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上里古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里古镇01 原图链接

古镇简介

上里古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距市区27公里。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被列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6月5日挂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上里古镇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

建制沿革

上里镇历史悠久,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

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上游所在的乡划为上里。古镇人口探源,据史书记载,这里汉以前为青衣羌人领地,汉至隋归严道县管辖,隋末唐初曾一度隶属临邛郡,尔后归雅州府。古时的西蜀称“西南夷”为开发这片宝地从先秦到明清间,曾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如秦灭赵国后,徒赵国臣来巴蜀,汉代迁楚国臣民来青衣,明末清初又一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

 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绘。二水环绕的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古树参天,茶马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让往来游客踏石板道上体味历史的沧桑,漫步于小溪流水边享受怡人的田园风光,站在古老的石桥上领略自然的恩赐,沉醉在白马灵泉边聆听古“罗绳”兴衰的故事……

上里古镇02 原图链接


地理环境

上里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出现。它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也称“蜀身毒道”,总长200公里,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南方丝路”对世界文明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

人文历史

上里镇古时有5家大姓聚居,俗称“五家口”,即是: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群聚。关于五大家族的传说更是各有千秋:韩家银子(官商钱多)是说韩家世代经商,积聚了大量钱财;、杨家顶子(官宦世家)所谓顶子,是说杨家诗书传家,世代官宦、陈家谷子(屯粮大户)是说陈家田产广阔,粮食丰足、张家棍子(骨科习武)是说张家有习武传统,个个骁勇善斗。、许家女子(漂亮勤劳)是说许家的女儿品貌双全,勤劳善良,持家有方,各户争相聘娶;,如此形象生动的说法,勾勒出了古镇的人文轮廓。三个女人一台戏,五大家族更是好戏不断。想当年上里的狭窄的石板街上,官场、情场、商场、农场都成了家族们的竞技场。  

自然环境

上里镇东、北、西三面为丘陵山地,中南部为山丘围合的平坝。城镇边缘东、南、西三面分别由河流小溪围绕,白马泉则处在镇东北的一条沟谷之中。本区最高峰黑岩坪海拔1725米,与天台山相连,河谷平坝为农田,最低处海拔905米,山丘岭上林木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质量较佳,无污染。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气候特征。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山羊、野兔、野猪、麂子、杜鹃、画眉、老熊、锦鸡等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及大量森林昆虫。森林覆盖率近80%。

主要景点

文峰塔

文峰塔又称字库塔,建于清同治五年。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

舍利塔

相传是隋文帝杨坚为感谢尼姑智仙对自己的抚养之恩,诏令全国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供奉智仙的舍利子。

清代立交桥

高桥建于清干十四年。为三卷供桥,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又称清代立交桥。

双节孝牌坊

双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清廷为褒扬韩家姑媳二人守节,敕建旌表节孝牌坊。

位于古镇南四家村昔日古道上(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坊上横额镌刻“双节孝”三字,脊顶下正中精调“圣旨”二字。

该坊结构为四柱三间十二翼出檐多脊,镂空石雕彩绘,采用当地优质石英红砂岩石建造。通高11.25米,进深3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坊上图饰花纹、历史故事、戏曲坊面、匾额对联等,自然古朴, 镌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扬威于坊上,一组组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石坊建成后施石青、石绿、石红、金箔等彩绘。

坊前30米处左右竖立12米高六棱四方双斗石桅杆一对,更显得气势雄伟。

九世同居石牌坊

九世同居石牌坊 建于清嘉庆六年,记载了陈氏家庭九代同居、人口逾千、共聚一堂的历史,被誉为是汉族第一大家庭,因两次受到朝廷嘉立家谱石坊。

位于古镇东陈家山犀牛望月处的“九世同居”和“陈氏节孝”石牌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九世同居石牌坊,系陈氏家族自五代迁居上里,一直延至第九代,一家人口逾千,共聚一堂,在当代被誉为是中国汉族最大一个家庭,曾两次受到朝廷嘉奖而立家谱石坊。另一座因陈氏家族中一妇女守节,奉旨而建贞节坊。两座牌坊呈一字型排列,坊前30米处立八轮双斗雕花石桅杆一 对。

