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後睡不着(郝建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十年後睡不着》是中國當代作家郝建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三十年後睡不着
(這句話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年輕的時候一方面喜歡賴床,另一方面年輕人體力消耗大,一般晚上睡得晚,身體新城代謝程度高,所以睡眠時間相對要求較長;而老年人因身體機能的衰老,身體各器官已不能達到年輕人那麼高的新城代謝的程度,所以需要睡眠的時間相對較短)……
三十年後的白天陷於紛雜,上有老下有小,忙得打轉,唯在夜深人靜時,方屬於你的。屬於內心,屬於本我,淡定安寧,雍容不迫,這個時候是靜得下心深入思考的,最為讀書有益。我常在這個時候撫摸兒子熟睡後的小胳膊小手,驚異於生命的神奇。想在自己這麼大的時候,父輩可是永恆所在,但在現在,父早已逝去多年,角色忽然來了一個更替,原來親情的陪伴只是人成長的其中一個過程,待你長大就會失去,繼而接替他的角色……當兒子的永遠不可能看到這一點的,所有的陪伴都是有限的,不是亘古不變的,就像現在,緬懷父輩同時,角色轉換,兒子成了父親,想再過幾十年,這個延續更替的故事續集,換了輩人,換了年代,換了環境,換了我們每一個時代特有的生活方式……
由此想起曾經朝夕相聞的人們,轉眼之間不見蹤影了,曾經那些人的畫面,時常與眼前形成令我疑惑的對比。他們是不在了,可是子女們在,延續着他們的一脈,卻沒有再延續他們的生活,各自紛飛像飄落的蒲公英散於各處,更有的老死雖念卻不相往來,鄉鄰緣份已盡,情誼難再世襲……
再度學着習慣內陸慢生活的節奏,卻也常在夜半三更被沿海不夜城市朋友的打擾,家裡人熟睡正酣煩的要死,朋友們一定以為我還是生活在曾經那種快節奏生活方式中吧。
我常在有着什麼事時趕緊去做時才反應是夜裡11點了。在沿海,夜生活剛開始,在本地,卻是人們沉睡的時間了,這帶來太多的不便利,比較懷戀那些不夜的城市。
我常在不同地域環境看當地人的生活狀態,覺得神奇。貌似人長的樣子差不多,環境卻造就了他們不同甚至大相徑庭的追求、態度、喜好、生活方式……
到過天南海北,看過也體驗着天南海北人的生活,抱着不走偏激的學習態度,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師,於是我常常被不同的人影響着、反覆格式化了自己,閱歷增多後不代表自己增長了多少見識,原來所有的觀念無法融合且是針鋒對立的,這便使你成了一個矛盾體,此人之肉可能彼人之毒,彼人之毒又是此人之肉!太累,之後總結歸納,覺得單純有獨立價值理念而活的人是最幸福的,他們依託一個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圈子活着,從來不邁出那僅有的圈子半步,照樣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我開始羨慕這種人,不再誤認為他們是坐井觀天了。而我的見多識廣後的成見,除了由感嘆變成自相矛盾和疑惑,更變成了負面情緒的垃圾,如影隨形,無法卸去。
我還是睡不着,想想前三十年同樣的睡不着啊!如今良宵美景,心如止水,懷有極度的浪費罪惡感,竟捨不得睡去白白浪費啊!唯有去讀前人的人生,一覽眾山之高,才覺得對得起一個個良辰美景。可惜前人的著作太多太多,翻看閱讀計劃,發覺終其一生都無法讀完。而時間有限,夜晚的時間極其有限,不得不捨棄博覽群書的想法,只找貌似最有益的方面研究。
