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廟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下廟鎮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地處華州區北部,東與柳枝鎮接壤,南與蓮花寺鎮、華州鎮為鄰,西連赤水鎮,北隔渭河與大荔縣蘇村鎮相望。轄區南北最大距離7.7千米,東西最大距離8.5千米 ,總面積為49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下廟鎮下轄2個社區、10個行政村 。截至2018年,下廟鎮戶籍人口25507人 。2011年,下廟鎮農業總產值1.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0.6億元。[1]

鄉鎮概況

該鎮位於華州城東北之渭河之濱,東與畢家鄉接壤,西與辛莊鄉為鄰,南與蓮花寺、華州鎮相接,北隔渭河與大荔縣張家鄉遙遙相望。全鎮有22254人(2017),下轄21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49平方千米。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民風淳樸,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鄉鎮 、歷史文化名鎮、三門峽庫區防汛重鎮、渭河夾槽區農產品交易集散地。

"03.8"後,全鎮的一所初中、七所小學、一所鄉鎮衛生院,均得到高標準重建,各項文化教育、衛生設施齊備。

全鎮21個行政村都建成了村兩委辦公場所和群眾文化活動室,畢辛路、東下路等縣鄉道路全部改造,村村、巷巷實現了水泥路硬化,90%群眾用上自來水,95%以上的農村人口都享受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該鎮逢農曆"二"和"六"有集會,每年農曆"三月初八""八月初八"為大廟會,輻射臨渭區、大荔,蒲城等縣區,人數達到1萬人之多。[2]

下廟鎮2.t01f12751ea82ce54bb.jpg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於360圖片網

社會發展

經過"03.8"災後重建,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下廟鎮黨委、鎮政府一班人的領導下,全鎮人民團結一心,奮勇拼搏,積極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已初步形成東部蘆筍、黃花菜,西部山藥、露地菜,南部果樹、西瓜,北部糧棉的新型產業格局,下廟山藥、優質桃、豆腐名揚縣內外。在抓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鎮上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做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來抓,全鎮每年轉移就業人員達6000人以上,形成了"下廟廚師"為品牌的勞動力轉移就業名片。

著名的"03.8"羅紋河和石堤河決口封堵兩場防洪大戰就發生在下廟鎮。03-04年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和曾培炎副總理先後來到下廟慰問災區群眾,指導災後重建工作。[3]

歷史文化

下廟鎮文化悠久,人傑地靈。明嘉靖年間翰林王維楨、原陝西省委宣傳部部長甘一飛、北京軍區空軍參謀長林毅少將,現代農民書法家吳毓坤,郭天水等均出生於下廟,吳毓坤的書法作品飄洋遠傳日本韓國。華州背花鼓是流行於下廟鎮甘村的一種民間祭祀鼓舞。

舞者以蹦跳為特點,故當地群眾稱"蹩鼓子"。其形式獨特,風格古樸,動作粗獷而原始,是一種罕見的民間群舞。2007年5月,華州背花鼓已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

20世紀20年代,魯迅先生來陝到西北大學講學,就是從潼關上船,曾在此小憩,溯渭河而至西安的。當時陪魯迅先生來陝的孫伏園在《長安道上》也寫道:"渭河雖在下游,水流也不甚急,故二百五十里竟走了四天有半"。1935年5月,現代文學家張恨水在《西遊小記》中就寫道:"由潼關到西安,共須經過華陰、華縣、渭南、臨潼四縣。

這一截路,原來叫大道,西北人都認為風景似江南。"後有無名氏詠道:"晚來清渭上,一似楚江邊。魚網依沙岸,人家傍水田。"通過開展渭河流域環境整改行動,渭河下廟段區域如今是河水清清、芳草淒淒、垂柳依依、小鳥飛飛,成為人們觀賞"夕陽照渭水"和"渭河古渡"美景的佳地。[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