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上帝之人》(英语:Gods' Man)是美国画家林德·沃德1929年出版的无字小说,由139幅没有文字的木刻版画构成,讲述浮士德式画家出卖灵魂换取魔笔的故事。《上帝之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本无字小说,被视为视觉文学的前身,对其发展影响很大。
沃德1926年在德国学习美术期间看到法朗士·麦绥莱勒1919年的作品《太阳》,这是他首度接触无字小说。1927年,沃德返回美国并投身插画创作。两年后,他在纽约看到奥托·努克1926年的无字小说《命运[1] 》,促使他决定自行创作同类小说。《上帝之人》在1929年华尔街股灾一周前问世,但销量持续走高,至今仍是最畅销的美国无字小说,推动其他美国艺术家试水。例如漫画家米尔特·格罗斯就在1930年发行戏仿《上帝之人》的作品《他对不起她》。20世纪70年代,沃德的作品还成为漫画家阿特·斯皮格曼和威尔·埃斯纳开创视觉文学体裁的重要灵感来源。
情节简介
穷困潦倒的画家与蒙面陌生人签订契约,凭借由此得到的魔笔迅速红遍全球。发现整个世界都因金钱腐败,而且金钱还是他情妇的化身后,画家的梦想幻灭。他在城内四处游荡,看见的每个人都与他的作品拍卖师和情妇一模一样。画家被幻觉激怒,愤而攻击其中一人,结果此人居然是警察。画家被判入狱后逃脱,在暴徒追逐下逃出城市,并在跳进山沟躲避时受伤。山林中生活的女人发现后把他带回家,照料画家恢复健康,两人生下孩子并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直至神秘的陌生人出现并把画家引到悬崖边。画家本打算为陌生人画像,但却看到面具后的骷髅头,大惊之下摔落悬崖致死。
背景
林德·沃德(Lynd Ward)于1905年生于芝加哥,父亲哈里·沃德(Harry F. Ward)是循道宗牧师、社会活动家兼美国公民自由联盟首任主席。林德所有作品都体现出父亲对社会不公的看法。林德很小就对美术感兴趣,读五年级时老师告诉他沃德的英语拼写“Ward”倒过来就是“绘画”(draw),促使他决定投身美术。沃德学习成绩优异,曾向中学和高校报纸提供图片和文稿。
1926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后,沃德与作家梅·麦克尼尔(May McNeer)喜结连理,两人在欧洲度蜜月,而且一去就是一年多。在东欧度过四个月后,两人定居德国莱比锡。沃德用一年时间学习木刻,在此期间接触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和比利时木刻版画家法朗士·麦绥莱勒1919年的无字小说《太阳》(Die Sonne),该书从现代角度呈现伊卡洛斯的故事,由63幅无字木刻版画组成。
1927年回国后,沃德成为自由职业者,以创作插画为主。1929年,他在纽约看到德国画家奥托·努克(Otto Nückel)唯一的无字小说《命运》,作品风格明显受到麦绥莱勒影响,但画面信息更庞大,讲述某妓女的生与死。沃德看过《命运》后颇受触动并投入创作,取材他更年轻时对文森特·梵高、亨利·德·土鲁斯-罗特列克、约翰·济慈和珀西·比希·雪莱短暂而悲惨一生的思考。沃德通过《上帝之人》表述这样的思想:“创作天赋是讨价还价的产物,用英年早逝换取创作机遇。”
内容
无字小说《上帝之人》包含139幅无文的木刻版画,每幅图画都与上一幅的情节存在一定间隔。沃德在1974年的合集《不用言语讲故事的人:林德·沃德的木雕版画》(Storyteller Without Words: The Wood Engravings of Lynd Ward)中表示,相邻相幅图画的情节间隔太大会让读者的思考负担过重,太小又会导致故事乏味。无字小说史学家戴维·贝罗纳(David A. Beronä)认为,漫画作家在推进情节时也有类似担忧。
所有图画均为黑白,大小尺寸各不相同,最大的是每章第一和最后一幅画,规格为15×10厘米。沃德使用明暗对比强调城市腐败丛生,即便是白天也会在建筑映射下导致天空阴暗无光,相比之下,乡间的景色就沐浴在自然光线中。为避免诉诸文字,沃德使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构图传达情绪,例如书中主角在其中一幅画里身处一片酒杯之中,但看不到其他举杯者的头像,强调中间人物心中的孤独。《上帝之人》的主题与浮士德接近,构图和画风都明显受到早期无声电影影响,特别是乌发电影公司的作品。
书籍原名“Gods' Man”中的撇号暗指多神论,而非犹太-基督教的一神论,全名源自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舞台剧《巴克基斯》(Bacchides[[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條目]])的台词:“他是众神的宠儿,但却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