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莺部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三莺部落是位于中华民国新北市的阿美族部落,形成于1980年代,位于新北市三峡区三莺大桥下大汉溪河床地,全盛时期有140户,以阿美族人为主,1984年海山煤矿爆炸,辗转迁徙到三莺部落,为都市边缘的原住民部落,因长年在众多社会团体的协助下, 反抗政府强迫拆迁而闻名。
历史过程
三莺部落是台北都会区都市边缘的原住民部落之一,位于横跨大汉溪的三莺大桥下,处于三峡区与莺歌区交界处。居民多为阿美族人,通行阿美语和汉语。原址曾有平房为汉人所居,1984年海山煤矿灾变,许多族人辗转迁徙至大汉溪河滩高地,自力造屋维生,遂形成一个都市边缘的原住民部落。成年人口多以打零工、种菜维生,老迈的族人大部分原为海山矿坑的原住民劳动者。马跃·比吼的记录片《我家门前有大河》揭开三莺部落的感受,在那里居民的成长过程中被学校、工作乃至于社会,所受到来自汉族各式各样种族歧视及差别待遇,但三莺部落的小屋,总能给予她们族人最有力的支持。
拆除•抗争•安置
因被划入大汉溪行水区内,而屡被新北市政府强力取缔。1994年9月政府依台北第三期防洪整治为由,通知大汉溪沿岸的违建户搬迁,三莺部落成为拆迁对象之一。 自1994到1996年间,台北县政府(现已升格为新北市)进行强制拆除,多达4次以上。 之前的台北县政府历年来多次拆除房舍迫使族人迁移,但高压迫迁政策无法解决族人的居住、营生问题,三莺部落履遭拆除,因住民关系以亲戚为主,在多次拆除后,即又协力分工原地重建。
2000年台北县政府原住民行政局成立后,夷将·拔路儿出任首任局长;要求溪洲部落原住民搬迁到三莺部落。北县政府遂于2002年12月规划兴建“三峡隆恩埔段原住民短期安置所”(又称三峡原住民文化部落)案,兴建原住民国宅。2005年起造,2007年10月完工,共150间,除了安置三莺部落之外,也包含小碧潭、溪洲部落、青潭部落等。由于2007年夷将·拔路儿担任行政院原民会主委,改口要北县府重新检讨河川线,不该让溪洲部落迁移;因而新店溪旁的溪洲部落只有2户入住隆恩埔国宅,40户拒绝入住,并积极争取就地安家。完工之三莺桥下有23户迁入,9户拒绝。而隆恩埔国宅迁入资格必须符合中低收入户资格,若具低收入户资格取得租金补助需搬离,此类社会住宅的思维,忽略住宅衍生的心理与社会需求,忽视部落居民经由“归属”与“认同”而发展的社区意识。
2008年在周钖玮主政密集强迫迁移,因此外围社运人士的积极协助与加入抗争,三莺部落跳脱以往模式,成立自救会与政府协商,并积极呼吁社会团体声援弱势,扩大动员网络。
抗争使得政府从无任何安置措施转变为有争议的国宅安置,随著三莺部落议题能见度的提升,政府不再坚持隆恩埔国宅为唯一方案,进而有“易地安置、重建部落”。
2008年夷将·拔路儿依过去台湾的汉民族支持原运的经验,对声援三莺部落提出二点基本原则:
一、支持者应排除汉人的价值观来支持原运, 确保原住民的主体诠释权。
二、支持者在经济支援方面应该是毫无条件的, 避免因财务依赖,导致自主性的丧失。
三莺部落“333模式”的异地重建想像
2008年,台北县府在周锡玮主政时期密集强迫迁移,怪手开进部落强拆,居民被警察包围、驱离,部落开始组起自救会,走向抗争一路,与政府协商诉求原地居住。从居住人权的角度切入,抗争慢慢凝聚外界关注和动能,艺文界人士上街力挺,导演侯孝贤更在台北宾馆前落发声援三莺部落。随著部落居住议题逐渐累积舆论力量,县府也不再坚持隆恩埔国宅为唯一方案,慢慢朝向“异地安置、重建部落”方向讨论。不过,从“强拆违建”到“异地重建”的概念翻转过程并不顺遂。长期参与组织抗争的三莺部落自救会前顾问江一豪回忆,在朱立伦2010年参选第一任新北市长前后时,大致是往重建方向走,但讨论进度停滞,也无具体内容。而部落和市府之间仍不时处于紧张关系,2012年三莺部落有栋家屋还因为修缮触及水利法,差一点被拆掉。最后,长期协助三莺部落的非营利组织“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OURs),与部落一同向市府提出一个史无前例、也非引进国外案例的解决方法,简称“333模式”。目前为止,三莺部落和新店溪的溪洲部落皆采333模式进行异地重建部落,这两个部落同时也是新北市原民局每周必须向市长报告进度的重点业务,而进度较快的三莺部落,更可能成为全国第一个以333模式建成的都市型部落。333模式最直接的理解是指,部落建设经费中,三分之一由族人自筹、三分之一由族人跟银行贷款、三分之一由政府出资,由三方角色来共同负担全部经费。兴建完成后,地上物家屋的产权属于部落的协会法人所有,族人再由个人名义向部落承租。三莺部落跟国有财产署签约,在位于三峡台北大学校区旁、离原部落仅数分钟车程处租了一块3.4公顷的土地,作为新部落“三峡原住民族生活文化园区”,租约一签就是20年,期满后族人还拥有优先承租权,几乎等于是永久居住。[1]
部落特色
三莺部落的领导人被称为头目,为投票民选,选拔的时间并非固定, 自从自救会成立就一直由头目林光福(原住民名为卡造)带领,非要事不会重选,除非头目自己不做。
三莺部落分工主要按著阿美族在原乡的习惯而来, 头目的工作为裁示部落大小事,其下设有活动组、工务组、炊事组、秘书处来协助工作,定期举办“自救会会员大会”(部落大会)来讨论事情或分配工作。传统阿美族的“部落会议”仅限男性参加,但三莺部落中强调男女平等,只要成年者皆可参与“自救会会员大会”。
参考文献
- 书目
- 方歆婷, 《打造现代都市猎场-三莺部落争取居住权的漫漫长路》。国立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2012)。
- 杨士范,《阿美族都市新家园:近五十年的台北县原住民都市社区打造史研究》,唐山出版社, 2006年
- 赖两阳,《都市原住民社会住宅问题探析:以新北市三峡区隆恩埔国宅为例》,东吴大学社会工作学系
- 赖江雯,纪舜杰《都市边缘化下原住民族部落认同与重建-以新北市新三莺部落为例》,2011年全国原住民族研究论文发表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台湾原住民族资讯资源网
- 台湾都市原住民的住宅问题
- 刘翠溶,《尘肺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发生的情况及其意》,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2010年
- 林冠宏,《都市边陲的抵抗:三莺部落违建运动个案》。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2010年。
参考资料
- ↑ 台湾第一个都市型部落诞生:三莺部落“333模式”的异地重建想像,报导者林雨佑,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