红军石刻

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经雅安在甲金山下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上里古镇境内尚存有红军石刻标语七十余幅,绝大部分集中在古场镇内,是雅安市境内尚存红军石刻标语最多的一个乡镇,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四方面军因受错误路线影响而南下。红军在上里境内驻扎期间,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成立名为 “认真、德诚、紫光、崇安”等四个代号的政治部,并刻下七十多幅标语,如: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赤化全川、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是北上抗日的主力军等。

红军离开后,当地群众用石灰和泥土将其石刻标语覆盖保护起来,解放后又将其覆盖物去掉,使这批珍贵的革命文物又恢复原貌,成为今天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雅安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雅安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7月将红 军石刻标语批准公布为雅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雅安市被命名为革命老区。

韩家大院

上里古镇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内容以戏曲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民间一绝。

韩家大院位于上里镇四家村,始建于清道光年前。该大院独具地方建筑特色,采取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筑群,接近地表处采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铺地和嵌镶地角坊。

此种形式的建筑有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能,在雕刻装饰上:以门窗、桌台、墙壁隔板、栏板、檐枋、裙板、檐帘等,以变化无穷的民间雕刻艺术展现了淳朴的造型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通过匠人们丰富想象力以及独特造型手法,创作了千余幅精品,装饰在建筑物各个表面和室内陈设家具上。所有雕刻艺术品给人留下了民间装饰美的享受。该大院已于1985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仙桥

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初第一、二次建成后均被洪水冲毁,第三次再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该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

站立于桥上物影倒影水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桥南田野间耸立着数十座馒头小山包,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桥北为天台山,如遇晴天可观尝到天台山脉由由山脊构成的巨型卧佛。

二仙桥始建于清干年间,二仙桥得名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建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士前来祝贺,宴罢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拦住踩桥人……众人干涉,二乞丐跃入水中,即刻显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二人并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二仙桥"。

白马泉

白马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宋乾道元年诏封泉池为"渊泽侯"。该泉是全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潮均能听见马蹄的声音而得名。

白马寺始建于唐代末年,位于龙头山麓的南丝绸古道旁,与天台山一脉相连。寺内现存的巨石石雕观音、唐代凿挖的古圣井尤为罕见,寺内还存有明代的钟亭、照壁、石雕兽、佛道两家的石刻香炉等。

喷珠泉终年不枯,泉池随时都可见串串珍珠般的气泡从池底喷出。池边立有清代雅州太守黄云鹄题写的"喷珠泉"碑。

传说

上里古镇04 原图链接

二仙桥的传说

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的二仙桥,是单孔石拱桥,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该桥面两侧有石栏,正中雕刻龙头、龙尾,桥头坚一宝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桥三个大字,塔壁阴刻文字,记述了曾先后三次建桥过程。关于三次建桥,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清乾隆初,为方便两岸居民生活交通,拟在陇西河上修建拱桥。前两次均在建成之即遭洪灾而冲毁。

后经高人指点,得知是河内居住龙族肆意游走造成洪灾,冲毁桥梁。于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居民再次修建,并在桥身两侧分别刻龙头、龙尾,取"镇龙"之意,示将龙压在桥下,避免洪灾发生。说来神奇,第三次建成后历经一个半世纪,都未发生洪水毁桥的灾害。

至于"二仙桥"名的来历,民间相传当第三次建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士前来祝贺,宴罢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上拦住踩桥人……众人干涉,乞丐跃入水中,即刻显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乃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二仙桥"。

