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根利器的艺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根利器的艺妓
圖片來自六图网

上根利器的艺妓,比如海水,无论是基地、周边,滋味都是一样的;佛法也是如此,不管是初、中、后语都能饶益有情,令闻者皆得清净。具有智慧的人听闻佛法,即能感到满足,不再好乐外道典籍。佛所说法,即使具足言辞才辩,也不因此矜高自称。

原文

佛陀涅槃百年后,当时的印度由强盛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所操控。阿育王初闻佛法,就对佛教十分崇信,数次延请比丘到王宫接受供养,并为群众开示说法。由于印度男尊女卑的习俗,阿育王特别施设帐幕遮围,让后宫的王妃嫔女们也能随众听法。

当时大多数的妇人多贪着、沉溺世乐,不知出离,因此,比丘们常为她们开示布施、持戒的积德行善。后宫妇人中,有一位艺妓宿世善根深重,闻法心切,不管违犯王法的死罪,拨开帐幕,来到比丘说法的本地,恭顺顶礼后向比丘问言:“佛所说的法除了布施、持戒之法?还有没有别的的法呢?”

比丘答复:“我不知道闻法的妇人中有像你这么上根利器的人,所以才只说布施、持戒之法。假定你还想听更多深妙之法,我当为你宣说、开示!”所以比丘接着为此妇人开示:“人世悉数未曾得闻之法,便是佛所说的四谛。”随后,比丘为此女分别讲演“苦、集、灭、道”的道理。此女善根深重,闻法当下漏尽烦恼,证得须陀洹果,并说:“虽然我违反了王法,将遭到赏罚、失掉生命,但我已得到了甚深的佛法大义!”随即说偈:

“闻说四真理,高眼净无垢,以此危脆命,贸佛法坚命。

假定于人王,今来害我者,我以得慧命,终无悔恨心。”

当时,后宫妇咱们看到此女甘愿开脱王法,拨开帐幕直接向比丘问询法义,都胸襟惊骇,忧虑被涉及。艺妓见事态如此,就手持白来到阿育王面前,心服口服伏首认罪,说:“大王啊!您所拟定的王法十分严重,无人胆敢违犯,但我为了听闻佛法,开脱了王法,应当接受赏罚。我之所以这么做,真实是由于希望听法,没有得到大王您的容许,就冒然到比丘前;就比如在火热的春天,有一只口渴如焚的牛只,为了求得一口水,不避主人皮杖抽打之苦,狂奔到清泉溪水中,喝到清凉甘泉往后,才肯回到原处。”

“大王!您应当知道,佛法难遇难闻,正如人世可贵一见的优昙花。佛陀真恰是三界的大救济者,我今能听闻佛所说各种希有夸姣之法,怎能不欢欣活泼呢?佛所说的法,实是人世之明灯、灭除烦恼之鼓声、得度天人之桥津。我今听闻法要,脱节烦恼,犹如获闻令人欢欣脱节之铃声。佛于往昔许多劫中,为众生修各种苦行,不惜生命,勤求无上道,曾舍身投岩喂虎、鸽肉喂鹰,履践菩萨行。成道后,更为众生讲演无上大法,实是可贵听闻,我今既得值遇,怎能不掌握此殊胜原因呢?”

“大王!这个色身犹如水中的聚沫,受想行识又如芭蕉与阳焰,地水火风四大犹如毒蛇盘绕,如今能遇此殊胜可贵的法筵,我又何必珍惜此一秽身,而不听法呢?更何况这四大假合、危脆之身,虽能在来往不断坐卧、进止回视、言语行为之间,流露各种威仪,正本不久都会散坏,犹如空中阁楼,实非众生真实之身,只因众生威胁倒置执着,当作众生身想,一旦死亡了,这色身就会被丢掉于坟冢之间,日日被乌鸟啖食,犹如泥人遇水浸渍而腐烂啊!”

听了艺妓所说的这番话,阿育王感到十分惊异,便问她:“你诚心听闻法要后,有何证悟?”此女答复:“大王!实不相瞒,我已证得须陀洹果,漏尽烦恼诸惑,不再造堕三涂饿道之恶因,断除六十二邪见,远离三涂恶道,趣向脱节涅槃;我今了知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变幻,观此色身犹如四大毒蛇盘绕之箧囊,而五蕴、五欲、六根、六尘,正如持刀之贼、怨亲、村贼,令咱们堕入希望的爱河,沉沦三界不得出离。我今既已如是知,唯求脱节安隐涅槃的本地,终不再受绑缚绑缚!”

阿育王听完这段话,对于殊胜的佛法,倍增无上敬信,慨叹着说:“哎!佛法是大雄大力的世尊厌离存亡之道,只需具足决计、归投趣向三宝者,皆蒙脱节。何故知之?智慧浅薄的女性都能解悟真理,只因佛法跨越外道六师啊!如今,我将归依阿耨多罗调御老公,祈愿救悉数众生之大悲世尊,广开甘露法门,令悉数男女长幼皆共修行。”

接着,阿育王赏识佛法之殊胜:“即使是多智者,亦须因敬决计方得悟解。释迦牟尼佛所说甚深法义,能令闻者极生欣乐,摄心专念,令不放逸。佛陀不是为了争辩或摧灭外道而开示法要,但其教法却能令悉数邪说不攻自破。

佛陀从未赞誉自己所说之法,却自可是然名满天下;佛陀虽然赏识各种积德行善,却不曾称誉自己的积德行善。佛陀虽具无量威德,却湛可是寂灭,即使具足悉数种智,却从不自恃骄气。悉数作为虽然勇健威猛,却又善于调顺,可以远离骄气而不鄙劣。佛陀所说之法耐久流布,无能讥嫌责怪,即使有各种凹凸不一样,彼此之间却不相阻遏。

言说虽然丰广,却无有令人厌患的本地,也没有人能真实说其过错。佛陀所说之法于人世中阐扬出世之理,透过文字般若流布人世。此殊胜可贵之法,不只常住于世并能与时俱进,如是夸姣之理,无人不合掌礼敬,赏识世尊是善于终究妙论的大狮王。就像春夏时节,无论是阴或晴,都利于万物成长,佛陀的开示亦复如是,普利悉数众生,能去掉各种疑问,也能对治烦恼恶行,不只能令众生脱离轮回之苦,且能至终究涅槃。能令被喜悲、惊怖等所困之众生满足舒畅,法喜布满。

比如海水,无论是基地、周边,滋味都是一样的;佛法也是如此,不管是初、中、后语都能饶益有情,令闻者皆得清净。具有智慧的人听闻佛法,即能感到满足,不再好乐外道典籍。佛所说法,即使具足言辞才辩,也不因此矜高自称。

悉数说法中,佛为最胜,其所说理,满足终究。人世愚闇之人,若能以佛法为炬,必能入于真理的本地,就像回到自己家中一样。今日得以迎请佛的弟子前来开示佛法,对其所宣说之佛法毫不怀疑,从今日起,也将请比丘常常入宫说法,能令女子的心得以幽静、趣向脱节,因此,群众应当常常倾听如是甚深之法!”[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