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2020年11月18日,三星堆遺址當選「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中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3個坑中發現有象牙。3月21日,三星堆遺址4號坑一根重達100多斤的象牙被完整提取。[1]
2021年5月2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三星堆新發現6個「祭祀坑」發掘收穫頗豐,截至目前,三星堆新發現6個「祭祀坑」已出重要文物一千餘件。此外,三星堆遺址將聯合金沙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快建設三星堆國家遺址公園。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三星堆遺址
地理位置 德陽市廣漢市向新路
年代分布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200年
面積 約 1200 公頃
開掘時間 1929年
地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介紹
三星堆遺址位於中國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南距四川省省會成都40公里,東距廣漢市區7公里,是一座由眾多古文化遺存分布點所組成的一個龐大的遺址群,1988年1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學家將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分為四期,其中一期為早期堆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則屬於青銅文化。遺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續近2000年。
三星堆遺址群規模巨大,範圍廣闊,古文化遺存大多分布在鴨子河南岸的馬牧河南北兩岸的高台地上,遺址群平面呈南寬北窄的不規則梯形,沿河一帶東西長5~6千米,南北寬2~3千米,總面積約1200公頃,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處古文化遺存。已確定的古文化遺存分布點達30多個,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灣」、「真武宮」,北部的「西泉坎」,東部的「獅子堰」,西部的「橫樑子」,以及向西延續的「仁勝村」、「大堰村」等遺址最為重要。三星堆遺址群的年代範圍前後延續2000年,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銅器、金器,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徵,自成一個文化體系,已被中國考古學者命名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遺址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對研究早期國家的進程及宗教意識的發展有重要價值,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國西南地區一處具有區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遺址。它的發現,為已消逝的古蜀國提供了獨特的物證,把四川地區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博物館(Sanxingdui Museum)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遺址東北角,地處歷史文化名城廣漢城西鴨子河畔,南距成都40公里,北距德陽26公里,是中國一座現代化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博物館於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開放。三星堆博物館館區占地面積約530畝,第一展館面積4200平方米,第二展館面積7000平方米,遊客接待中心建築總面積2600平方米。
詳見詞條:三星堆博物館
發掘歷程
三星堆古遺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同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偶然發現
三星堆遺址的驚世發現,始於當地農民燕道誠於1929年車水淘溝時偶然發現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V·H·Donnithorne)聽到這個消息後,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根據董篤宜提供的線索,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David C·Graham)和助理林名鈞於1934年春天組成考古隊,由廣漢縣縣長羅雨倉主持,在燕氏發現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發掘。發掘收穫豐富,根據這些材料,葛維漢整理出《漢州發掘簡報》。三星堆遺址自1934年首次發掘以後,發掘就長期停滯。
深入發掘
5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又恢復了在三星堆的考古工作。當時還沒有認識到三星堆遺址的巨大規模,所以將三星堆遺址北部的月亮灣地點和南部的三星堆地點各自當作一個遺址,分別命名為「橫樑子遺址」和「三星堆遺址」。1963年,由馮漢驥領隊,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再次發掘了三星堆遺址的月亮灣等地點,展現了三星堆遺址和文化的基本面貌。當時,馮漢驥教授曾認識到,三星堆「一帶遺址如此密集,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國的一個中心都邑」。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三星堆遺址迎來了大規模連續發掘時期,前後長達20年。1980~1981年的發掘,清理出成片的新石器時代的房址遺蹟,出土標本上萬件,還發現了具有分期意義的地層迭壓關係。這次發掘的發掘報告《廣漢三星堆遺址》中指出,三星堆是「一種在四川地區分布較廣的、具有鮮明特徵的,有別於其它任何考古學文化的一種古文化」,已經具備了夏鼐提出的命名考古學文化的三個條件,建議命名為「三星堆文化」。1982年和1984年,考古工作者分別在三星堆地點西南和西泉坎地點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三星堆遺址最晚期的遺存。1986年出土了大量遺物和複雜的地層迭壓關係,根據這年的發掘材料,一些考古研究者開始了三星堆遺址分期的嘗試。也正是在1986年,兩處埋藏有豐富寶藏的長方形器物坑被意外揭露出來,其包含的大量金屬器的出土,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對位於中國西南的古蜀文明的重視。在三星堆遺址大規模發掘的同時,1985~1987年對成都市區的十二橋遺址進行了發掘,該遺址最下層的文化面貌與三星堆遺址最晚期遺存相同,為三星堆文化的去向等問題提供了重要材料。
