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问题的问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模板参数错误!(代码34)
|
不成问题的问题 |
作品名称 《不成问题的问题》 作者 老舍 副标题 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原著作品 丛书 老舍经典 |
《不成问题的问题》(老舍小说)是中国近现代作家老舍发表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小说通过前后两任主任的不同管理方式告诉人们,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是靠人情关系,而不是靠本事、靠业务、靠科学;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以及强大的人际背景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都无能无力。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生于北京。正红旗人,满族。家境贫寒,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7岁入塾,后转读小学。“五四”时期开始新文学创作。1924年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先后创作 《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二马》等长篇小说。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此间创作 《猫城记》 《离婚》 《牛天赐传》 《月牙儿》等长短篇小说。1937年 《骆驼祥子》问世。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从事抗战文学运动。此间创作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创作了话剧 《龙须沟》、 《西望长安》、 《茶馆》,小说 《正红旗下》等。“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杀。辑有 《老舍文集》。[1]
名人评价
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
据我接触到的文学情报,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朱光潜
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独特的下层生活经验,使得老舍对北京市民的性格和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老舍作品中的爱与恨同市民社会中的爱与恨是一致的。——陈思和
老舍显然已经认定,在一个病态社会里,要改善无产阶级的处境就得要集体行动;如果这个阶级有人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求发展,只突然加速他自己的灭亡而已……毫无疑问,老舍是把社会批判当做小说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夏志清
老舍与钱钟书,沈从文不同,49年后他以自己的民间性,底层性,世俗性与主流意识形态达成默契。现在还有谁,具有老舍那极端的笔墨情趣呢?——章诒和
江湖人怎么说话,看看老舍的 《断魂枪》就知道了。——宁财神(编剧)
毫无疑问,老舍的 《断魂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武侠短篇小说——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读老舍 《月牙儿》,写得真好。老舍还就是老舍啊。尽管后来有些御用之作,他的写作才能还是不容小觑。——李银河
完全是被书里贯彻的那种温柔敦厚打动:那种乱世里,明知道个人完全无能为力,明明看透了人性里所有的坏和脏,却仍然温柔凝视,不舍不弃,肃穆庄严。——绿妖(作家)
( 《月牙儿》)这是老舍最有新意的创造之一,至少这个小说整体叙事话语充分践行了德勒兹和米勒所谓的“重复与差异”战术,比诸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过之而无不及。——肖涛(文学评论家)
作品简介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中国近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创作于1942年冬天,陆续发表于1943年1月8日、1月13日、1月14日、1月20日的重庆 《大公报》上。小说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在大后方树华农场发生的前后管理者不同管理效果的故事。
人物形象
丁务源 树华农场主任,农场的实际负责人,后来被免职,又任农场副主任。丁务源有着强有力的外交手段,他能在农场里讨职工们的喜欢,场长和股东们明知道近半年来农场赔钱的原因源自丁务源,但谁也不出声。丁务源有一种天生的交际笼络力,他的话仿佛有一种魔力,他很快便能和职工交熟,使得农场里原本想辞职的职工都缴了械。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职工们对丁主任的信任也与日俱增。于是乎,在丁主任的纵容下,职工们与丁主任开始“狼狈为奸”:原有的工人再也不像原先那样实打实地每日工作八小时,他们自动把八小时的上班时间改为七小时,慢慢地又改为六小时,五小时……其实职工们的“堕落”并不能完全归结为丁务源的熏染和放纵,这其实是本性使然,他们的骨子里本就有这一想法,只不过是从未有人激发过他们,而丁务源只是他们的“辅助工具”而已。其实丁主任爱面子的性格特点,在他让七大姑八大姨进入农村开始已经显现,没有亲戚的进入也就没有其他员工的惰性养成。
尤大兴 树华农场新任主任。尤主任是学园艺的,他聪明、强健、肯吃苦,他的大手像绣花的姑娘那么轻巧、准确、敏捷,作起用力的工作来,又像一头牛那样强壮,耐劳……因此,尤主任来当农场的负责人无疑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有了他的加入,农场的效益问题应该很快就能解决了。可唯一的也是致命的缺点是他没有深入群众,了解态势,尽管他经常以身作则,穿着工人装与工人们一起劳动。可他不晓得,工人们在丁务源的带领下早已产生了惰性,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面对尤主任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吃不消了,他们生怨言了,他们发牢骚了……面对秦妙斋等人不断地挑拨,他们动摇了,他们反抗了……最后尤主任被逼出农场。
尤太太 名明霞。她是逼走尤大兴的关键人物。其实光凭丁务源的暗地里活动,秦妙斋的煽风点火,着实还不能把尤主任逼走,逼走尤主任的关键人物就是尤主任的妻子。她愚蠢至极,她的存在就是个极大的讽刺。若不是第一天她截了尤主任让丁务源“卷铺盖走人”的话,若不是她在尤主任面前把丁务源答应三天之内把一切办理清楚的期限改为六天,若不是她替妙斋说了许多的“不要太忙,他总会顺顺当当地搬出去”,若不是她自作聪明地去“偷鸡蛋”……这么多的“若不是”,就算有一个“若不是”成立,尤主任也不至于“落荒而逃”,也不至于让丁务源占了大便宜。在尤太太的帮忙下,丁务源不仅成功地坐牢主任的位子,还顺带赶走了帮了他一个大忙的妙斋,后来甚至把妙斋空出来的房以一万五千元租给别人,真可谓“一箭三雕”。
秦妙斋 某财主的儿子,不学无术而又自命不凡,自称宁夏第一才子、全能的艺术家。他是逼走尤大兴的另一个关键人物。他在丁务源当主任时以租借名义及耍无赖的手段侵占了树华农场的三间房,在尤大兴当主任时被丁务源所利用扬言要打尤大兴,帮了丁务源一个大忙。后来还是被赶出树华农场。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42年,正值全国抗日战争时期,而此时的重庆,并未受战火燃及。故事发生这样的背景下,不管是市场还是整个政治环境,对农场的发展获利应该有很大的帮助。而情况恰好相反,农场不赚反赔了钱。这对小说主题的表现更具典型意义。
作品赏析
《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整个学术界都是有所忽略的。实际上这篇作品是一篇十分深刻、尖锐,同时又带有寓言色彩与幽默意味的作品。小说中的这一农场实际上不仅仅是一家农场,在一定意义上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前后两任主任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丁主任的如鱼得水,肆无忌惮正在于“人事”,对他的保护与遮蔽。而这样一种“人事”又是根源于深厚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历史文化的。在某种意义上,尤太太(明霞)正是这一文化的一个化身与符号。因而要真正改变这一状况是非常困难的。尤主任先前的经历已经说明了在中国这一样一个环境中,尤主任注定只能是三五天就要下课的。
小说在丁务源、秦妙斋等几个主要人物在故事的中,阐释了中国人的性格弱点,也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一切问题不要伤及面子,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通了人际关系,那就没有问题了。人际面子关系是主要问题,其他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小说结构严密,情节环环相扣。小说写农场第三年亏损,场长召开股东大会时,股东们面对亏损,不直接面述问题要求唯一的管理者做出解答,而是当作叙旧和到郊区走了一趟。在这里,股东的人物性格和丁主任人物性格,都在行动中体现,都不想指出问题的所在,为接下来农场的继续衰败做了很好的铺垫。
视频
不成问题的问题:从老舍到梅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