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嘆周瑜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國詩詞嘆周瑜,臥龍南陽睡未醒①,又添列曜下舒城②。
【釋詞】
①臥龍南陽睡未醒: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而周瑜生於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公元195年孫策召周瑜共創江東大業,破橫江、進曲阿、守丹陽、占皖城,當時才二十四歲,人皆呼周郎。周瑜比諸葛亮大六歲,此時諸葛亮還在隆中隱居。因此這裡比喻諸葛亮「睡未醒」,這是相對周瑜而言的。
②列曜:天上的恆星,比喻傑出的人才。舒城:指周瑜出生在舒縣,今安微廬江西南。
③塵世:人間。
三國詩詞《嘆周瑜》原文及賞析
【賞析】
小說描寫周瑜病重在巴丘,做臨終遺囑,「言訖,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這首詩由此引發了一番議論。
這首議論詩在嘉靖本里是七律,毛宗崗修改時只取了前四句,將後面諸葛弔孝的詩句刪去了。現在這首詩,明顯地講了兩層意思。周瑜是天才,像天上的一個星降落人間。進而詩人感嘆,諸葛亮是天才,周瑜也是天才,那麼「蒼天既已生公瑾,塵世何須出孔明!」把兩個天才對立起來看待,為周瑜之死而嘆惋。
從小說描寫的歷史進程來分析,周瑜之死在客觀上對孫劉聯盟是有好處的。假如周瑜不死,孫、劉兩家過早地火併,必然造成曹操的捲土重來,那麼「銅雀春深鎖二喬」也未可知。周瑜死後,在魯肅與諸葛亮的共同努力下,孫、劉聯盟出現了穩定的局面,這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向前發展的關鍵。至於周瑜為東吳着想,想方設法為東吳討回荊州,實現一統江南的大業。諸葛亮為劉蜀盡力,千方百計保住荊州,藉此為基本,發展西川,實踐「隆中路線」。這些不同政治集團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行動,都是每一個政治勢力各自的願望,各自的意志。但歷史的進程卻不是以某個領袖或階級代表的意志為轉移的,由於不同政治勢力的意志之間的相互牽制,相互制約,都對歷史的進程有所貢獻,從而形成一個歷史的合力,推動社會向前發展。《三國演義》的整體敘事框架,雖然以「隆中對」作為概括歷史的指導思想,以諸葛亮的典型性格作為謀篇布局的敘事線索,但諸葛亮仍然不能實現最終的戰略目標——興復漢室。這正是《三國演義》所體現出的歷史現實主義的力量和精神。
周瑜之死,既不怨「蒼天」,也不怨「塵世」,封建詩人找不到合理的解釋,便從「天人同構」的哲學信條中拾點由頭,重發一番沒有什麼閃光的議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