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三桠乌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桠乌药(学名:Lindera obtusiloba Bl. Mus. Bot.)是樟科、山胡椒属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0米;树皮黑棕色。小枝黄绿色,芽卵形,先端渐尖;外鳞片革质,黄褐色,无毛,椭圆形,混合芽,内有叶芽及花芽。叶互生,叶片近圆形至扁圆形,上面深绿,下面绿苍白色,有时带红色,三出脉,偶五出脉,网脉明显;叶柄被黄白色柔毛。花序在腋生混合芽,混合芽椭圆形,外面芽鳞革质,棕黄色,有皱纹,无毛,内面鳞片近革质,花丝无毛,退化雌蕊长椭圆形,无毛,花柱、柱头不分,雌花花被片6,长椭圆形,子房椭圆形,无毛,花柱短,果广椭圆形,成熟时红色,干时黑褐色。3-4月开花,8-9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辽宁千山以南、山东昆箭山以南、安徽、江苏、河南、陕西渭南和宝鸡以南及甘肃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西藏等省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从北向南生于海拔20-3000米的山谷、密林灌丛中。

三桠乌药的种子含油达60%,可用于医药及轻工业原料;木材致密,可作细木工用材。[1]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3-10米;树皮黑棕色。小枝黄绿色,当年枝条较平滑,有纵纹,老枝渐多木栓质皮孔、褐斑及纵裂;芽卵形,先端渐尖;外鳞片3、革质,黄褐色,无毛,椭圆形,先端尖,长0.6-0.9厘米,宽0.6-0.7厘米;内鳞片3,有淡棕黄色厚绢毛;有时为混合芽,内有叶芽及花芽。叶互生,近圆形至扁圆形,长5.5-10厘米,宽4.8-10.8厘米,先端急尖,全缘或3裂,常明显3裂,基部近圆形或心形,有时宽楔形,上面深绿,下面绿苍白色,有时带红色,被棕黄色柔毛或近无毛;三出脉,偶有五出脉,网脉明显;叶柄长1.5-2.8厘米,被黄白色柔毛。[2]

花序在腋生混合芽,混合芽椭圆形,先端亦急尖;外面的2片芽鳞革质,棕黄色,有皱纹,无毛,内面鳞片近革质,被贴服微柔毛;花芽内有无总梗花序5-6,混合芽内有花芽1-2;总苞片4,长椭圆形,膜质,外面被长柔毛,内面无毛,内有花5朵。(未开放的)雄花花被片6,长椭圆形,外被长柔毛,内面无毛;能育雄蕊9,花丝无毛,第三轮的基部着生2个具长柄宽肾形具角突的腺体,第二轮的基部有时也有1个腺体;退化雌蕊长椭圆形,无毛,花柱、柱头不分,成一小凸尖。雌花花被片6,长椭圆形,长2.5毫米,宽1毫米,内轮略短,外面背脊部被长柔毛,内面无毛,退化雄蕊条片形,第一、二轮长1.7毫米,第三轮长1.5毫米,基部有2个具长柄腺体,其柄基部与退化雄蕊基部合生;子房椭圆形,长2.2毫米,直径1毫米,无毛,花柱短,长不及1毫米,花未开放时沿子房向下弯曲。果广椭圆形,长0.8厘米,直径0.5-0.6厘米,成熟时红色,后变紫黑色,干时黑褐色。花期3-4月,果期8-9月。

主要价值

三桠乌药的种子含油达60%,可用于医药及轻工业原料;木材致密,可作细木工用材。

主要变种

滇藏钓樟(Lindera obtusiloba Bl. Mus. Bot. var.heterophylla (Meissn) H. P. Tsui)与三桠乌药不同在于叶常为椭圆形,不分裂或不规则稍浅裂,幼叶密被金黄色绢毛,幼枝条灰白或灰黄色,具纵纹裂或有褐色斑点或斑块。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西藏。生于山坡林中。

生长环境

从北向南生于海拔20-3000米的山谷、密林灌丛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辽宁千山以南、山东昆箭山以南、安徽、江苏、河南、陕西渭南和宝鸡以南及甘肃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西藏等省区。朝鲜、日本也有。

繁殖方法

种子的采集与处理:选择无病虫害的壮龄母树,成熟盛期时摇动树枝或用竹竿敲打,在地面收集震落的果实。采回的果实堆沤2-3天或浸水3-4天。果肉充分软熟后装入竹筐或布袋,置水中搓擦,淘去皮肉杂质,再拌草木灰以脱去油脂,1天后再行搓洗,所得果核用作播种材料。种子忌日晒,不宜过度失水。经过调制的种子可摊放室内阴干3-4天,当种子的含水量降到30%左右时即可贮藏。通常在12月上旬,将种子混以1:3湿沙,采用室外窖藏的办法越冬贮藏,沙藏种子时要保持湿度,防止霉变。

圃地的选择与整地:应选择无环境污染、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易于排灌,避风、交通便利的地方。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微酸性的砂壤土、壤土作圃地,积水地和碱性土不宜选用。

育苗地要进行细致整地,冬季进行深翻。翌年春土壤化冻后,施2000-2500千克/666.7平方米粪肥或施20-25千克/666.7平方米磷酸二铵作为基肥,同时施3-4千克5%甲拌磷颗粒剂以杀灭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浅耕细耙,捡去石块、草根。然后作床,通常要求床高15厘米,床宽100-110厘米,床间距离一般为20-30厘米。

播种:播种期一般在4月中旬-下旬,在播种前10-15天将贮藏的种子取出进行催芽,摊放在背风向阳的室外,白天定时翻动,并注意浇水保湿,夜间覆盖草帘、塑料保湿,使温度控制在15-25℃,待有1/3的种子露出芽眼即可播种。

播种方式采用撒播,播种量为7-12克/平方米,播种前浇透水,把种子均匀播于床面,随后覆土约2-3厘米,并稍加镇压。播后3天不要浇水,以防土质形成硬盖,不利于种子发芽出土。

栽培技术

播种后要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苗木大小,做到适时适量灌溉。并要注意排涝,做到外水不侵,内水不积,水停沟干的合理程度。20-25天左右苗木出齐,当苗高达到6-8厘米时进行第1次除草,并要掌握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防止杂草丛生,和苗木争光、夺肥,以严重影响苗木生长。在苗木生长进入速生期,即6月下旬-7月上旬,苗高25厘米左右时,追施1次氮肥,施尿素15-20千克/666.7平方米,施肥后要及时浇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