白马泉的传说

白马泉所在地,历史上的佛教圣地,该泉原名"龙渊",仅是一滩水。相传唐僧西去取经分南、北两路,南路曾经过白马泉。唐僧进庙膜拜,白龙马等候于寺外,因口渴饮用泉水。

此泉水与东海相连,见龙马便涨潮朝拜。当地僧人见状倍感神奇怪,唐僧一行离开后,立即围泉水建池,原为解决生活用水,后住持高僧得菩萨点化,得知得知原委,将"龙渊"奉为圣泉,并改名"白马泉"。现白马寺内香炉上,仍雕刻有以唐僧取经为主题的浮雕装饰。

众所周知,白马泉于宋乾道元年丁玄(公元1165年),因川西南连续三年大旱,附近州县官民到此求雨。巧遇泉池涨潮,随之风云交加,天降甘露,禾苗反青,皱章上述,封泉池为"渊泽侯"。传闻当时观音菩萨路径此地,见当地百姓遭受旱灾,大发慈悲,倾净瓶之水降甘露三日,解除旱情。

当时有一滴甘露洒落于白马泉侧,形成一泉,泉水清澈甘甜,长年不竭。后人为得知菩萨救助,于唐代永乐年间依托此泉靠山修建观音殿,并将山岩雕刻观音像供奉,将泉命名为"观音泉"以表谢意。当今的白马寺观音大殿内所供"十八罗汉拜观音"的摩岩雕像就是唐代所塑,殿内那口泉就是"观音泉",这也是中国佛教中唯一在大殿内有泉的建筑。

美食

野山药炖土鸡 原图链接

野山药炖土鸡

上里山区野山药资源丰富,当地百姓自古就有在山区挖山药食用的传统,其味微甜,粉,脆,粘液较多。野山药除营养丰富外,还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滋补功效,我国的传统医书多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等。

而土鸡历来被认为是最有营养的滋补品,我国传统中是产妇“月子”里主要的补品。

在上里古镇,只有“野”山药和“土”鸡的结合才能成就这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野山药优在口感细嫩略脆,化渣。土鸡肉香油亮。炖好后,汤色油黄,香飘宜人,闻则欲食,食则无忘。

在古镇,野山药易求,而土鸡却不多,多用饲料鸡代替土鸡,因此,地道的野山药炖土鸡是只在一些有品牌经营意识的旅游接待单位才能品尝到,但价位相对较高。一般在40-60/份之前,视份量不同而不同。

香肠 / 腊肉 原图链接

香肠、腊肉

上里古镇养殖业比较传统,较少出于商业目的,多数农家每年只养一两头年猪,山区玉米产量较大,因而易出“生态”猪。上里的腊肉和香肠更多的是体现在其生态属性上,特别是腊肉,做法与四川其它地区雷同,但“食杂草,喂粗粮”的古老养殖方式却让年猪腊肉香如野味,也难怪来上里买新鲜肉制腊肉的外地游客不在少数,甚至干脆直接购买现成的腊肉。

香肠的口味近些年随着已经市场化的配料包而失去了特色,上里也不例外。少数商家仍然秉承了乡村传统的厨艺:自调配料,手工灌装,柴火腌制,口感独特。

白马泉的白马山庄和向光明农庄每年由游客预定的香肠和腊肉达数千斤,成为上里古镇旅游接待单位中,香肠/腊肉餐饮和销售的领军单位。

凉拌土鸡 原图链接

凉拌土鸡

如果能在上里品尝到纯“土”鸡公是非常不错的美食体验。上里的凉拌土鸡在雅安都非常有名,上里的一些单位在市级比赛中屡获殊荣。总体而言,凉拌土鸡以“肉香·辣柔”而独成一系,肉香得益于纯土鸡的生态特性,辣柔是指美食在麻辣味上的平衡应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生长的辣椒和厨艺避免了刚烈的麻辣,各味富有层次,恰如其分,避免了大部分凉拌土鸡肉香不足,麻辣过分的通病。[1]


视频

上里古镇

参考来源

  1. [1], 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