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楊修之死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國詩詞楊修之死,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①。
筆下龍蛇走②,胸中錦繡成③。
開談驚四座④,捷對冠群英⑤。
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釋詞】
①簪纓: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後指代做官的人。杜甫《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空餘老賓客,身上愧簪纓。」
②龍蛇:古人常用來比喻書法的筆勢。龍蛇走,即筆走龍蛇。馬致遠《夜行船·秋思》:「縱荒墳,橫斷碑,不辨龍蛇。」
③錦繡:原指精緻華麗的絲繡品。常用來形容有文采,如錦心繡口,即文思優美,詞藻華麗。李白《冬日於龍門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臟,皆錦繡耶? 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
④驚四座:滕王閣修繕竣工,賓朋滿座,飲酒賦詩,以示慶賀。王勃路過這裡,當時才十四歲,也執筆為之作序。舉座不以為然,當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四座皆驚。後人常以此表示才華出眾,出語驚人。
⑤捷對:敏捷的應答能力。古人常以對聯句的速度快慢衡量一個人的才華和聰敏。
三國詩詞《楊修之死》原文及賞析
【賞析】
曹操與劉備漢中大戰,連連失利,進退維谷,在這種心態下,當請示他定什麼口令時,他隨口說了個「雞肋」做口令。楊修從這一口令中看出曹操已有退兵之意,便擅自教軍士打好班師的行裝,於是被曹操以惑亂軍心之名殺掉了。
楊修世代簪纓之族,其曾祖是太尉楊震,其父是太尉楊彪。其上四代,《後漢書》雲:「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楊家自西漢初楊喜受封赤泉侯以來,到楊修已歷八世,世代為達官顯宦。楊修並以聰穎超人,才學非凡而著稱於世。「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這四句詩便是對其才氣和聰明的概括。《三國演義》在插敘「曹操訪文姬」中一段,點綴了一筆楊修的聰慧。曹操親征漢中,途經蔡邕莊,偶見蔡邕手書在《曹娥碑》後八個大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楊修看後能立解其意,而曹操卻是「引眾出莊,上馬行三里,忽省悟」,「眾皆嘆羨楊修才識之敏」。
詩的末一聯:「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將楊修之死因點出來了,這是一種傳統的認識。《三國演義》「曹阿瞞兵敗斜谷」這一回,圍繞曹操殺行軍主簿楊修,錯落有致,層次漸近地構成了完整的情節,既展示了楊修性格鮮明的特徵,又烘托和點染了主要人物曹操的典型性格。聰明過人,恃才放曠是楊修突出的性格特徵,羅貫中便安排每一個細節都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場合上展現,有的是從「改建園門」、「分食盒酥」一類的猜字謎生活趣事上表現;有的是在「夢中殺人」、「曹氏立嗣」一類的政治生活中表現;還有的是在「雞肋事件」、「曹操試才」一類的軍國大事上表現,猶如一束束光線都照在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徵上。儘管這幾個細節都是各說一件事,但它們都是作為有機因素「長」入人物性格之中,所以並不會成為散線之珠。特別在結構安排上把「雞肋事件」作為一個貫穿線索,這樣就納入一個具體的社會生活環境:以「雞肋事件」殺楊修的結局為開端,將其他細節插敘其中,展現了生活趣事漸進到政治生活,再進到軍國大事,由小到大,層次井然,形成了曹操與楊修之間矛盾衝突的發展歷程。最後,又以「雞肋事件」之後曹操兵敗,「方憶楊修之言,隨將修屍收回厚葬,就令班師」作結。首尾圓合,渾然一體。「雞肋事件」不僅起到貫串作用,而且對揭示楊修的個性特徵真可謂入木三分。蜀魏漢水之戰,兩軍相持日久,魏軍進退兩難,處於騎虎難下之勢。曹操為此焦躁不安,當看到進食中有雞肋,觸感於懷,便隨口定「雞肋」為口令。楊修從這兩個字做口令,立刻敏銳地體察到曹操此時此地的複雜心理,他說:「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他對軍事形勢了如指掌,對曹操心理洞若觀火,其聰穎超群,躍然紙上。但他「恃才放曠」,言行不羈,招人厭惡。終因識破曹操心機,擅自發號,「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而被早有「殺修之心」的曹操,令人「推出斬之」。圍繞這個事件的其他細節設置,便成為曹操「殺修之心」的歷史原因,從而揭示出「雞肋事件」只不過是兩者之間潛在矛盾衝突爆發的現實導火線而已。這一組細節的有機組合,既沒有展開曹操與楊修矛盾衝突的全部發展過程,卻又恰到好處地在現實衝突中顯示出歷史的因素;既省掉了許多矛盾發展過程的筆墨描寫,又避免了因過程的文字描寫而沖淡對人物性格突出特徵的刻畫,都體現出一個向心力,這就是緊緊圍繞曹操和楊修矛盾衝突的軌跡,從各個不同的具體環境描寫中,強化楊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曠、輕率忘形的性格特徵。
幾個細節聯繫在一起說明曹操殺楊修的實質是維護曹操的根本利益。有人說楊修之死是曹操「忌賢妒能」,非也。曹操對待人才,有時表現為愛才,有時忌才,有時殺才,這是為什麼?曹操作為地主階級政治家,從極端利己主義人生觀出發,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凡才為其所用,則愛才;凡才不為其所用,則忌才;凡才有所損其利益時,則殺才。楊修露才惹嫉,恃才招恨,最後聰明反被聰明害,這是表面現象。想當初,楊修父楊彪是漢室的元老重臣,名望素高;楊修是才子,又是曹操愛子植的好友,他們父子頗受曹操的器重。只是楊修的才竟用到涉嫌曹氏家國大事上來了,曹操為防止袁紹「廢長立幼」,袁氏兄弟為嗣位互相殘殺的慘痛教訓,為鞏固曹丕王太子的地位,當然首先要剪除「曹植派」的重要人物楊修。至於何年何月,借用何種口實,採用何種手段去殺他,則是偶然的。「大簏裝絹」、「鄴門試才」、「教植答教」這三個細節都是直接觸及到曹操的家國大事上,楊修死因正在於此,決不是什麼曹操性格上的「忌才妒能」,更何況楊修還是曹操政敵袁術的外甥。「楊修之死」細節的深刻思想內涵,不正在這裡嗎!
嘉靖本這首詩和毛氏本略有不同,嘉靖本末聯是:「身死因『雞肋』,令人怨哀生!」從死因來講,說的既不準確也不含蓄。從全詩的結構來看,也不如毛氏本的末聯能夠起到總括和點穴的作用。[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