1990年開始,對三星堆文化和文明的探索從成都平原延伸到了渝東地區和陝南地區。由於早於三星堆文化的四川盆地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初步揭示,並且有多處龍山時代的古城遺址和若干處具有新石器時代文化向三星堆文化過渡階段遺存的發現,為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深入進行提供了更廣闊的前景。
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遺址北部和東南部3.2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進行考古勘探,發現青關山大型建築基址群。該建築基址群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的二級台地上,均系人工夯築而成,現存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並在該建築基址群發現有掩埋玉璧、石壁和象牙的現象。
時光軸
1929年,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始於當地農民燕道誠當年淘溝時偶然發現的一坑玉石器。
1980年至1981年,清理出成片的新石器時代的房址遺蹟,出土標本上萬件,「三星堆文化」由此得名。
1982年和1984年,考古工作者分別在三星堆地點西南和西泉坎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三星堆遺址最晚期的遺存。
1986年7月,三星堆兩大祭祀坑相繼出土,大量器形獨特精美的文物,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對中國西南古蜀文明的重視。
1988年,國務院單獨就三星堆遺址組織評審,當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至1995年,三星堆工作站先後6次對三星堆外「土埂」進行試掘,弄清其為人工修築的城牆性質,劃定了面積達3.6平方公里的三星堆古城範圍。
1992年,三星堆博物館奠基。
1993年5月,三星堆文物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展出。雖然只有一件,但在瑞士和歐洲引起了很大反響。之後,歐洲各國頻頻邀請三星堆珍寶赴歐洲展出。
1997年,三星堆博物館建成開放,其基本陳列當年就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展。
2002年,三星堆出土文物青銅神樹和玉邊璋納入國家文物局印發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2012年至2015年,三星堆考古發現青關山大型房屋基址以及多段城牆重要文化遺存,三星堆古城城牆合圍。
2019年4月,四川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三星堆與金沙遺址聯合申遺成為亮點。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中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3個坑中發現有象牙。3月21日,三星堆考古「上新」繼續進行中,4號坑一根重達100多斤的象牙被完整提取 ;4月12日,三星堆遺址3號坑一件完整的圓口方尊被成功提取,這也是經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完整首件圓口方尊 。[1]
2021年5月2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三星堆新發現6個「祭祀坑」發掘收穫頗豐,截至目前,三星堆新發現6個「祭祀坑」已出重要文物一千餘件。此外,三星堆遺址將聯合金沙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快建設三星堆國家遺址公園。
歷史價值 發現三星堆遺址對歷史學的重要意義有以下各點:
摺疊重識巴蜀文化 因為三星堆遺址的發現,與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大相徑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歷史學界一向認為,與中原地區相比,古代巴蜀地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與中原文明沒有關聯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遺址證明,它應是中國夏商時期前後,甚至更早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並與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聯繫。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
以前歷史學界認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然後漸漸的傳播到全中國。而三星堆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證明了長江流域地區存在過不亞於黃河流域地區的古文明。
有觀點認為三星堆代表了古羌人、彝人、濮人文化,或與駱越文化有密切相關。
青銅文化
廣漢市三星堆遺址是古代蜀國的都城之一,70多年來,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古蜀文化的重要目標。1986年7~9月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兩坑上千件蜀國珍貴文物面世,頓時轟動中國,震驚了世界。據學者研究,兩個大型祭祀坑內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古蜀國王室的宗廟重器,可能是遭遇改朝換代,新王朝將前代王室的宗廟重器全部焚毀,在舉行祭祀儀式後而埋入坑中的。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銅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銅器。其中,一號坑出土青銅器的種類有人頭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龍形飾、龍柱形器、虎形器、戈、環、戚形方孔璧、龍虎尊、羊尊、瓿、器蓋、盤等。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器有大型青銅立人像、跪坐人像、人頭像、人面具、獸面具、獸面、神壇、神樹、太陽形器、眼形器、眼泡、銅鈴、銅掛飾、銅戈、銅戚形方孔璧、鳥、蛇、雞、怪獸、水牛頭、鹿、鲶魚等。
