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一起过中秋(席商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与苏轼一起过中秋》是中国当代作家席商尔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与苏轼一起过中秋
中秋节如何过?只是吃月饼、看月亮吗?那你完全落伍了,现在流行像古人一样过中秋,吃月饼、赏月、观潮、燃灯、吟诗、寄相思,就连偷瓜偷菜都是习俗。穿越回去,与苏轼一起过中秋,看看宋人是如何过中秋的。
中秋节真正开始盛行是在宋代,这跟北宋政府在东京举行的科举考试有关。宋代的科举考试三年一次,恰好也是在八月举行。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在一起,就把应试高中者称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进行隆重庆贺。《宋史·太宗纪》中说:“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从此,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最先在东京盛行,接着风靡全国。
宋代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水果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中少见。夜市人马杂沓,即使是住在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准备欢度中秋。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序言就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如此看来,苏轼这首词肯定是他玩了一个晚上才有的成果了。
宋代中秋节是通宵欢庆的,这一天人们不会因为天色已晚而熄灯入眠。《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每逢这天,北宋都城开封的许多显贵和豪门,在自家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清雅,至晓不绝。普通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月光照着开封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妇女们拜过月亮之后,拿着小刀郑重地切月饼……
宋代的月饼制作更加精致。苏轼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那时制作的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不过宋人过中秋,月饼并不是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会刻意准备月饼作为当晚的佐餐之物。比起月饼来,饮酒倒是更为普遍。因为在当时条件下,制作月饼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大难事。一来制作月饼的工序较为复杂,一般人家难以做到。二来月饼所需材料不是每家每户都能置办齐全的。酒水就不一样了,村镇、街坊大都有酒肆,而且,中秋时节正是新酒上市的时期。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穷人也置衣买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除了拜月、赏月、宴饮外,宋代还有各种民俗活动。如江浙地区的观潮、摸秋求子等习俗。中秋之时,月圆之夜,正是钱塘江大潮涌动之时,当地就有了弄潮习俗。苏轼曾写过一首《中秋夜看潮》,描写了观潮人数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在中秋节当夜,女子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瓜和豆子,放到床上伴睡一夜,第二天煮熟吃掉,据说就可以怀孕。这就是江浙地区当时颇为流行的“摸秋求子”习俗。
中秋夜放水灯也是宋代百姓欢庆中秋的习俗之一。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此夕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中秋放水灯在宋代人眼里主要目的是为了迎接潮神生日的到来,其意或是以此取媚于潮神,请求潮神不要给人们带来灾难。而从《梦粱录》等书记载来看,这种习俗不仅在沿江、沿海地区有,就是在内陆地区也都存在。
由此看来,大宋花样繁多的中秋过法,的确让人神往。而赏月、品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足见其影响之深、之远。
作者简介
席商尔,必读社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