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199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之一,位于海南省三亞市南部近岸及海島四周海域,地理位置為東經 109°20′50″~109°40′30″,北緯18°10′30″~18°15′30″範圍內。[1]
三亞國家珊瑚礁自然 保護區管理處負責本保護區的保護、建設與管理,主要保護對象為: 造礁珊瑚、 非造礁珊瑚、 珊瑚礁及其 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造礁珊瑚的建造者為珊瑚蟲, 珊瑚蟲屬熱帶海洋腔腸動物。117種(包括5個亞種)造礁珊瑚,分別屬於13科、33屬和2亞屬。還有在成礁建造中有積極意義的蒼珊瑚、笙珊瑚、多孔螅和多種非造礁珊瑚--軟珊瑚、 柳珊瑚和與 珊瑚礁生態系統共棲和密切依賴的其他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
地理位置;海南省三亞市南部
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85平方公里
景點級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設立時間;1990年
三亞珊瑚礁
簡介
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1989年建立,1990年批准為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8500公頃。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屬於三亞市沿海區,以鹿回頭、大東海海域為主,包括亞龍灣、野豬島海域,以及三亞灣東西玳瑁島海域,總面積40平方公里,保護對象為珊瑚礁及其生態系統。保護區屬珊瑚礁海岸,位於天然海灣內,海水鹽度年變化範圍為33.4‰~33.8‰,水溫年變化範圍為23.6~29.3℃。海浪破壞作用小,海水交換充分,淺水區大,污染小,有機質含量豐富,基質堅硬,是珊瑚生長的良好場所。
地理概況
三亞珊瑚礁保護區,位於三亞市鹿回頭半島沿岸、東西瑁洲、亞龍灣海域,海陸總面積為8500公頃,其保護對象為珊瑚礁及由珊瑚礁構成的典型熱帶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物物種。區內生產力很高,生物資源豐富,是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海區。根據自然保護的需要而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試驗區。對核心區內的珊瑚礁資源採取絕對保護措施。
保護對象
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有造礁珊瑚87種,生長較密集,分布面積大,從2~3米左右到50米水深均可採到,水下大片珊瑚礁,斑斕絢麗,彩色紛呈。珊瑚種類、面積均列為海南省之冠。因此這裡是迄今保持近原始狀態破壞最小的地區。珊瑚礁在分類上屬腔腸動物,在外觀形態上有石珊瑚和軟珊瑚之分,從生態角度可分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珊瑚礁是指造礁珊瑚的骨骼與少數石灰質藻類和貝殼膠結而形成的多孔穴的鈣質礁體。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生物量較大,各種浮游生物、底棲生物、游泳動物在珊瑚礁區攝食索餌。珊瑚礁區為許多珍貴優質魚類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發育、繁殖場所。僅在鹿回頭發現貝類300多種,海化石300多種,種類之多居全國之冠。
社會意義
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珊瑚是一種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都很高的海洋腔腸類動物。三亞沿海自然環境良好,很適宜珊瑚的生長繁殖,在漫長的地質年代,多種珊瑚在這裡不斷繁衍,形成了大片珊瑚礁。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海洋生物資源及其相關的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海南省建立了第三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水質良好,海水透明度大,水下80多種珊瑚礁群發育良好,並棲息有多種海洋生物,屬典型的岸礁生態系統,既是熱帶海洋重要的生態防波堤壩,也是絕好的潛水旅遊地點。五彩繽紛的珊瑚礁群在清澈的海水下熠熠生輝,形態各異的魚類和其它海洋生物穿梭其中,給華麗的珊瑚增添了一分靈動之氣。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旅遊價值,猶如一顆燦爛的明珠,為中國南海之濱添光增彩。
保護價值
珊瑚是一種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很高的海洋腔腸動物。三亞沿海自然環境良好,很適宜珊瑚的生長繁殖,在漫長的地質年代,多種珊瑚在這裡不斷繁衍,形成了大片珊瑚礁。據調查,這帶海區分布着80多種造礁珊瑚,礁群發育良好。珊瑚在生長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珊瑚礁,並棲息着多種魚、蝦、貝、藻和其他門類的海洋生物,構成了美麗的水下景觀。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海洋生物資源及其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為子孫後代造福,最有效的保護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護區。[3]
