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滩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三滩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城北部23公里,黄河西岸,东与东湾镇相望,南接糜滩乡,西与刘川乡相连,北与平川区相连,形若弯弓,蓄势待发,原名三角城。面积258平方公里,现辖7个行政村(中一、中二、吴湾、圈湾、朝阳、联合、新田),42个村民小组,人口22673人。有耕地27180亩,属沿黄自流灌区,果品,稻米,蔬菜等农副产品闻名甘肃省内外。[1]
历史沿革
三角城早在汉朝即为屯兵牧樵之地,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羌人累累侵犯,人民多受战乱之祸,发展十分缓慢。明时实行"移民屯田",又经房贵、吕恒相继开发,生产得到发展,外来人口剧增。1956年1月设立三滩乡,1958年7月与糜滩乡合并为糜滩乡。1961年11月糜滩乡分设为糜滩、三滩两个公社,1963年7月合并为一,1989年4月两乡分设。
经济发展
以种植为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5200亩果品基地初具规模,优质红富士、蜜桃以色香味俱佳享誉全中国,年产量达850万公斤。三滩鲜桃、苹果荣获甘肃省首届林果产品展交会银奖,畅销省内外。7000亩蔬菜基地已建成冬暖式大棚2000亩,百棚连片示范区3处,春暖式大棚3000亩,保护地蔬菜2000亩,四季应时蔬菜品种全,质量好。现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长河食品饮料公司等四家脱水菜企业,开发生产四季豆、韭菜、洋葱、土豆、胡萝卜、青红椒等几个系列脱水菜产品,原料基地已辐射到东湾、大芦、糜滩、刘川、乌兰、北滩、东升、五合等地,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商检标准和部分出口商检标准,销往全中国及东南亚等地。"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渐推广应用,订单农业规模不断扩大。三农源果蔬糕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农副产品深加工初具规模,有效拉动了果蔬产业的发展。万亩优质稻米占靖远县四分之一,年产量570万公斤,品种主要有宁醒-16,花-55等。以采矿业,食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已拥有铜矿、选矿、煤矿8家,脱水菜食品加工业方兴未艾。
基础设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三滩乡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断改观。教育工作已形成一所独立中学,一所职业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8所小学的格局,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医疗系统以乡卫生院与白银公司职工医院联合办医为龙头,医疗水平和条件不断提高,乡电视差转台全天转播两套卫视节目,境内开通了256门光缆通讯程控电话,固定电话入户率达80%以上;国道109线、刘白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乡村公路糜三公路正在兴建,自来水入户率达60%。同时,完成了100座"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项目,完成了乡小学校园硬化工作。加强乡阵地建设,多方筹措资金9万元,建成24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筹措资金2万元,添置了会议桌和办公设施。
社会事业
社会各项事业篷勃发展。现有中学一所,职业技术中学一所,小学八所,在校学生4971人,教师328人。先后两次邀请甘肃省人口委专家来三滩乡开展乳腺病及妇科病普查普治活动,通过积极宣传动员,共有2000多名育龄妇女接受了检查和诊治,并通过协调,免费向广大育龄妇女发放8000多元的药品,广大妇女的卫生保健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计划免疫、妇女保健等医疗卫生事业也有长足发展。在"科技活动周"期间,邀请县科技局、科协、县生物工程专家举办了以科学施肥、合理农药、生物防治病虫害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讲座2场,参训300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600余份,及时为群众释疑解惑,吸引了一部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热情参与,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
发展思路
三滩乡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辐射一个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依托"两条线"(黄河、国道),实施"六个一"工程(改良盐渍耕地,发展养殖业,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抓好农村适用科技培训,培育优质果品品牌,延长蔬菜产业链条)的整体思路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农业稳乡、工业强乡、特色富乡的发展道路。[2]
名胜古迹
主要文物遗迹有:建于北宋以前的三角城,北魏时期的劈佛寺石窟、朝阳寺石窟,三台山等。
乡镇名人
尚文崇德,耕读传家,道光举人何愈,高情逸致,寄情诗书,擅长馆阁体,所书匾额较多。民国张万世、王玉山、张万仲、任应相、吴廷藩、吴焕若、徐祥民、任育龙等均以工书知名。徐钟玙为齐白石、徐悲鸿受业弟子,曾任兰州师范、兰州第一中学国画教师,是甘肃知名水墨画家。孙达人、于三、孙践中等人的书法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声誉。
当地特产
灯笼辣椒,地方名大辣子、圆辣子、甜椒、为靖远优质蔬菜之一。植株高大、稍开张,叶片厚大,生长势强,要求光照、通风条件良好。果实扁圆,纵沟较象果肉较厚,中晚熟,味甜或稍有辣味。成熟后呈深红色,色泽鲜艳美观。一般亩产3000公斤左右。中心产区在三滩、糜滩、东湾、城关等乡,沿河其它乡也有零星栽培。一般8月上旬上市,10月底摘完。远销兰州、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农家多用土法保鲜,可延至春节前后仍保持鲜嫩。90年代以来北湾乡古城食品厂制作的罐头远销宁夏等地,作为宴席佳菜。1988年靖远县种植面积2000亩,总产250万公斤,一旦保鲜技术解决,开发前景广阔[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