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不可思议的轮回

不可思议的轮回,和尚师父问:他们在哪?老方丈答道:那鼓,就是师父你今天擂的鼓,那头牛后来转生后,为了报答庙里住持的恩德,也出家为僧,服侍住持——他就是师父你啊。

目录

原文

  有一座小庙里,住着一位和尚师父和一位小沙弥,小沙弥只有9岁。小沙弥长得面容清秀,聪明伶俐,就是生性顽皮,常常看着一些事情无端发笑,说些稀奇古怪的话,让和尚师父也摸不着头脑。

  这一天,和尚师父要外出云游,少不了要带上小沙弥,这可乐坏了小沙弥,弄得小沙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和尚师父正色道:出家人要守清规戒律,如此轻狂成何体统!小沙弥连忙收起笑容止住手脚,连连称是。

  这一天,师徒二人出行,来到田间小路上,看到一中年农夫赶着青牛耕地,小沙弥看了一会,不觉抿嘴笑出声来,弄得和尚师傅不知所笑何为,厉声说道:你这孽障,笑些什么?

  小沙弥随口应道:老子耕地儿扶犁,你说稀奇不稀奇?

  ——明明是牛耕地,人扶犁,牛在前人在后,怎么是老子耕地儿扶犁,一派胡言,快走快走。

  师徒二个接着前行,来到一个村口,这时一青年妇女抱着一个孩子出来,给孩子端尿,小沙弥看了,忍不住大笑起来,和尚师父连忙正色道:你这个轻狂的孽障,为何如此发笑?

  小沙弥答道:媳妇端了公公的尿,你说可笑不可笑?

  ——明明是女施主给她的孩子端尿,怎么是给公公端尿,胡言乱语,快走快走。

  正是太阳落山的时候,他们来到一座大庙前。这座庙是和尚师父年轻时出家的地方,接待他们的是年逾古稀的老方丈。晚饭时分,小沙弥看到庙前的大鼓,拿起鼓锤就要击鼓,和尚师父抢前一步,一把夺过。当值的和尚看到两师徒抢雷锤,觉得有趣,以为他们没有见识这么大的鼓,都想擂鼓,也到了击鼓时间,就说时间到了,快击鼓。

  和尚师父听值班和尚要自己击鼓,也不好推辞,就用力击起鼓来,那沉沉的鼓声,在寺院回荡。这时小沙弥哈哈大笑,笑得众和尚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莫名其妙。

  此时小沙弥大声说道:自已擂了自己的皮,你说稀奇不奇?

  此时和尚师父看自己的徒弟在无端耻笑自己,什么自己擂自己的皮,难道我身上披的是牛皮?连忙喝令小沙弥跪下受罚。

  此时老方丈从里面走出,拉着和尚师父同桌进餐,并请小沙弥同桌。

  老方丈打量了师徒二人,笑问:刚才师父为何动怒?和尚师父答道:我这徒弟太顽皮,不守清规,看到什么就无端发笑,现在都笑到我的头上了。

  老方丈哦了一声,用和蔼的眼神看着小沙弥,问:你看到什么,因何发笑?如说得有理,老纳求你师父免你罚。

  小沙弥说道:我看那中年男子挥着鞭子赶着牛耕地,其实那牛是男子的父亲。他父亲在世时,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而他的儿子勤扒苦做,积积攒攒,而所积攒的家业,都被他父亲挥攉一空。故父亲死后到阎王那报到,阎王要他还债其子,就转了牛生。

  和尚师父问:那青年女子抱子出来,你又为何傻笑?

  小沙弥说道:那女人抱的孩子,原是那女人的公公转世,她公公在世时,十分勤劳节俭,故此攒下了一份厚实的家业,成为这个地方附近几个村的富户。那公公去逝后,他到媳妇跟前转世。我看到那媳妇给小孩端尿,故而发笑。

  和尚师父又问:那我击鼓,你又为何发笑?

  这个……小沙弥欲言又止,面有难色,老方丈挥挥手,叫小沙弥下去,老方丈说:这个还是我来说吧。

  原来在这附近有一家员外,他家养了一头牛,后来这头牛就老死了。员外可怜牛一世劳苦,没有宰杀,就选个地方将牛掩埋了。后来牛要转世了,它转世人生,可他身上牛皮未脱。老牛就给这大庙里的住持报梦。后来老住持就将梦里说的事告知了员外。员外立即派人将牛挖起。将牛挖起时,牛皮还完好无缺,员外让人把皮剥下,捐到大庙做了个鼓。这个鼓现在还在呢。

  鼓还在?和尚师父有些惊奇。老方丈说:不仅鼓在,而且当年被托梦的老住持、那头转世的牛今天都在这里。

  和尚师父问:他们在哪?老方丈答道:那鼓,就是师父你今天擂的鼓,那头牛后来转生后,为了报答庙里住持的恩德,也出家为僧,服侍住持——他就是师父你啊。

  和尚师父一惊:是我?无怪我那顽徒说我是自己擂了自己的皮,那老住持是?和尚师父已若有所悟。

  老住持笑笑,那老住持就是你的那位顽徒啊,他前辈子修得不错,但没有修成,所以这辈子接着修。由于他前世的修过,打下底子,所以他这世是开着天眼的。他说的那些稀奇古怪的话,就是他神目所见啊。

  和尚师父应了一声,对老方丈谢道:多谢师父指教。我是错怪他了。

  方丈说道:你也不必过于自责,严师出高徒嘛。他虽说慧根不错,但好玉也要好人雕琢嘛。如果他这世能修成,那师父你也是功不可没的,师父可要严加管教。[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