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07年,为纪念刘湛恩烈士(原沪江大学校长),于1991年11月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除军工路516号校区主馆外,还有营口路校区、水丰路校区、军工路1100号校区和复兴路校区4个分馆。图书馆全体员工将牢记“读者第一,服务育人”宗旨,围绕图书馆的上述发展目标,努力打造一个开放式、复合型、国际化、特色性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1]

馆藏资源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除军工路主馆外,还有营口路校区、水丰路校区、南汇校区、复兴路校区和军工路南校区5个分馆。历经百年丰厚的文化积淀,在以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为核心的原则指导下,我校图书馆已形成了以工为主、兼及人文社科的综合性藏书体系,其中以动力工程光学工程、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工程学科的藏书具有一定特色。

截至2010年12月,馆藏中外文期刊合订本81735册,订购现期中文期刊964多种、外文期刊57种、报纸104种;馆藏纸质图书近120万册,电子图书325万种;订购外文电子数据库11个、中文电子数据库15个、视频数据库3个;自建本校硕博论文数据库1个;随书光盘10414种、35782张。文献语种包括中、英、法、德、俄、日。突出特色,兼具综合的藏书体系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学校第二个百年中,随着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启动,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也在向着建设教学研究型、数字化、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复合型高校图书馆目标前进。图书馆主馆馆舍总使用面积为19000平方米,共设有7个功能不同的阅览室。图书馆设办公室与采编、流通、期刊、信息、技术服务、参考阅览等7个部室,可开展图书借还、书刊参考阅览、文献信息检索、科技查新委托、文献传递、文献复制、打印等业务,并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研究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电子阅览室近190多台PC机,可为读者提供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互联网[2]信息检索等服务。

为加快现代化图书馆建设步伐,我们在保持传统特色,加强新办专业图书期刊建设的同时,逐年加大图书馆网络建设和电子文献资源的购置力度。中文数据库有:视频数据库《网上报告厅》、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公司的《数字化期刊》、《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标准数据库》,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北大方正的《阿帕比电子图书》,北京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超星电子图书》,北京书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的《书生图书数据库》等;外文数据库主要有:Elsevier公司的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的Compendex数据库(《Ei工程索引》)、Springer科技出版公司的《SpringerLink全文电子期刊》、EBSCO公司的《EBSCOHost数据库》、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ASME期刊数据库、UMI公司的《ProQuest数字化博硕论文文摘数据库(PQDD)》和国内集团购买的《ProQuest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此外,我校图书馆还自建了“我校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在追梦“世界图书馆”的进程中,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已由传统图书馆转型为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复合型、开放式图书馆。她已成为上理学子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衣、食、师、友”。在第二个百年中,根据学校制定的“聚焦先进制造技术,专注卓越工程教育,孵化先进制造产业”的发展目标,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定位为:“建设教学研究型、数字化、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复合型高校图书馆,以最有效率的管理、最优质的服务,对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主动提供多元信息获取、文化陶冶的机会”。

历史沿革

迄今,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已走过百余年风雨历程。特色的馆藏、人性化的服务和现代化的设施,使她已成为上理莘莘学子向往和留恋的地方。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最早可追溯至创立于1908年的上海浸会大学堂(ShanghaiBaptistCollege,沪江大学的前身)图书馆,当时仅有价值100多美元的书刊。

图书馆设在1908年末竣工的思宴堂(YatesHall,今学校办公楼)内二楼的一间房子内。1915年,图书馆从思晏堂的二楼搬到了一楼,馆舍增加到两间房子,一间为阅览室,一间为书库。1920年,图书馆用房又有所扩大,增加到4间房子。1928年9月17日,沪江大学专用图书馆(今校行政服务中心大楼西侧)竣工,11月17日举行开幕典礼,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谭延闿为其题写“图书馆”三字匾额。1948年底,图书馆东侧一半的扩建工程完工,1949年3月26日举行开幕典礼。至此,图书馆已成一座完整的晚期哥特式大楼,其建筑面积达2203平方米。此外,沪江大学还设立一些专业图书馆或民众图书馆:1929年,图书馆的下层右侧辟出一专室,建成“国际关系图书馆”;1932年,城中区商学院专业图书馆设立;1933年,沪东公社民众图书馆开建,次年竣工并对外开放;1936年初,又在图书馆大楼内创设国际教育图书馆。抗战期间,曾与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之江文理学院等教会大学,在位于南京路上的慈淑大楼(现为南京东路步行街东端的“353广场”)内合办“华东基督教联合大学联合图书馆”。