重點保護對象
珍貴珊瑚——紅珊瑚
過去給皇帝的貢品有紅珊瑚,治病入藥有紅珊瑚,佛教徒頂禮膜拜的佛珠是紅珊瑚,清朝二品文官武將的頂戴是紅珊瑚。
紅珊瑚是海洋低等無脊椎動物,屬於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八放珊瑚亞綱,軟珊瑚目、硬軸珊瑚亞目、紅珊瑚科、紅珊瑚屬的海洋動物。人們見到的紅珊瑚是殘留的骨骼。
紅珊瑚的生物學特點:紅珊瑚生長要求的生境條件,從地中海——大西洋區和太平洋區的調查得知,它們要求有硬底、流急、無沉積物(特別是無陸源性沉積物)、水清、低光照、低溫(8~20℃),其中地中海紅珊瑚場最適溫度是10℃;(2)生長慢、壽命長。 紅珊瑚從幼蟲附着後10~12年才性成熟,每年夏季產卵,其浮浪幼蟲是負趨光性。由於紅珊瑚較其他無脊椎動物長壽,其生長速度慢、成體死亡率低都是必然的趨勢。
金珊瑚
金珊瑚的發現:金珊瑚是近10餘年前才發現,能列入金珊瑚的海洋動物在分類研究上尚不明確,如Primnoa、Gerardia、Gerardia、Narella、Calytropha和Callogorgia gilberti屬金珊瑚。中國南海諸島亦有。
竹節珊瑚
竹珊瑚的研究與應用:竹珊瑚由於其中軸石化,及淺棕色的節與白色節間相隔形成,頗似天然盆景石竹,陳列在客廳,特別富有詩意,中國民間已廣泛應用,至於國外尚未見應用的實例。竹珊瑚的分類研究,Bayer等人,在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島海域廣泛調查採集了3種:粗枝竹節柳珊瑚Isis hippuris,網枝竹節柳珊瑚 I.reticulata 和細枝竹節柳珊瑚I.minorbrachyblasta。
徐聞珊瑚礁
基本概述
位於徐聞縣西部角尾鄉和西連鎮沿海,面積約109平方公里,是中國目前連片面積最大、種類集中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珊瑚礁自然資源。1999年,徐聞縣人民政府成立了自然保護區,加強該區珊瑚礁自然資源的保護;2002年經湛江市人民政府批准提升為市級自然保護區。經科研調查,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的珊瑚品種已鑑定辨認的有2目17科49種,尚待鑑別的有2種,其中不乏珍稀種類,有些品種甚至是國內首次發現。
地理概況
漂亮的珊瑚礁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的西南部,地處徐聞縣境內,分布在角尾、西連兩鄉的西海岸沿岸一帶海區,北緯20°10.60′—27.00′,東經109°50.20′—56.40′之間。
保護區總面積14378.5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4356.1公頃,緩衝區面積4665.2公頃,實驗區面積5357.2公頃。
歷史沿革
徐聞珊瑚礁形成於約1萬年以前,這是中國大陸沿岸唯一發育和保存的現代珊瑚岸礁。珊瑚礁區漁業資源豐富,品種多,擁有豐富的經濟生物資源。珊瑚礁區面積達16.3萬畝,其中密集區約9萬畝。1999年8月經徐聞縣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縣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2002年7月由湛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升級為市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升級為省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2007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保護區濱臨的角尾鄉和西連鎮為濱海地區,三面臨海,地勢低平,北部稍高,南部較低,地質多為沙壤和沙質土。保護區海岸和潮間帶基本上是沙灘和岸礁,主要為濱海-淺海相砂泥質碎屑岩和湖泊相含膏鹽碎屑岩構造,岩性特徵以淺灰綠色粉砂岩、棕紅色泥岩和灰黑色玄武岩為主。長在灰黑色玄武岩上的珊瑚較多,也較茂盛。
氣候條件
保護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較高,四季不明顯;降雨充沛,年際變化率較大;雨熱同季,乾濕季較分明。
潮汐與潮流
潮汐:徐聞海岸帶潮汐現象主要是太平洋潮波進入南海後形成的。徐聞縣與海南島南北相對,之間的瓊州海峽東西走向,略似條帶形的內陸航道,東西兩個出口分別連着七洲洋和北部灣,加上每年東南、西南、東北的季風和海峽溝底凹凸不平地形的影響,形成無規則的混合潮。保護區主要受北部灣不規則全日潮控制。
潮流:保護區內的潮流分布不均勻,南端與瓊州海峽相連海區及水尾角西部海區的流速較大,而在灣內東場以西一帶海面,流速很小,甚至不明顯。
表層環流
保護區的表層環流主要受北部灣表層環流的控制,冬季受瓊州海峽西向的表層環流影響較強,其環流方向以北向和西北向為主。夏季受西南季風吹送和瓊州海峽東向環流的影響較強,其環流方向以東南向和南向為主。
水溫
保護區海域最低水溫在每年的1月,約為18℃左右。最高水溫出現在7月,約為30.5℃,年平均水溫為26℃左右。
災害性天氣
主要受熱帶氣旋及颱風、冰雹、龍捲風和寒潮影響。
生物資源
珊瑚資源
保護區海域已查明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共3目18科65種,其中,軟珊瑚目7科27種,在軟珊瑚目中,有柳珊瑚類5科23種,軟珊瑚類2科4屬4種;群體海葵目1科1屬1種;石珊瑚目10科23屬37種,這37種石珊瑚全部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並列入世界CITES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在石珊瑚目中,除木珊瑚科筒星珊瑚屬的猩紅筒星珊瑚和錐形珊瑚屬的群棲錐形珊瑚為非造礁珊瑚外,其餘種類均為造礁石珊瑚。整個海區以石珊瑚的種類最多,占總種數的57%;其次是軟珊瑚,占總種數的42%;群體海葵的種類最少,占總種數的1%。
