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下罗乡行政所属为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位于珙县西南部,行政总面积为5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89个农业社,总人口17626人。下罗乡海拔800米,耕地面积16043亩,乡内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农业生产主要有水稻、小麦、蚕桑、烤烟,畜牧养殖业主要有生猪、肉牛、乌鸡等。乡内矿产资源丰富,主产石料。下罗乡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善,医疗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全面发展。[1]

目录

概况

下罗乡位于珙县南部山区,是典型的纯农业乡,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43亩,辖14个行政村,89个农业社,全乡总户数4716户,总人口17626人(2007年统计数据)。下罗乡海拔800米,乡内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适合于多种植物生长,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纯黄玉米等,经济作物以蚕桑、烤烟、岩桂为主,畜牧业以生猪、肉牛、山地乌鸡为主。乡内油矿石资源丰富,已建成年产2万吨以上规模石料厂4个。

下罗乡信息畅通,交通方便。乡程控电话已安装600余部,移动电话网络覆盖达95%以上,电话配置达2000余部。玉和的标美路经过6个村,上妹路经过8个村,乡村村有公路,70%的社通公路。形成循环往复、纵横交错的交通。乡内社会事业发达,有中学两所、小所10所,在校学生3402人,教师102人。有卫生院2个,医生17人。光纤覆盖70%的村,水电设施齐全。

基础建设

下罗乡加快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基本改变人民群众的通行条件,全面贯通合粮路、公平路、育农路。乡启动场镇规划建设,启动下罗乡小场镇建设,健全场镇功能,规范场镇秩序,充分发挥场镇的流通和集散功能,使下罗场成为珙县中部重要的商品和农产品集散地,推进场镇污水治理,环境美化、亮化,改造和完善集贸市场。下罗乡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建设、管理积极性,大兴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下罗乡利用农村能源建设的机遇,捆绑使用项目,把烟水工程、烟路工程建设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最大限度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经济

下罗乡利用下罗几千亩得天独厚粮田好土和自然资源,以及四川省农牧厅批准该乡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这块金字招牌和下罗“老寨”土鸡的成功注册商标的契机。以土鸡、肉牛、蚕桑、无公害蔬菜、无公害优质商品粮的生产来发展经济,现已养殖土鸡30万只,出售鸡蛋12万斤,年产值2000万元。年出售西门达尔等肉牛250头,产值75万元。现已种植优质商品粮2000亩,年产优质粮1200吨,无公害优质蔬菜1100亩,产值150万元。充分利用荒山、坡地,大力发展退耕还林、还草、还竹,做强做大蚕桑产业,建成蚕桑基地2个,发展桑园2500亩,产值340万元。[2]

特色产业

蚕桑产业:下罗乡着力万担茧乡建设。建成蚕桑基地2个,2007年新发展桑园2500亩,实现年产值400万元。

烤烟种植:下罗乡在宜烟区的活龙、均田、田村、育贤等村恢复发展烤烟生产,发展烤烟种植面积800亩。

畜牧产业:抓住下罗土鸡市场优势,走“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种、养、售一条龙,探索出下罗发展路子,打造下罗土鸡品牌,巩固壮大肉牛生产基地,提高畜牧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畜牧产品的商品化发展。

无公害蔬菜:利用下罗坝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用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这块金字招牌,探索特色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加工。大力发展商品蔬菜,特别是返季蔬菜,绿色无公害优势逐步得到体现,给下罗乡人民增收致富增添新的收入增长点。

建材产业:利用石灰石资源的优势,抓住孝儿工业园区建设和孝沐路建设的发展机遇,建成了珙县中部重要的建材基地。[3]

公益事业

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深化“两全”教育,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美教学环境、优化教育秩序。

卫生:贯彻执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搞好防疫、妇幼、医疗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卫生场镇、卫生村、卫生单位的创建活动。

科技文化:下罗乡全面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种植和养殖水平,最大限度地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抓好广播电视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电视收视率和光纤入户率,搞好通讯事业建设。

民政民生:下罗乡加强民政工作领导,认真抓好五保、老复员军人、低保兑现,做好农村弱势群体和灾民救助等工作。认真宣传贯彻<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尽力支持老年活动,依托老协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余热。认真贯彻落实民兵工作条例,搞好民兵整顿,抓好适龄青年的入伍和民兵应急分队训练工作,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认真贯彻干部工作条例,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实行信访领导接待日制度。切实抓好文档、保密等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