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洞经书目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洞经书目录

 

 

 

三洞经书目录》是陆修静编撰的道教历史上第一部经书目录。此书已佚。

道藏有某些学者认为他是模仿佛教的大藏经而创制的。事实上,南北朝时陆修静公元471年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大藏经》的编辑。该书著录经书的数目说法不一。有人认为18000卷,有人认为18100卷,有人认为1000卷,有人认为虚目1228卷,实为1090卷(这种说法最为研究者认可)。《三洞经书目录》首次提出了按照经书来源分类的方法,这也成为了此后编辑道教经书目录的指导思想。其地位被认为与佛教历史上首次编纂汉译佛教经录《综理众经目录》类似。

背景

中国道教在一千八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在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以及传教等方面,积累了种种经验,形成了卷帜浩繁的经籍书文 ; 而这些经籍书文的结集,则表现出独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与儒、释两家的文化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交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经籍书文的创作,至东晋初,葛洪的《抱朴子·遐览篇》即著录道书 670 卷,符书500 余卷,共 1200 余卷。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派出,在佛经广为传播的影响下,道经的制作也同步并进,上清、灵宝两大部类经书加上三皇经系统、正一派经书,其篇章已是甚为可观。迄至南北朝时期,相继出了一批道教中坚人物,对当时零散的道书大力加以搜集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道经进行了结集,以广流传。但因受人力、物力和传播手段的限制,无法将结集的经书进行大量抄写,仅能辑录经书目录传世而已。

据考,在这个时期相继编制的经书目录,主要有南朝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齐梁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梁陶弘景《陶隐居经目》、《太上众经目》、《三十六部尊经目》、北周玄都观《玄都经目》、王延《珠囊经目》等。

道教经籍书文目录,起始于南北朝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虽经历隋唐宋元各朝代不断编集、补充,但其体例基本未出陆修静最初创立的规模,故道经“三洞”、“四辅”的分类原则一直沿袭

起源形成

道教与佛教一样,都在儒家所象征的现实世界之外形成“方外世界”,道教模仿、综合佛教与儒家的部分思想,加上中华本土原有的巫祝、道家、隐士等悠远的历史传统,构成了一个神仙世界。道教世界的构成,在不同道派不同时代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对道教世界的描述只是一幅轮廓而已。

作者生平

陆修静 (406 — 477 年 ) 字元德,浙江吴兴人,南北朝时齐宋著名的道教思想家、著作家。后因避太初之难,南游庐山,公元 461 年在庐山东南瀑布岩下建立简寂道观,隐居修道于其中,故后人称为简寂 先生。史载陆修静是三国时期东吴丞相陆凯的后代,年少时学过儒家的经典和三坟八索等学说,后来研习道教,历游名山,南至九疑、罗浮,西到巫峡、峨嵋,访仙问道,搜求道书。公元 453 年 ( 宋元嘉末 ) 去京师建康 ( 今江苏南京 ) 卖药,宋文帝闻而召之于宫禁,讲理说法,不舍晨夜,孜孜诱劝,无倦于时,文帝服膺尊异之。“时太后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之礼”,对陆修静十分礼遇。宋明帝即位后,“思弘道教,广求名徒,悦先生之风,遣体招引。” 此时陆修静已有了很高的名望,他把自己的应聘和老子作周守藏史相比,他说 : “主上聪明,远览至不肖,猥见采拾,仰惟洪眷,俯深惭惕。老子尚委王宫以辅周室,仙公替金锡佐吴朝。得道高真,犹且屈己,余亦何人,宁可独善乎 ? ”明帝于华林馆躬自问道,礼遇甚厚。明帝在京都北郊构筑崇虚馆,请陆修静居住。

陆修静“乃大敞法门,深弘典奥。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兴,于斯为盛。”⑤陆修静在崇虚馆,居住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广集道经,加以整理甄别,以三洞的构想综理道教一切经籍,于公元 471 年 ( 太始七年 ) 撰成《三洞经书目录》,奠定了道教经籍结集的初步基础。 陆修静的生平事迹,除马枢的《道学传》中《陆修静传》和《宋书》、《南史》的传外,还有唐代吴筠的《 简寂先生陆君碑》 ,梁朝沈璇《简寂观碑》,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张雨的《玄品录》中均有载述。

陆修静一生著述很多,“凡撰记议论,百有余篇,所著斋醮科范百余卷。”⑧但大多已佚失,现存于《正统道藏》中的有 : 《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五感文》、《 陆先生道门科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各一卷,均收在《洞玄部》中,为灵宝一系之道教经典。还有《灵宝经序》收在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中,《古法宿启建斋仪》收在《无上黄箓大端成立仪》中,又《通典·诸子类·道家略》中著录有《服御五芽道引元精经》、《升元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佛教著作中载有陆修静著作书名存有《必然论》、《荣隐论》、《遂通论》、《归根论》、《明法论》、《自然因缘论》、《五符论》以及《三门论》等,均见于唐代法琳的《辩正论》中,《对沙门记》见于《破邪论》中。

陆修静是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和北朝道教领袖寇谦之一样,都抱有“清整道教”的目的,为把道教建成一种完备意义上的宗教团体而竭力不懈,为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