器形高大、造型生動、結構複雜是三星堆青銅器重要特點。二號祭祀坑中出土的立人像高達2.62米,重180多公斤,人像頭戴獸面形高冠,身着衣服三層,最外層衣服近似「燕尾服」,兩臂平抬,兩手呈持物獻祭狀(圖31)。這樣高大的青銅鑄像在商代青銅文明中是獨一無二的。同坑出土的大型獸面具寬138厘米,重80多公斤,造型極度誇張,方形的臉看起來似人非人,似獸非獸,角尺形的大耳高聳,長長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猙獰、怪誕,可謂青銅藝術中的極品。青銅神樹高384厘米,樹上九枝,枝上立鳥棲息,枝下碩果勾垂,樹杆旁有一龍援樹而下,十分生動、神秘,它把有關古代扶桑神話形象具體地反映出來了。
三星堆青銅器以大量的人物、禽、獸、蟲蛇、植物造型為其特徵。青銅的人頭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靈;青銅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則代表祭祀祈禱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銅獸面具和扁平的青銅獸面等可能是蜀人崇拜的自然神祇;以仿植物為造型特點的青銅神樹,則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識。以祖先崇拜和動、植物等自然神靈崇拜為主體的宗教觀念,這是早期蜀人最主要的精神世界。
兩坑出土的這些青銅器,除青銅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長江中游地區的青銅文化風格外,其餘的器物種類和造型都具有極為強烈的本地特徵,它們的出土,首次向世人展示商代中晚期蜀國青銅文明的高度發達和獨具一格的面貌。
民族崇拜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表現人「眼睛」的文物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這些文物本身珍貴、奇特,如一件大面具,眼球極度誇張,瞳孔部分呈圓柱狀向前突出,長達16.5厘米。又如此件突目銅面具,雙目突出的圓柱長9厘米。此外,還有數十對「眼形銅飾件」,包括菱形、勾雲形、圓泡形等十多種形式,周邊均有榫孔,可以組裝或單獨懸掛、舉奉,表現了對眼睛特有的重視。
古蜀人為什麼如此重視刻畫眼睛?銅面具眼睛瞳孔部分為什麼要作圓柱狀呢?原來,這與古蜀人崇拜祖先有關。前面提到,《華陽國志》記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其墓葬稱為「縱目人冢」。據學者研究,所謂「縱目」,即是指這種銅面具眼睛上凸起的圓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銅面具等,正是古代蜀王蠶叢的神像。
據史書記載,蜀王蠶叢原來居住於四川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山郡。而這一地方「有鹼石,煎之得鹽。土地剛鹵,不宜五穀。」直到近代,此地仍是嚴重缺碘、甲亢病流行的地區。我們知道,甲亢病患者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眼睛凸出。因此,蜀王蠶叢很可能是一個嚴重的甲亢病患者,生前眼睛格外凸出。而他的後人在塑造蠶叢神像時,抓住了這一特點並進一步「神化」,這就是蜀王蠶叢神像被刻畫成「縱目」的原因。
隨着現代商業的發達,三星堆博物館附近的仿真工藝美術品應有盡有。
遺址之最
三星堆創造和打破了許多的世界紀錄,其中多項紀錄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世界上最早、樹株最高的青銅神樹。高384公分,三簇樹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果九鳥,樹側有一龍緣樹逶迤而下。具推斷可能為古神話傳說中扶桑樹。
世界上最早的金杖。長142公分,直徑2.3公分,重700多克,上有刻劃的人頭、魚鳥紋飾。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銅大立人像。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斤,被稱為銅像之王。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縱目人像。高64.5公分,兩耳間相距138.5公分。
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銅人頭像,面具。達50多件。
出土文物
1986年7月至9月發掘的兩座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金、銅、玉、石、陶、貝、骨等珍貴文物近千件。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銅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銅器。
其中,一號坑出土青銅器的種類有人頭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龍形飾、龍柱形器、虎形器、戈、環、戚形方孔璧、龍虎尊、羊尊、瓿、器蓋、盤等。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器有大型青銅立人像、跪坐人像、人頭像、人面具、獸面具、獸面、神壇、神樹、太陽形器、眼形器、眼泡、銅鈴、銅掛飾、銅戈、銅戚形方孔璧、鳥、蛇、雞、怪獸、水牛頭、鹿、鲶魚等。
戴金面具辮髮青銅人頭像
其中出自一號祭器坑的金杖,它全長1.42米,直徑為2.3厘米,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杆上,淨重約500克。 二號祭祀坑出土的銅大立人像,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 。它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的一件青銅器。青銅神樹高350厘米,樹上掛有許多飛禽走獸、鈴和各種果實,是古代巫師們專用的神器。另外還出土有青銅頭像40餘種,面具10餘件。三星堆這批前所未有的珍貴文物的發現把古蜀國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500年,因此在世界考古學界引起了轟動。