图书馆初建时藏书仅数百册。到1928年沪江大学专用图书馆建成时,馆藏图书已达2.6万多册,其中中文图书13500册,英文图书12500册。之后,馆藏的中文图书增加较快。据1938年统计,藏书总数已超过8万册,其中中文图书58874册,西文图书22165册,期刊464种,规模在当时上海各图书馆中居前列。抗战期间,学校迁至市区租界内,图书也分散保存,略有损失,抗战胜利后,逐渐恢复。据1950年统计,沪江大学图书馆藏书达72820册,其中西文占30430册。到1952年院校调整时,沪江大学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已达83525册,其中西文图书为48315册。沪江大学停办后,图书馆藏书随各专业院系调拨给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大学图书馆。

沪江大学图书馆西侧之建成倾注了刘湛恩校长当年主政时的心血,在后来建的东侧则也体现了刘校长对未竟事业的期盼。因此,沪江人出于对刘湛恩烈士的缅怀崇敬之情,将扩建后的图书馆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HermanC.E.LiuMemoriesLibrary)。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已名不复存,镌刻着“教思无穷”的“湛恩纪念图书馆”石质奠基铭牌亦不知所踪。

1952年在沪江大学旧址新建上海工业学校(后改上海机械学院)后,仍以原沪江大学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使用。1958年11月12日,康生来校“视察”,指示要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于是完全按照藏书承重要求建成的图书馆被改造成了实验室、车间、工厂。图书馆则于1959年1月29日迁到了音乐堂(1997-2009年为学校校长办公楼),那里本是沪江大学的文娱室及音乐系琴房,无法承受图书的千钧重压,于是,部分图书又迁往第一教学大楼。

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于原沪江大学图书馆的西南方新建成了图书馆,建筑面积达7547平方米。为纪念原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烈士,1991年11月,图书馆再度被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大厅还安放了刘湛恩烈士塑像。新的“湛恩纪念图书馆”匾额由着名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书写。

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成为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复兴路校区分馆。复兴路校区分馆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图书室,后又经历了中法国立工学院图书室、国立高机图书馆等时期。1954年,图书馆搬入原同济德文医学堂的医预科讲堂(现复兴路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楼)内。1982年,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又迁入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的工学堂教学楼内,一直沿用至今。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的文献信息中心。

1997年,上海理工大学与原南汇区人民政府联合筹建基础学院。图书馆便在食堂的二楼开辟出一个角落充当新生借阅图书的场所。1998年,图书馆南汇校区分馆建成,并新组建南汇校区综合部,设有开架书库和报刊阅览室。到2010年底,南汇分馆藏书约8万册,其中新书增加了3.4万余册。每年报纸订购数约100种、期刊300余种。2010年下半学期,又新添了8台电脑,为同学们提供电子阅览服务。南汇校区综合部有专职工作人员11人,另有勤工助学的学生助理馆员若干名。

2010年,图书馆又新建军工路南校区图书馆分馆和南校区综合服务部。9月8日,南校区综合阅览室正式对外开放。南校区综合阅览室是学校2010年十项实事工程中最早完工和投入使用的一项。它一共四层,使用面积近2000平方米,可提供阅览座位400余个,阅览书刊约10万册。其中,三楼阅览室配备有10台计算机、2万余册参考图书、100种现刊和30种报纸,有100多个阅览座位;四楼学生自修室,有近300个阅览座位;一、二楼分别为中、外文过刊库,收藏中、英、日、俄等文种合订本过刊约7万册;整个四层楼面都有无线网络覆盖。

2004年,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图文信息中心建设通过立项,并于2005年10月15日举行了奠基典礼。2007年7月,位于图文信息中心大楼主楼的图书馆新馆启用。2009年12月8日,在图书馆首届服务月闭幕式上,“湛恩纪念图书馆”新址揭牌,同时着名文艺理论家、原上海市作协主席、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先生受聘为湛恩纪念图书馆名誉馆长。

具有近代欧洲巴罗克风格的图书馆新馆总建筑面积约23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8层,地下1层。2-7层为大型阅览室和书刊库,8层设有学术报告厅和学生自修室;在功能上采取“藏、借、阅、询、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为读者营造了“人在书中,书傍人旁”的氛围,再加上现代化设施和不断创新的服务模式,从而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和学生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衣、食、师、友”。

视频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 相关视频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利用指南(教师&研究生篇)
书签·书牵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的一天

参考文献

  1. 图书馆的重要性 ,搜狐,2017-09-26
  2. 什么叫“互联网”?,搜狐,20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