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官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官镇隶属河南省滑县,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全镇镇域面积93.89平方千米,辖57个行政村,总人口50963人(2017),省道213、215、大广高速南北纵贯全镇,交通十分便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政府结合本地特色大力支持科学种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近万亩的规模,非常壮观。[1]

概况

上官镇位于滑县中部。辖上官、陶家、韩新庄、丁庄、东山峰中山峰前山峰西山峰、袁庄、胡庄、干后、干东、干西、干前、河道、西太和、吴、东太和、西合、华家、赵庄、逯堤、永兴营、刘庄、牛屯、关帝庙、兰二、兰一、兰三、郭固营、西街、车街、后刘、南北街、大槐树、孟庄、谢寨、魏寨、民王庄、丁寨、武安寨、鲁西、鲁中、鲁东、闫柳里、姬柳里、殷柳里、陆合、李阳城、崔阳城、徐阳城、郭新庄、郝一、郝二、郝三、赵关庄、焦二寨57个行政村。106国道和汤上公路穿境。

沿革

1958年设上官村公社,1983年改乡,1987年改上官镇。1997年,面积96.8平方千米,人口6.3万,辖上官、袁庄、胡家庄、韩新庄、干柳树东街、干柳树后街、干柳树前街、干柳树西街、丁庄、兰旗屯东街、兰旗屯中街、兰旗屯西街、陶家、牛屯、关帝庙、北赵庄、南刘庄、逯堤、车家、郭固南北街、后刘、北魏寨、丁寨、大槐树、郭固营、孟家庄、民王庄、谢寨、郝三寨东街、郝三寨中街、郝三寨西街、崔阳城、前山峰、鲁邑寨中街、鲁邑寨西街、徐阳城、李阳城、陆合、太和村西街、太和村东街、西和、永兴营、吴村、华家、东山峰57个行政村。

城镇简介

上官镇是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镇之一,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7.8万亩。在今后几年内继续坚持"抓基础、保稳定、促增收、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实现"以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为主体、以新型工业和商贸业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加快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化工生产为主体的三个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把上官镇发展成为大而美、富而强的新兴工贸强镇。 上官镇乡镇企业有海棉、塑料、农机、木材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花生、蔬菜。近两年,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蔬菜的种植已经逐渐形成了规模,并更加规范。

滑县三中位于上官镇,是滑县第一所建有喷泉的高校。

段行政划分

上官镇辖上官村、陶家、韩新庄、丁庄、东山峰、中山峰、前山峰、西山峰、袁庄、胡庄、干柳树后街、干柳树东街、干柳树西街、干柳树前街、河道、西太和、吴村、太和村东街、西和、华家、赵庄、逯堤、永兴营、刘庄、牛屯、关帝庙、兰二、兰一、兰三、郭固营、郭固西街、车家、后刘、郭固南北街、大槐树、孟庄、谢寨、北魏寨、民王庄、丁寨、武安寨、鲁邑寨西街、鲁邑寨中街、鲁邑寨东街、闫柳里、姬柳里、殷柳里、陆合、李阳城、崔阳城、徐阳城、郭新庄、郝一、郝二、郝三、赵关庄、焦二寨 共57个村委会。[2]

延伸阅读

上官姓氏

上官姓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上官大夫,其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次子子阑为上官邑(今河南省滑县东南上官镇附近)大夫,子阑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得姓始祖:子阑。古代春秋时期,楚国有处地名叫上官,就在现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那时楚国君主楚怀王将他的小儿子封为上官大夫。这位公子名叫子阑,他的子孙就居住在上官邑这个地方,后来就以地名为姓,形成了上官姓。故上官氏的始祖就是子阑。上官镇就是上官姓氏的起源地。

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学家上官仪,就是陕州人。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名人,唐有才女上官婉儿,宋有龙图阁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邽。《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基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邽。上邽,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南平市光泽县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在今河南滑省县东南一带。后来望族居天水郡,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地名由来

早在北宋之前,此地乃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名为柳青渡口,那时,黄河水经常泛滥成灾,致使这里的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为防止水患,以镇水魔,民众便自发捐款在此渡口铸起铁牛一尊,并将此地取名为铁牛渡口。

《重修滑县志》载:"昔人多铸铁为牛,投诸水中,谓可镇水患。"宋太祖赵匡胤建都汴京(今开封市)后,此地乃京城近区,村落集市发展得较快,商贸业繁荣兴旺,于是,铁牛渡口改为铁牛镇。宋仁宗(赵祯)十四年连降暴雨,黄河泛滥,河防危急万分,在这种情况下,镇河将军上官辉率民众日夜抗洪,不幸以身殉职。朝廷为追念其功德在此修建了一座上官祠堂,后人又将此地改名为上官镇。

到了元朝,掌权者为少数民族,那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对汉人特别仇视,对汉人的统治剥削非常残酷。汉人(特别是中原一代)为了反抗压迫,在八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约定蒸月饼时把写有"杀鞑靼"三个字的纸条裹在月饼中间,以此来表达不杀鞑靼决不罢休的决心,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之为"八月十五杀鞑靼"事件。到了元朝末年,朝廷为报复"八月十五杀鞑靼"这一事件,就派元军来此地疯狂清剿,从此上官镇人口稀少,集贸冷落,人们便称上官镇为上官村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近代,由于人口、经济均达到一定规模,上官村重改名为上官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