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三原天主教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原天主教堂为民国时期建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关镇南大街中段西侧巷内。该教堂坐西向东,为哥特式风格建筑,整体为砖墙,混凝土梁、柱结构,墙体由砖砌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教堂堂面中部分布有3扇圆窗,在其对应的下方有一大两小的西式券门。东西两面墙上绘玻璃长窗。内部空间高旷,建筑风格与手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堂堂面正上方“天主堂”三字为于右任先生所题。面宽三间,进深九间,总面宽20米,总进深42.76米。双坡屋面,东、西两端为尖塔顶,屋面瓦件为机瓦。

历史沿革

此教堂1935年由意大利人甘兰地设计并修建,未建完时意大利人撤走,后由中国人按照设计图建造,1944年竣工。“文革”时期遭受火灾,仅剩框架。1990年对教堂进行重新维修,2005年对教堂进行整体翻修,仍保留原有的平面布局和结构形制。

教堂为咸阳地区少见的近现代哥特式风格建筑,是研究天主教在三原地区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实物。三原天主教堂2008年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其保护区为建筑主体外延至围墙。

哥特式的由来

在中世纪的欧洲,继仿罗马式教堂[1]之后,兴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产生于西欧11世纪后期兴起了繁荣的城市经济有关。在西欧的许多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基于这一背景,这一时期的哥特式教堂从外岛内都十分瑰丽华美,即尽奢华之能事,使之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从法国的巴黎开始兴建,其发展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从 12 世纪开始持续到 13 世纪的 50 年代,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第二阶段,十分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并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如德国科隆大教堂。第三阶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脱离了视觉上应有的结构整体性,如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礼拜堂[2]

参考文献

  1.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新浪博客,2008-05-30
  2. 剑桥国王学院及礼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