三星堆遺址出土陶器以高柄豆、小平底罐、鳥頭形把勺為基本組合定式,其中還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細頸項,圓平底,很像今天我國北方地區用來燙酒的陶瓷酒瓶,與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極為相似。陶在遺址也有較多發現,頗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為三隻袋狀足,中間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認為它是用來溫酒器物,其玉石器則以祭天禮日的璧、璋為多,尤其是號稱「邊璋之王」的玉邊璋,其殘長達159厘米,厚1.8厘米,寬22厘米,其加工精美,稜角分明,其器身上刻有紋飾,這麼大件精美玉器,在中國內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僅發現這一件。
在三星堆的兩個祭祀坑發掘中,還出土了共計80多枚象牙,它的來源和作用在學術界有多種觀點,有的認為是通過貿易而來,有的認為在遠古川內的生態環境適合大象的生存,其證物主要是在當地發現大量的半化石狀烏木,單體巨大。但無論其來源怎樣,都可以認為它是統治者財富的象徵。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有造型各異青銅人頭像,出土時面部均有彩繪,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掛戴耳環耳飾,看來我們的先人很愛美。除了這些青銅造像外,還有許多用於祭祀的尊等,有形態各異的各種動植物造型,其中有被譽為寫實主義傑作的青銅雞、有在中國範圍內首次出土的青銅太陽形器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它們皆與中原文化有顯著區別,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長江上游的一個古代文明中心,從而再次雄辯地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體的。
三星堆文物還填補了中國考古學、美學,歷史學等諸領域的重要空白。使得世界對中國古代文明需重新評價,三星堆文物中,高達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種神樹功能於一身的青銅神樹,其共分三層,有九枝,每個枝頭上立有一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鳥,而是一種代表太陽的神鳥。被譽為銅像之王的青銅立人像、有面具之王美譽、作為「縱目」的蜀人先祖蠶叢偶像的青銅縱目面具,長達1.42米、作為權杖法杖的金杖,其器身上刻有精美和神秘的紋飾,兩隻相向的鳥,兩背相對的魚,並在魚的頭部和鳥的頸部壓一隻箭狀物,同時有充滿神秘笑容的人頭像。器身滿飾圖案的玉邊璋以及數十件與真人頭部大小相似的青銅人頭像,俱是前所未見的。
2021年5月2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三星堆新發現6個「祭祀坑」發掘收穫頗豐,截至目前,三星堆新發現6個「祭祀坑」已出土絲綢、規整精緻的象牙微雕、塗有硃砂的神秘木匣等重要文物一千餘件。
三星堆銅人像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將輝煌的古蜀文明真實而又讓人匪夷所思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其中最神奇最令人驚嘆的,便是眾多青銅造像了。這些青銅像鑄造精美、形態各異,既有誇張的造型,又有優美細膩的寫真,組成了一個千姿百態的神秘群體。
戴冠縱目人青銅面具在眾多的青銅人面像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順風耳」造型,它們不僅體型龐大,而且眼球明顯突出眼眶,雙耳更是極盡誇張,長大似獸耳,大嘴亦闊至耳根,使人體會到一種難以形容的驚訝和奇異。而它們唇吻三重嘴角上翹的微笑狀,又給人以神秘和親切之感。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寬138厘米,圓柱形眼珠突出眼眶達16.5厘米。另一件鼻樑上方鑲嵌有高達66厘米的裝飾物,既像通天的捲雲紋,又像長有羽飾翹尾卷角勢欲騰飛的夔龍狀,顯得無比怪誕詭異,為這類揉合了人獸特點的碩大縱目青銅人面像增添了煊赫的氣勢和無法破解的含義。
北大考古文博院副院長孫華先生根據三星堆不同類銅像間眼睛的差別來區分通向的身份,將它們分為三種類型。眼睛的瞳孔如柱形突出於眼球之外的這一類是神而不是人;眼睛中間有一道橫向稜線,沒有表現瞳孔的,應該不是普通的人;眼睛中或有眼珠或用黑墨繪出眼珠的才是普通而真實的人的形象。
三星堆的銅人像很多都沒有瞳孔,這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注意,但是對於這些人像為什麼不表現瞳孔,學者們也有着不同的解釋。根據民族志的材料,許多民族的神職人員在通神做法的時候,往往要服用某些令人致幻的藥物,憑藉這些藥物的力量達到,他們是一群很特殊的人,掌握着較高的文化,但是眼睛是失明的。難道在三星堆王國的神聖階層中,果真有一群瞎子嗎?這仍是個未解之謎。
青銅直立人
立人像面部特徵為高鼻、粗眉、大眼,眼睛呈斜豎狀,寬闊的嘴,大耳朵,耳垂上有一個穿孔。腦袋後端有髮際線。立人像身軀瘦高,手臂和手粗大,很誇張,兩隻手呈抱握狀。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立人像,身高1米7左右,連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被尊稱為「世界銅像之王」。鑄造歷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如此龐大的青銅巨人,迄今為止,在國內出土的商周文物中,尚屬首例,因此被譽為「東方巨人」。
大立人青銅像的頭頂花冠的正中,有一個圓形的代表太陽的標誌。從它所在的位置看,這個大立人像也許就是代表太陽神在行使自己的職能,也許他本身就是太陽神的化身。這是太陽崇拜的直接表現。
青銅大立人不是一件寫實風格的雕像,從人物的骨骼上分析,他的軀體不符合正常人的比例。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長有這般軀體的人。也就是說,這件雕像表現的不是一般意義的人。在孫華看來,那麼粗那麼大的手,那麼細的身體,那麼長的脖子都無法和現有的人種聯繫起來。只能把它解釋為一種藝術造型,一種抽象、一種程式化的東西。這是古蜀人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
那麼,這尊青銅立人像代表的可能是誰呢?當年的發掘者陳顯丹先生認為他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宗教領袖。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段渝先生從立人像的體量推測它是蜀王的象徵。趙殿增先生同樣從製造者選取材質的角度考慮,認為立人像在眾銅人像中指揮着全局。
這種全身青銅雕像在中國地區是罕見的,它的出現顯得十分突然,於是,有的學者在近東地區尋找着這一特徵的淵源。美索不達米亞在公元前30世紀初便開始使用青銅製造雕像。古代的愛琴文明像也有大量的青銅雕像。今天的人面對這尊雕像時,疑問的目光往往會落在那雙誇張的大手上。這雙大得出奇的環握狀的手與身體的比例極不協調。那麼這雙巨大的手裡面原本是空空的嗎?如果不是,他可能把握着什麼呢?這兩隻手握成的圓形並不是同心的,也就是說,這尊大立人把握的器物應該是兩件或者是一件彎曲的東西。那會是什麼東西呢?