礁棲無脊椎動物
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海洋環境中種類最豐富,多樣性程度最高的生物群落,幾乎所有海洋生物的門類都有代表生活在珊瑚礁中各種複雜的棲息空間,生活方式多樣。據調查,保護區內礁棲無脊椎動物主要有:環節動物門(ANNELIDA)11個科12種,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6個科7個種,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7個科19個種,軟體動物門(MOLLUSCA)19個科33個種。除上述門類外還有腔腸動物門的海葵、海鰓及海綿動物門的若干種類。
管理狀況
管理局機構設置
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設局長一名,副局長一名,內設辦公室、資源環境科、技術研究科3個科室。
辦公室職責:負責日常事務管理,黨務、紀檢、文化、宣傳、組織人事、政策法規,對外聯繫與協調,文字檔案、信息、財務、資產管理、勞動工資和後勤管理等方面工作。
資源環境科職責:負責監測保護區環境生態因子變化,監管區域內各種活動、制定資源管護計劃和資源的日常管護工作、宣傳並執行保護區法規。
技術研究科職責:負責對珊瑚進行種群監測,研究珊瑚的習性,影響因素和培育技術,承擔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下達的科研任務和合作研究項目或保護區立項的科研工作,負責科技檔案、科研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的管理。
管理責任制度
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目標是在抓好保護、科研、宣傳教育三大任務的前提下,將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建設成為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生態系統穩定、環境良好、物種基因庫豐富、生態旅遊發達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
主要職責
1、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2、制定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區;
3、調查自然資源並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4、組織或者協助有關部門開展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工作;
5、進行自然保護區的宣傳教育; 6、在不影響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組織開展參觀、旅遊等活動。
科研調查與監測工作
1、設置6個固定樣地,保留、利用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設置的6個珊瑚礁生態定位觀測點。通過現地觀測和採樣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分析、研究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造礁石珊瑚覆蓋率、分布、生長和恢復等各項指標以及珊瑚礁生態系統與環境的關係、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動態演替等。
2、進行保護區浮遊動植物、底棲生物、魚卵仔魚和游泳類生物漁業資源等生物種群監測,為保護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學數據。
3、珍稀、瀕危物種監測。監測區內珍稀瀕危物種的種群數量變化,為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4、生態環境因子監測。通過對保護區海區水質、沉積物等因子監測,提供、分析影響生態環境的主導因子的基礎數據,為自然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5、珊瑚病害發生研究。
6、珊瑚資源恢復研究。將遭受破壞而各方面都適合珊瑚生長的典型地段作為科研示範區,通過進行珊瑚無性繁殖養成,有性繁殖,幼體附着、培養,成體移植等試驗、研究方法,進行珊瑚資源的恢復研究,提出珊瑚資源恢復的最佳方法和手段。
7、主要經濟水產品和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繁育技術研究。研究、探索繁育方法、苗種培育技術、養成技術等。
8、經濟海洋生物和藥用海洋生物綜合利用的研究。
9、每年定期開展珊瑚普查活動,對保護區內的珊瑚礁生態資源狀況進行調查。
10、開展珊瑚礁分子生物學研究。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 , 海南省人民政府網.2006-4-17
- ↑ 三亞國家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采招網 , 中國采招網 2016-11-4
- ↑ 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氣好了,會非常好看的 , 百度 2018-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