恶的身形了。”从此,这里的庙神再也不显灵了。后来有人在山的西面沼泽中,发现一条死蟒,从头到尾约一里长,这里便是浔郡(今江西省九江市)的蛇村。
后来安世高又去广州,寻找前世杀死自己的少年。那时这人还在,安直接到他家,说明前生偿报那段事,相谈得很欢畅。并说:“我还有果报未偿还,现在应该去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了结此事。”广州以前那少年,知道安不是寻常人,心中悔恨自己的罪过,对安招待,赠送十分优厚,并愿跟随安东游,到达会稽。进入城市,正遇街上发生斗殴,误伤安世高头部,当即死亡。
从前的广州少年,亲历这两件事,便精勤学习佛法,还向人们讲述,听闻的人莫不悲叹,证明三世因果是真实不虚的事。[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