有的學者認為,立人像手中握着的應該是玉琮。玉琮是一種極富地方特色的玉器,流行於5000年前中國東南地區的良渚文化中。澳大利亞學者諾埃爾·巴納德認為,立人像雙手的位置幾乎不可能抓住像琮這樣外方內圓的物體。由於上方的一隻手握成孔的直徑要大一些,雙手的位置清楚地表明所執物體必須有一定的彎度,所以他推測立人像雙手中的物體可能是一支牙尖向下的象牙。而錢玉趾先生認為立人像應該是古蜀人的宗教首領像,銅像雙手所握的是類似彝族巫師的法具神筒。孫華先生分析說,立人像的衣冠飾件均為青銅鑄就,如果他雙手果真要持通天柱或神筒柱這樣的法器,那也應該由青銅鑄造才是,不應偏偏是這個物件要拿木頭或竹子來製作。趙殿增先生從三星堆的許多器物中歸納出奇特的手的造型。所有人物的手都特別大,特別突出。我們從立人像同期出土的其他人像上,也能看到雙手環握的手型。陳顯丹認為它還是一種手勢,他手裡並沒有拿東西,好像巫師在做法時的一種動作,就是在不停的比畫的。
圖騰似乎籠罩了整個三星堆文明,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鳥及鳥形器,著名的青銅縱目面具一直被考古界認為是先王蠶叢的寫照,近來,四川教育學院教授龍晦先生認為,縱目面具代表的其實是人鳥合體的一種正式表現形式,面具兩個尖尖的耳朵是杜鵑鳥的兩隻翅膀。它的勾啄般的鼻子則象徵它是鷹隼一類的鳥。
古蜀國的第二代王叫魚鳧。鳧就是鳥,具體指的是水上的魚鷹。距離三星堆遺址很近的地方有一條大河叫鴨子河;也有人認為,花山岩畫中也有關於魚鷹及鳥的繪畫,且特別大而顯眼,顯示了它的重要性,故魚鷹崇拜與駱越文化中的三界觀有密切相關,古時沒訓化的魚鷹也許能飛,因此它代表一種可「上天、下地、入水」的三界之神。現在,依然有打魚的人在這條河上豢養魚鷹,廣西、雲南等地也多處有之。這種能戰勝魚的鷹也許在遠古時代被人們仰慕,所以從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中,可以看到許多和魚鷹或者和鳥類似的造型。
青銅太陽輪
青銅太陽輪青銅太陽輪形器恐怕是三星堆出土器物中最具神秘性的器物,大多數人們認為它是「表現太陽崇拜觀念的一種裝飾器物」,也有人認為它是與古駱越文化之花山壁畫中的太陽輪圖形極其相似。然而眾所周知,自然界和人類都喜歡「對稱」,因為對稱不但美觀、穩定,而且簡潔。製造四道、六道、八道或十二道芒的飾物不是更美觀簡潔嗎?為什麼三星堆人要舍簡求繁?要知道,在測量技術還很落後的時代,要將圓周等分成五等份該是多麼困難的事。或許又與駱越文化中大自然的三界觀演變為五行觀,即人們常說的「三界五行」「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等成語的文化根源。
考古專家、四川大學教授林向先生認為,輪形銅器應該是一種盾的裝飾物。它是一種舞蹈儀式進行時的一種法器。它上面的花紋可以表示它是代表太陽,但是不排斥它本身是一種干或者盾的這種判斷。
青銅神樹
大約在3000年以前,三星堆的工匠們進行了一項偉大的工程,複雜的項目中包括製造許多顆青銅樹,耗資之大足以傷及國力。三星堆的人們相信他們祭祀的場所一定是世界的中心。
神聖的樹木聳立起來的時候,膜拜的人們實現了天與地的溝通。
公元1986年8月,四川省的考古者在三星堆二號器物坑發現了6件由青銅製造的樹木。發掘者將其命名為一至六號青銅神樹。人們在重新修復它們時,僅能比較完好地恢復一件,即一號大銅樹。
一號大銅樹殘高396厘米,由於最上端的部件已經缺失,估計全部高度應該在5米左右。樹的下部有一個圓形底座,三道如同根狀的斜撐扶持着樹幹的底部。樹幹筆直,套有三層樹枝,每一層三根枝條,全樹共有九根樹枝。所有的樹枝都柔和下垂。枝條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鏤空花紋的小圓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隻昂首翹尾的小鳥;枝頭有包裹在一長一短兩個鏤空樹葉內的尖桃形果實。在每層三根枝條中,都有一根分出兩條長枝。在樹幹的一側有四個橫向的短梁,將一條身體倒垂的龍固定在樹幹上。在世界所有考古發現中,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都稱得上是一件絕無僅有極其奇妙的器物。