三十年前只知道大眾普遍知道的東西,那些帶着超強辨識度標籤的,帶着膚淺,或顯眼C位視覺角度的,現今似乎無所裨益,我更看重腳踏實地了,看重那些踩在他們肩膀上的人們,去看他們得到的經驗獲取了什麼,驚異他們超出前人而又貼合現今的睿智,獨樹一格,想我三十年後練成的豁達,逆來順受,看淡人生,卻何以能做到體系完整、厚積薄發不為外界干擾的價值體系?越過山丘,總發現前面是更高亟待逾越的山丘! 我更沒空更不敢睡覺了,不知道這樣的笨鳥用了他人睡覺的時間追趕,能否有朝一日翻過眼前的山丘?可能。前面還有更高的山丘!我所努力想去到達眼前比較清晰的一個點,可能,真的只是別人的一個起點…… 我更睡不着了。白天為着家和生存,似乎不屬於我,唯有夜晚心神寧靜的時候屬於自己,豈敢拿來浪費?他人喜好的抖音和電影,於我這裡卻戒了,偶有放鬆刷一把抖音浪費一個小時的時間,之後總產生深深的罪惡感,又耽誤了一個小時,未來只剩半數,轉眼成了父輩,轉眼即將老去成蹉跎,時日幾近無多,怎敢鬆懈放任虛度。
我的窗前是長江,曾經的古戰場。李白,崔顥,蘇軾,徐霞客,歐陽修……一代代古人乘船從此經過……長觀察總覺得又有無法遇見人經過這裡,然而很失望,船隻寂寥,曾經由此遠去的人貌似都走的是不歸路,在現今陸路交通發達後,行徑長江的越來越少。長江航道,除了少量遊輪以外,它在今天變成了大船貨運通道,每天從早到晚轟鳴不息的多是貨輪。
夜半偶有遊輪鳴笛經此,我沒有睡,回過神來想,不知道會不會有無法邂逅的、令我傾慕之人經由此去往他心目中的「黃鶴樓」,而我此生離他最近的距離只有兩百米……
回到家睡不着。換個環境,回到老家更睡不着。在老家的時間極其有限,通常48小時內,捨不得睡眠,那裡的蟲鳴鳥叫,總把你喚回曾經記憶深處的記憶。這些記憶無法追尋,只有在相同場景重演時才能被喚回記憶,被找回的東西使內心激盪感觸良深,起來看萬物俱寂,山影如墨,世界仿佛在故土才如此真實,而記憶里的人們隨着時間流逝慢慢銷聲匿跡了,感頗良久不息,文思快如鳥崩,多如泉涌,總跟年少息息相關連。 去到它鄉也睡不着。一個地域總有一個地域的獨特生活,你總探索到不同的氣息,這些文化氣息讓你好奇出處,良久深思,似乎來到了另一個世間,恍惚不知今夕何年?
在晃蕩中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你要打發的時間,回首中才會發現是時間打發了你。你要讀的書卻絲毫不會減少,相反,剛發現、以及新近出版的總不停增多……這些都增加了你浪費光陰的罪惡感,有限的生命,投入無限的求索中,來不及發現的、該珍惜的實在太多……
眼睛在日復一日、幾千個夜晚的閱讀下沒有變壞,腰椎卻在年復一年的安靜姿勢中受不了了,它的疼痛加劇無不提醒你眼前的好日子不多,你睡不着了,更加加緊自己的步伐。
再過三十年,如果還有,我知道還是睡不着。求知深思的欲望沒有停歇,永遠也沒有終點站的存在,唯生命的終結宣告結束,宣告下課,宣告終其段落。
那麼你虔誠探知追求的,可以理解為一部分人類的宗教。現實真正的宗教是砍掉人性中的枝杈,你所信仰的那個宗教,卻從來不違背、扭曲人性中的枝杈,你終其一生,可能為的,路漫漫其修遠兮上下而求索,就是希望吸取大地的養分,讓大樹長出來的枝杈綠葉茂盛,也能結滿甘甜的果實。
半月前去了趟博物館。一是看到了腐木棺槨中的一具古人骨骸,想古人的幾十年匆匆而過,留下枯骨足以警示後人珍惜身前時間。二是摸到了留存千萬年不腐的陰沉木,時間於槁木的一生又有何用?
曾經的我們滿懷熱情,心懷未來,即使不達也想兼濟天下。後來,明白人一生能做的事少之又少,你所謂的理想或壯志,也可以說是自欺欺人、一葉障目、蜀犬吠日……而現在,我已站在了我的未來,曾經年少想去做的,現在認為可笑,已不打算去實現它了。該做了也看到了時光後結尾的樣子,超出了年少預知和想象。世界的世事風雲變換,從國與國的政治偏見,看到世界萬物萬象共存,早已豁然看淡雲淡風輕,寵辱不驚,還有什麼是不能坦然接納看成順理成章的嗎?唯在不虛度不浪費後半生的時光為底線。
這時光快如利刀,刀刀在催人老,一代新人換了舊人,舊人演變成這骨骸……想着短短的後三十年哪裡還有空睡着了,不敢說攀越高山俊嶺,趁着眼前希冀越過眼前的山丘……理想還是要有的,不要說萬一實現了呢,高瞻遠矚積蛙步,夸父逐不到日,起碼,他翻過了一座又一座的山丘……
能成為夸父也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1]
作者簡介
郝建波,家在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