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馮中衡(闕惠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不朽的馮中衡》是中國當代作家闕惠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不朽的馮中衡
為紀念馮中衡誕辰九十周年,宜昌市舉辦了他的繪畫藝術回顧展。儘管這個消息遲到了十餘年,但也是對先生的一個告慰。 與先生相鄰而居的十多年裡,進出他的家有時是破門而入,有時是逢叩必開,門開必有一張笑臉相迎。這樣的近鄰身份,給我創造了成為他作品的第一位觀眾的得天獨厚條件。在他的教導和指點下,在他那被「畫」包裹的「家」里,我被浸染成了一個能說說「畫」的人。回憶起那些歲月,他的一舉一動仍在我的眼前,揮之不去。
一九九九年五一節前,先生說要為我作幅畫,當時我沒當真,以為就是說着擱這兒的。不想過了些日子,先生指着畫桌上的一幅畫說是真給我的。我一陣驚喜,不知說什麼好。
以往,先生跟我談他的畫,談的最多的是對故鄉的眷戀,對峽江的情感。從這幅畫裡,仍可見先生的愛戀深切之一斑。畫面呈現的依舊是峽江,依舊是峽江上不畏艱險在風口浪尖討生活的勞動者--《激流放筏》。
畫面中,陡峭的崖壁,水邊的亂石,都在注視着一隻載着貨物的筏子,聆聽着鏗鏘高亢的船工號子,見證着船工們奮力向前的行程。江水,裹挾着金沙江的黃沙,浩浩蕩蕩,一瀉千里,水中漩流密布。水中的筏正在逆流而上,船工們雙目緊盯前方,拳頭緊攥,用力地把持着船的行進。船工們口中的號子,拼盡全力的那股勁兒都從畫裡映入了我們眼中。畫面上裸露的礁石提示着更大的險阻在等待着他們,使得觀眾不由對那隻筏的安全倍增了擔憂和緊張。
筏是早年穿行在川江的主要運輸工具,簡陋的竹筏,木筏不知承載了多少船工的辛酸。有首《川江放筏歌》這樣唱道:「根根棟樑我們送,滴滴汗水江上灑」。 溝通巴蜀與中東部的長江上游段,被稱為川江。這一帶河床狹窄,暗礁遍布。峽谷險峻,灘多水惡。重慶至宜昌660公里的航道,流經丘陵和高山峽谷地區落差120米,險灘多達128處,狹窄單行航道46處,其中的大部分川江水深僅2.1米,航道寬僅33米。其中的「灩預堆」,「青灘」,「泄灘」,「崆嶺灘」最為著名。古詞可為證:「灩預堆前十二灘,灘聲破膽落奔湍。巴人緩步牽江去,楚客齊歌行路難」。
在先生的畫作中,描繪川江航運,表現峽江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不計其數。《宜昌港舊貌》,《山影壓船來》,《江邊》,《青灘》,《峽江船運》等等,給我們傳遞着美感的同時也傳遞着正能量。在那些感受得到溫度和氣息的勞動場景中,在那些動感躍然紙上的畫面里。我們感受到的是先生對勞動人民的親近和感動,是先生對這片土地濃濃的愛和深深地戀。
高峽出平湖。如今,川江上再也沒有急流,也再看不到放筏了,這個畫面成了歷史絕唱。適逢先生個人畫展前夕,翻看這些畫作,更加懷念親眼目睹先生作畫的時光,也更覺得這些作品的珍貴![1]
作者簡介
闕惠玲,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副研究館員,宜昌市作協會員,市美協會員,市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