一號青銅神樹分為3層,樹枝上共棲息着9隻神鳥,顯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寫照,出土時已斷裂尚未復原的頂部。傳說遠古本來有10個太陽,他們棲息在神樹扶桑上,每日一換。復原後的青銅神樹上殘留着9隻鳥,神樹的最頂端卻沒有神鳥。推測還應有象徵「一日居上枝」的一隻神鳥,同時出土的還有數件立在花蕾上的銅鳥、人面鳥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隻居於神樹上枝的銅鳥。
三星堆的二號銅樹僅保留着下半段,整體形態不明,下面為一圓盤底座。三條象徵樹根的斜撐之間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雙手前伸,似乎原先拿着什麼東西。能夠復原的樹幹每層伸出三根樹枝。它的枝頭有一長一短葉片包裹的花蕾,其後套有小圓圈,與一號大銅樹基本相同;但枝條的主體外張並且上翹,鳥歇息在枝頭花蕾的葉片上,這卻不同於一號大銅樹。
這兩顆大銅樹體量巨大,尤其是一號大銅樹上還有龍盤繞,它們應當不是普通的樹木,而是具有某種神性的神樹。神樹在中國的古代神話傳說中不止一種,例如建木、扶桑、若木、三桑、桃都等。曾經在三星堆的天空中伸展的青銅樹更接近以上的哪一種神樹呢?學者們對照相同的文獻,得出的卻是不同的解釋。於是,人們企圖在古籍與神話之中尋求答案。
很多學者都認為它們代表扶桑和若木,是古蜀人幻想成仙的一種上天的天梯,這種天梯是同太陽所在的地方相連接的,在東方叫扶桑,在西方叫若木。而有些學者認為,三星堆發現的青銅神樹可能是建木或者和建木有關。英國學者羅森在《古中國的秘密》一書中寫到,三星堆的青銅樹使用了貴重材料,即用青銅來鑄造,也許是暗示了它所表現的是人世以外的一個非物質的世界。三星堆大銅樹以樹的軀幹、鳥、花和神樹之上供人們想象的太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通天的主題。
在青銅樹的枝幹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些用以垂掛器物的穿孔。考古者從三星堆的器物坑中發現了一些小型青銅器件。這些由青銅製作的發聲器也許是懸掛在銅樹上的。3000年前,當風吹過三星堆的時候,整個王國的人們都可以聆聽那些由金屬的搖曳和碰撞奏出的音樂,那一陣陣清脆的聲響證明着一個偉大的青銅時代在四川盆地達到頂峰。
現在的疑問是,如此巨大的青銅神樹會由於重心的上移而傾斜,現在看到的復原青銅樹是由幾條鋼製纜繩斜拉固定的。空心的青銅樹幹裡面也是用鋼管加固支撐的。有學者認為這棵青銅神樹如果全部按原型組裝豎立起來,原來的三足底座根本無法承受其全部重量。由此推測這棵青銅神樹應該是為一次大型祭祀而臨時鑄成,而不是作為長期陳列而設置的。
用青銅鑄造許多顆帶有神意的樹木在當時是要下很大的決心的,因為那是一項十分龐大複雜的製造過程。
從青銅神樹的鑄造過程來看,三星堆的工匠們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和手段,目的仿佛是完成一批不朽的祭祀禮器。但是,如果「一次性使用」的猜測成立的話,我們會問:當時的工匠們在製造這批作品之前,知道作品在完成後即將被焚燒、損毀和掩埋嗎?如果知道,卻仍然消耗大量的精力,以至於對任何一個細節都孜孜不倦?
也許,神樹的製造者認為「製造和完成」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只有依照祭祀的終極儀式「徹底砸碎」,才算真正「完成」!
