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牽招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國志·牽招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原文
牽招,字子經,安平觀津人也。年十餘歲,詣同縣樂隱受學。後隱為車騎將軍何苗長史,招隨卒業。值京都亂,苗、隱見害,招與隱門生史路等共殯斂隱屍,送喪還歸。道遇寇鈔,路等皆散走。賊欲斫棺取釘,招垂淚請赦。賊義之,乃釋而去。由此顯名。東詣太祖。太祖將討袁譚,而柳城烏丸欲出騎助譚。太祖遣詣柳城。到,值峭王嚴,以五千騎當遣詣譚。又遼東太守公孫康使韓忠齎單于印綬往假峭王。峭王大會群長,問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為單于今曹公復言當更白天子假我真單于遼東復持印綬來如此誰當為正」
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間違錯,天子命曹公代之。遼東下郡,何得擅稱拜假也。」忠曰:「我遼東在滄海之東,擁兵百萬,曹操獨何得為是也?」招呵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寧靜四海。汝君臣恃險遠,背違王命,欲擅拜假,方當屠戮,何敢慢易咎毀大人?」便捉忠頭頓築,拔刀欲斬之。峭王驚怖,左右失色。招為峭王等說禍福所歸,皆下席跪伏。太祖滅譚,署招軍謀掾。文帝踐阼,出為雁門太守,寇鈔不斷。招既教民戰陳,又表復烏丸五百餘家租調,使備鞍馬,遠遣偵候。虜每犯塞,勒兵逆擊,來輒摧破,吏民膽氣日銳,荒野無虞。又構間離散,使虜大結怨仇。招出,大破之。寇賊靜息。乃簡選有才識者,詣太學受業,還相授教,數年中庠序大興。郡井水咸苦,民遠汲流水,往返七里。招鑿原開渠,注水城內,民賴其益。其治邊之稱,百姓追思之。(節選自《三國志•魏書》)
譯文
牽招,字子經,是安平觀津人。十多歲時跟隨同縣的樂隱求學。後來,樂隱任車騎將軍何苗的長史,牽招跟隨他結束學業。這時京城大亂,何苗、樂隱被害,牽招和樂隱的另一門生史路一起將樂隱的屍首收殮起來,送回家裡安葬。路上遇有強盜搶劫,史路等人都逃跑了。強盜想砍棺拔釘,牽招含淚請求赦免。強盜認為他講義氣,就放走了他。牽招由此而知名。後來他向東逃奔曹操。曹操想征討袁譚,但是柳城烏丸想派出騎兵協助袁譚。曹操派他到了柳城。牽招到了那裡,正趕上峭王嚴備待戰,準備了五千騎兵援助袁譚。並且,遼東太守公孫康派韓忠帶着單于的印綬來授以峭王。峭王召集各位酋長,他問牽招:「從前,袁公說他受天子之命,任命我為單于;而今曹公又說會再次稟告天子,任我為真單于;同時,遼東太守又拿着印綬來。這樣看來,誰該是正宗呢?」
牽招回答說:「從前袁公承天子命令,得以有所拜封,但後來發生變故,天子命令曹公取代了他(正宗的位置)。遼東是下屬部,怎麼能擅自稱說封拜呢?」韓忠說:「我們遼東在大海東邊,擁兵百萬,曹操怎能做這樣的事呢?」牽招呵斥韓忠說:「曹公公允恭敬聖明賢哲,他擁戴天子,讓四海安寧。你們君臣倚靠天險遠地,違抗王命,還想擅權封拜,正當殺戮,為什麼競敢輕慢詆毀大人?」便將韓忠頭往地上撞,拔刀要殺了他。峭王驚恐,身邊的人也都嚇得不知所措。
牽招向峭王等人說以成敗之理。在場的人都離開座位,屈膝伏地聆聽。曹操消滅了袁譚,任牽招為軍謀掾。魏文帝曹丕即位,牽招出任雁門太守,此郡常有掠搶之事發生。牽招既教百姓打仗列陣,又上表請求恢復烏丸五百多家的賦稅,並讓他們備好鞍馬,派他們去深入偵查。敵人每次進犯邊塞,牽招就派兵迎擊敵人,敵人來了就被打敗,官吏百姓膽氣日漸銳猛,邊遠地區沒有憂患。牽招又用離間計離間敵人,使敵人之間大結怨仇。牽招出兵攻打,大敗敵人。盜賊再也沒有出沒。牽招又挑選有才識的人,送他們到太學讀書,然後叫他們再回故里,傳授他人。幾年間,學校大興。郡里井水又咸又苦,當地人到很遠的地方汲取河水,往返七里。牽招在原野上開鑿河渠,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他治理邊郡,頗得百姓感念。[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