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三条筋 |
三条筋,中药名。为樟科植物柴樟Cinnamomum tamala (Ham.) Nees et Eberm.的树皮或叶。
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活血止血,接骨生肌之功效。
常用于外伤出血,跌打损伤,吐血,衄血,骨折,烧伤,烫伤。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三条筋
- 别 称;柴桂、小华草、香叶子树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毛茛目
- 科;樟科
- 属;樟属
- 种;柴樟
- 分布区域;湖北、四川、云南采收时间全年可采
- 用量;内服:研末;外用:研末酒敷
目录
1 入药部位
2 性味
3 归经
4 功效
5 主治
6 用法用量
7 使用注意
8 采集加工
9 毒性
10 形态特征
11 生长环境
12 药材性状
13 药理作用
14 相关论述
15 附注
入药部位
树皮或叶。
性味
味甘、辛,性温。
归经
归脾、胃、肾经。
功效
活血止血,接骨生肌。
主治
用于外伤出血,跌打损伤,吐血,衄血,骨折,烧伤,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外用:研末酒敷。
使用注意
叶:本品对膀胱有害。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切碎晒干。
毒性
树皮:有小毒(《皮肤病实用中药学》)。
形态特征
柴樟:乔木,高达20米,胸径20厘米;树皮灰褐色,有芳香气。枝条圆柱形,茶褐色,无毛,幼枝炙少具棱角,初时略被灰白微柔毛,后毛被渐脱落。叶互生或在幼枝上部者有时近对生,卵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7.5-15厘米,宽(2-5)3-5.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锐尖或宽楔形,薄革质,上面绿色,光亮,下面绿白色,晦暗,两面无毛,离基三出脉,中脉直贯叶端,侧脉自叶基5-10毫米处生出,斜向上弧曲,在叶端之下消失,与侧脉在上面稍凸起,下面却十分凸起,横脉波状,细脉网状,均在两面多少明显;叶柄长0.5-1.3厘米,腹面略具沟槽,无毛。
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5-10厘米,多花,分枝,分枝末端为3-5花的聚伞花序,总梗长1-4厘米,与各级序轴疏被灰白细小微柔毛。花白绿色,长达6毫米;花梗长4-6毫米,纤细,被灰白细小微柔毛。花被外面疏被内面密被灰白短柔毛,花被筒倒锥形,短小,长不及2毫米,花被裂片倒卵状长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钝。能育雄蕊9,花丝被灰白柔毛,第一、二轮雄蕊长3.8毫米,花药卵状长圆形,长1.3毫米,药室4,内向,花丝细长,长达2.5毫米,无腺体,第三轮雄蕊长4毫米,花药长圆形,长1.5毫米,药室4,外向,花丝长约2.5毫米,下部1/3处有一对具细柄的卵状心形的腺体。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被柔毛,长1.7毫米,先端三角状箭头形,具长柄。子房卵球形,长1.2毫米,被柔毛,花柱细长,长3.6毫米,柱头小,不明显。成熟果未见。花期4-5月。
生长环境
生于杂木林中或林边。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药材性状
树皮呈槽状、半筒状或不规则块,厚0.4-1.5cm。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时可见灰白色斑纹。内表面暗红棕色,划之油痕不明显。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内外分层不明显,外层较厚。切面有众多略具光泽的黄白色斑点,内层较薄,深棕色,油性强。具樟树气,味辛、微甜。
药理作用
1、抑制细菌、病毒作用;
2、刺激汗腺,扩张皮肤血管作用;
3、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作用;
4、强心镇痛,止痛作用;
5、对胃有局部刺激作用。
相关论述
治消化道出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
2、《湖北中草药土方土法》:“治烧伤,烫伤。”
附注
同属植物钝叶樟C. obtusifolium Nees亦应用于临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