金面罩、金杖多見於古埃及和西亞的墓葬,當人們發現它們時,便很自然地想到了西亞與北非的同類器物。難道他們是外來的產物?段渝認為:全世界用杖代表權力的傳統首先是在西亞發生的,根據外國學者的研究,西亞的權杖產生以後,向西傳播到埃及,後來是古希臘繼承了傳統。還有從藝術角度來看,這幾大文明它都是相似的,而且其中有一個就是發展的方向,比如說近東它向埃及發展,然後向南亞、向印度發展,印度也出現了類似的文化因素,我們中國在這個一長列的文化序列裡邊,在年代是處於比較晚的。
古埃及的藝術家製作出金面罩,也許是為了用不朽的金屬遮蓋住死者一定會變形的臉,以達到法老們靈魂不朽的目的。三星堆的金面罩是附着在青銅人頭像上面的,其目的是什麼呢?孫華先生認為,三星堆的金面罩不是面罩,它是古蜀人為青銅頭像裝點的黃金的皮膚,這些人可能具有特殊的身份,就跟那些最大的銅像,它用銅作為整個人的臉面一樣,這種用黃金來表現除了眼睛、眉毛以外的皮膚這些部分,可能是要說明這個銅人頭像具有不同於其他人頭像的特殊身份。
被解讀為「魚鳧王杖」的金杖,被視為三星堆之主的信物。這支金杖全長142厘米,直徑2.3厘米,黃金淨重約0.5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最長的金杖。金杖下端為兩個人頭像。上部刻有相同的四組紋樣,上下左右對稱排列。圖案中的每一組紋樣,都由魚、鳥、箭組成。
一種觀點認為,金杖是蜀王的權杖。一種觀點認為,金杖是古蜀神權政治領袖集王權、神權、財富壟斷權為一體的標誌,象徵古蜀王至高無上的權力。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金杖與神樹同義,均為古蜀人的神樹崇拜。
重要遺蹟
西城牆 西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鴨子河與馬牧河之間的高台地上,呈東北—西南走向,地面現存部分總長約600米,頂寬約 10~30米,底寬約35~50米,高約3~6米。在城牆的中部和北部各有一寬約20餘米的缺口,將西城牆分為北、中、南3段,其中中段南端在缺口處向東拐折延伸約40米,與中段北段略成垂直相接。根據局部試掘情況結合從北端鴨子河和南端馬牧河沖刷暴露出的城牆剖面及夯土內包含物分析,西城牆的結構、體量、夯築方法和年代與南城牆及東城牆相近。
月亮灣城牆
月亮灣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中北部的月亮灣台地東緣,按走向可分南北兩段,北段為東北—西南走向,南段略向東折,基本上呈正南北走向,整條城牆與西城牆北段基本平行。城牆地面現存部分總長約650米,頂寬約20米左右,高2.4~5米。北端底寬約30~45米,中段有拐折,夾角為148度,北端為32度,南端成正南北走向。城牆南段較高,被農耕平整較甚,寬度達80米。城牆東(外)側有壕溝,壕溝寬度40~55米。在發掘的斷面處,壕溝距地表深3.5米,壕溝溝口距溝底深2.95米。
祭祀坑
著名的一、二號祭祀坑位於三星堆城牆東南50餘米,兩坑相距25米,是三星堆遺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兩坑坑室走向一致,均為東北——西南走向,坑口呈長方形,口大底小,坑壁整齊,填土經夯打。
一號坑坑口長4.5~4.64米,寬3.3~3.48米,深 1.46~1.64米,坑口三面各有一條寬約1米,長0.34(殘)~3.85米的坑道,呈對稱布局向外延伸。二號坑不帶坑道,坑口長5.3米,寬 2.2~2.3米,深1.4~1.68米。坑室內器物均分層放置,埋藏現象前所未見,大多數器物埋藏時或埋葬前明顯經過有意的焚燒和破壞,或燒焦、發黑、崩裂、變形、發泡甚至熔化,或殘損、斷裂甚至碎成數塊(段)而散落在坑中不同位置,部分青銅器、頭像及面具有的口部塗朱、眼部描黑現象。一號坑共出土各類器物567件,其中青銅製品178件,黃金製品4件,玉器129件,石器70件,象牙13根,海貝124件,骨器10件(雕雲雷紋),完整陶器39件以及約3立方米左右的燒骨碎渣。
二號坑共出土各類遺物6095件(合殘片和殘件可識別出的個體),其中青銅製品736件,黃金製品61件(片),玉器 486件,石器15件,綠松石3件,象牙67件,象牙珠120件,象牙器4件,虎牙3件,海貝4600枚。
兩坑出土器物的種類,除部分中原地區夏商時期常見的青銅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遺址常見的陶器外,大多是過去從未發現過的新器物,如青銅群像、青銅神樹群、青銅太陽形器、青銅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兩坑出土器物不僅數量巨大,種類豐富,文化面貌複雜、新穎、神秘,而且造型奇特,規格極高,製作精美絕倫,充分反映了商代蜀國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技術、黃金冶煉加工技術、玉石器加工技術以及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宗教信仰。一、二號祭祀坑既是整個三星堆遺址的精華所在,同時又代表了古蜀文明之最高成就。它們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巴蜀地區青銅時代的歷史提供了罕見的實物資料,填補了中國青銅藝術和文化史上的一些重要空白,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於商代四川盆地社會發展水平的傳統認識,必將引起人們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歷程的重新審視,在中國考古學研究課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星堆城牆
根據城牆基礎可知,三星堆城牆長度為260米,基礎寬度為42米。城牆南側有壕溝,寬度30~35米,壕溝距地表深2.84米,壕溝深2.4米。城牆上開有兩個缺口,形成「三堆」,缺口的年代不會早於明代。因此,三星堆是一條內城牆。一些學者將三星堆說成是祭壇,或直接將三星堆說成土壇,應予糾正。
