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不识父亲的孩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不识父亲的孩子
图片来自六图网

不识父亲的孩子,十多岁的罗侯罗,如今不知如何来称谓自个的爸爸,称谓爸爸吧!那么崇高严厉的佛陀,自个实在不好意思出口;称谓佛陀吧!不知应当不应当。看到那么多沙门比丘跟随着佛陀,聪明的罗侯罗心中想着:佛陀已不是我一人的爸爸了,佛陀是一切众生的大慈父

原文

佛陀成道的第三年,从南边的摩揭陀国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上自净饭王,下至释迦族所有的人等,都到城外期待佛陀,这基地没有参加期待队伍的唯有耶输陀罗和罗侯罗。

  在耶输陀罗心中想:他去落发,为了他我受尽孤寂辛苦,他在外穿了褐色的衣服,我在宫中也和他相同,我听到他一日一食的苦行,我也马上学习照做,我这样对他,还有啥对不住?假若他想到我,天然会到宫中来相见。

  是的,十多年不见老公的耶输陀罗,实在不肯在大众的场所见到佛陀。当然,这时耶输陀罗妃心中,比啥人都急于要见佛陀,但是,为了礼法、为了自傲,她不得不忍受着。她走到宫中的一座高楼上,想从门窗的缝隙中先见一见被人迎候的佛陀。

  正在这时,十多岁的罗侯罗走来,对耶输陀罗说道:

  “母亲!爸爸回来了!祖母(憍昙弥)叫我告诉你!”

  不太懂事的罗侯罗,这时如何也想不出母亲心中的慨叹,他只觉得母亲今日威严得令人不敢接近,不过,这终究是自个慈祥的母亲,他又单纯的问道: “母亲!你看宫门口来了那么多的人,爸爸必定也在里面,爸爸终究是啥姿态呢?”

  现已十多岁的孩子了,从他的口中还不知道爸爸是啥姿态的人,这样的问话,听在耶输陀罗心中,真是慨叹万千,大人的心里、大人的情感,做孩子的总无法彻底知道。

  耶输陀罗哆嗦着动静,一手抱着罗侯罗,一手指着悠远的宫门外,眼眶中含着泪水,答复罗侯罗道:

  “你看!在那一群沙门中,显得最严厉的就是你的爸爸。”

  这时分的罗侯罗,两颗明亮的双眼张得大大的,很惊讶的说道:

  “我不认识我的爸爸,我所知道的唯有老王,还有最心爱我的母亲!”

  耶输陀罗含在眼眶中的泪珠掉下来,滴在罗侯罗的头上,她紧紧的捏着罗侯罗的手,退回自个的宫中。

  脱离十多年的佛陀,耶输陀罗仍是初度悄悄的见到,这十多年来,像梦似的,就这么无声无息的过去了。

  耶输陀罗此时的心,像一塘池水投进一块大石头,掀起了无量的浪花,一点也不能平静,正在她哭着等的时分,佛陀察知她的心,匆促和世人款待后,就带着舍利弗和目犍连到内宫中探望她。

  一个是成了正觉的佛陀,一个仍是很年青的美妃,像这样的相逢,为很多人所关怀着,严厉的佛陀,静静的一会儿,是怜惜、是怜惜、是慈悲的看着耶输陀罗。多情美貌的耶输陀罗,是爱,是恨,是千变万化的心境交错在心中。耶输陀罗哭着,佛陀默然的立着,比及她那激动的心境逐渐平静下来,她才觉悟到她和佛陀之间有一条不能跳过的距离,想到佛陀是佛陀,不会再用一些甜美的温言来安慰她,她这才拭干眼泪,扶着罗侯罗,在佛陀的足前跪了下去。   佛陀很慢很慢的,一字一字的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

  “让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愧的,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请为我欢欣,我如今已达到历劫的本愿!”

  佛陀说后,又再看看罗侯罗,很慈和的抚摸着他道:

  “真快!现已长大了!”

  佛陀像是没有情感,又像是有太多的情感,佛陀的话,佛陀的心情,就是开悟的舍利弗、目犍连,听了都感动不已!

  十多岁的罗侯罗,如今不知如何来称谓自个的爸爸,称谓爸爸吧!那么崇高严厉的佛陀,自个实在不好意思出口;称谓佛陀吧!不知应当不应当。看到那么多沙门比丘跟随着佛陀,聪明的罗侯罗心中想着:佛陀已不是我一人的爸爸了,佛陀是一切众生的大慈父!

  才十多岁的年岁,就甘愿把自个一人的爸爸奉献给一切众生作大慈父,多么有善根而不一般的孩子![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