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端地面現存部分長約40米,東南端臨馬牧河岸緣僅存少許夯土邊緣,原城牆分布情況基本依稀可見。根據解剖及調查資料,三星堆城牆殘存部分高約6米,頂寬5~7米,底寬40~45米。結構、築法、體量及城牆內的包含物與東、西、南城牆基本一致,唯頂部寬度不及其它城牆。
仁勝村墓地
仁勝村墓地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西城牆外)的仁勝村,系首次在三星堆遺址發現成片分布的公共墓地,也是首次在古城以外發現重要文化遺蹟。僅在約900平方米的範圍內就發掘29座小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和狹長形豎穴土坑墓葬。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向基本一致,墓室加工較為考究,絕大多數墓葬有一具人骨架,葬式均為仰身直肢葬。共有17座墓葬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幾類隨葬品,其中玉石器大多是三星堆遺址首次發現的新器形,如玉錐形器、玉牙璧形器、玉泡形器、黑曜石珠等,其中玉牙璧形器極為罕見,玉錐形器則明顯地具有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風格,引人矚目。另有1件玉牙璧形器表面鑽有9個圓孔,可能與古代占卜術有關。學者認為這29座墓葬的下葬年代基本一致,約相當於中原的夏王朝時期。仁勝村墓地的發現,對於進一步摸清三星堆古城的布局,了解三星堆文化的喪葬習俗及占卜禮儀,以及與其它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聯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青關山遺址
青關山遺址位於鴨子河南岸的台地上。經考古發掘,發現大型紅燒土房屋基址一座。從現場揭露部分推測其平面呈長方形,西北—東南走向,現能觀察到的面積約為100平方米。
青關山遺址
西北—東南列殘長50米,寬14米。房基寬0.35~1.5米,均系紅燒土夯築,夾雜大量卵石。基槽寬3~4.5米。推測其修築方法為先挖基槽,然後夯築房基。在房基內外兩側(距離房基邊緣0.5~1米),均發現成排的檐柱遺蹟——紅燒土塊。紅燒土塊一般為長方形,長為0.45~0.6米不等,寬0.25~0.35米。兩排檐柱之間可能為廊道。
由於發掘面積有限且未對其進行解剖,該房屋基址的實際面積、修築方法、殘存高度、進深開間眼下尚不清晰,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但如此規模的房屋基址在三星堆遺址中是從未遇到的,其功能已遠遠超過一般居室的需要。推測其極有可能是宮殿性質的建築,年代為商代。
三星堆旅遊
為方便遊客前往三星堆遊覽,在2009年10月1日三星堆博物館管理中心在成都開通旅遊直通車,旅遊淡季每天一班,發車時間每天早上指定地點上車,都需要提前預訂;旅遊旺季根據人數多少,可以開發多班。
交通線路
成都汽車客運總站乘坐前往什邡的長途客車,中途在三星堆下車,車程約1個小時,票價為6元。自駕:可走成綿高速公路,沿途經過德樂大件路到達廣漢。三星堆遺址離成都市區非常的近,自高筍塘、梁家巷等處乘汽車至廣漢,再換乘中巴前往。
申遺工作
2017年5月,成都市文廣新局報請審定《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送審稿)》透露,金沙遺址和三星堆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如若金沙遺址和三星堆聯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這將是四川考古遺產類世界文化遺產的第一份。
對於申遺工作,目前三星堆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當中,已經進入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錄中。「申遺」工作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金沙和三星堆本來就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申遺成功將得到業界的認可和尊重,也可以更好地對中華文明尤其是古蜀文明進行傳承和保護。
參考文獻
- ↑ [hhttps://v.360kan.com/sv/sov.html?solink=https%3A%2F%2Fv.360kan.com%2Fshortvideo%2Fplayersdk_v2%3FvideoID%3DboTraWLpTBD0UC%26ad%3D0%26muted%3D1%26autoPlay%3D1d%26from%3Dso&sotitle=%E4%BA%BA%E7%B1%BB%E6%9C%80%E4%BC%9F%E5%A4%A7%E7%9A%84%E8%80%83%E5%8F%A4%E5%8F%91%E7%8E%B0%E4%B9%8B%E4%B8%80%3A%E4%B8%89%E6%98%9F%E5%A0%86%E9%81%97%E5%9D%80&svfrom=fanqie&soimg=http%3A%2F%2Fp6.qhimg.com%2Ft013d14cab15ee6eec1.png&soorigin=360%E5%BD%B1%E8%A7%86&socnt=0&from=fanqie_pc 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遺址,360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