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專欄 我擁有一條彎彎的茶道 凌代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我擁有一條彎彎的茶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擁有一條彎彎的茶道》中國當代作家凌代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擁有一條彎彎的茶道

我一直以來崇尚我的散文導師林非的散文觀:散文創作是一種側重於表達內心體驗和抒發內心情感的文學樣式,它對於客觀的社會生活或自然景象的再現,也往往反射或融合於對主觀感情的表現中間,主要以從內心深處迸發出來的真情實感打動讀者。那麼,理想的散文境界應是:最能夠觸發讀者久久地感動的,最能夠喚醒讀者回憶起或嚮往着種種人生境界和自然風光的,最能夠引起讀者深深地思索的,最能夠在語言的文采和藝術技巧方面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的。

我記住了林非的話:記游散文當然要寫出眼中景,但更要寫出心中之景。努力向着理想的散文境界邁進。我一邊閱讀增進內在自我成長,一邊寫作,將本質的沉思與追求轉化成文字。將字、詞、句彈性的內在聯繫與潛在,提取出來,讓文字從熟悉中產生陌生感,將原本生活就存在的真、善、美,經過思想的「淬火」後,呈現給讀者。

散文的在場與在現呼應着我,認知和精神緯度構架着我。自由的精神在召喚,我以情感「調和」着文字的色彩,讓文字高密度、高質地地透露出精神與人格力量。這既是一種呈現,也是一種自在與自信。

我擁有一條彎彎的茶道

我根本就沒有想到,那些遠方的遠,會成為我今天生活近景里的近。野生的茶味,會通過陌生的風,轉化為身心的香。遠方陌生里的陌生,還會吹熟我向善的夢。

————題記

當細雨將江南硬空氣梳軟,杏花被梳落滿地,我的思維就會隨春雨一起飄飛向那彎彎的茶路。隔空它問,那路上的竹林集體跳望了幾節?沿路瀰漫的野花放情了幾許?我還會在遠方的遠方傳來的風裡遐想,思如細雨,也飄飄灑灑,通感潛入到那長長窄窄的茶路之上。

我擁有一條彎彎的茶道,路這頭是世俗,那頭是茶鄉。從第一次,在一杯虎跑情水中,隱約遙感到這無形的茶路,到年年復一年在這路上走着,我已不知不覺度過了30多個春秋。這路說長,幽幽暗暗可通遠古;說短,硬軟之間,可舉步跨越。它是我的德生之道,也是我的一生二,二生三的生活味蕾之道。在這路上,我尋一味,知一趣,去尋找舌尖上的快樂,也知春感秋的探尋感悟着。如果用什麼十八拐,十八彎來象形,或說這茶道的路況,我也拐不出、彎不過來,這茶道上的景深與原景里的自然。再有才情的文字,也彰顯不出這茶道的內涵,更象形不出這茶道的神韻。

問茶,從郵路開始後,我的足跡與我的味蕾就一次次伸向安徽省內外的茶葉地理之中。省外的碧螺春、陽羨紫筍、鐵觀音、大紅袍、金駿眉、廬山雲霧、君山銀針、雲南普洱與阿里山茶使我淺嘗到了遙遠山水滋味。本省的六安瓜片、岳西翠蘭、桐城小花、天柱劍豪、涇縣火青、九華佛茶、黃山毛峰與太平猴魁等等,也在不同的時間與地點,豐富着我味蕾的記憶。自我的一位遠房親戚,將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帶入我的生活之中,我的味蕾之旅,就開始固定在徽山徽水的茶道之中了。

茶路上,哪段鵝卵石山路石縫裡長着草,留藏着茶民春情的故事;哪彎里銀杏下又添新花樣;水邊王家還是山上方家的茶園長出的綠茶故事最多;數着白牆灰瓦院落里升起的炊煙,我也能「牧童遙指杏花村」般地猜說,是張三還是李四家的滋味

意孕三味,藏着茶韻與情趣的茶路,就是這般在我尋味的日子裡延伸。也總是出世入俗的伸展着我的好奇。從尋味開始,由最初的好奇,在茶路邊拔野小蒜,挖野菜、扳筍子,到在山上采香菇、摘野桃,我都將茶路惠贈給我的玄趣,轉化為溫謦的快感,人,就在道可道,非常道的執大象中,自娛自樂中前往着。

人一邊走,一邊呼吸着路上山嵐之氣,然後在這有無相伴,音聲相和,油菜花、蘭花與野花混合的氣味里漫步。路就在草木時光之中,味蕾順着一陣一陣從茶山滾落下的風嗅覺着。腳或落在泥土、或卵石、或水泥或木竹組成的溪上小橋,人在悠悠、遠遠、明明又隱隱、深深、窄窄、又短短長長的茶路上,感覺着茶山、茶場與茶路之間的味覺變化。那種悠閒與自在,仿佛自己就是這茶道上墨綠色的風,帶着春光一起飄。假如,你也跟我一起走在這茶路上,不知不覺你的褲角就會被草染綠,那從身體裡發出的自然的笑聲,也會與這裡的風,一起飄蕩。

人越往茶道深處走,感覺也越來越好,景色也越來越美。茶道上的一道道山,一條條水,就象一個個大篩子,把嘈雜過濾了,把空氣淨化了。人在這路上走着走,就清靜了。

尋尋覓覓地走着,我說不出這山水間濃淡的獻媚之禮重,還是路邊野花野草給人生津的春味之美了。有時我無為又無意,自然彎進茶道小唱的溪水裡,在水流中尋找山上滾落的美石。以山外人的視角與動作,在另一層水路中散淡的歡笑。我躺在巨石上,面對藍天,享受陽光普照。然後,掬一捧溪水,潤一潤嗓子,情緒如這身邊好水,自由的流動。而思想與水一起與巨石碰撞,發出聲響。

人閒雲野鶴般情不自禁地與水一起小哼同唱。誰知採茶調一起,茶山上就傳來了和應之聲。我哪裡知道彎彎的茶道小彎里,就野花般藏着採茶之女。這不知名的採茶女,一下子就將茶歌從茶山接唱到了溪水裡。我知道這茶路上藏着許多民歌高手,這裡每一條茶路,都穿透過歌香。路外之音使我感悟着神韻,抒發靈性的我也如這茶道,向茶山伸展瞭望。

人在茶路上走走停停,停停又走走,走着走着,就超出了本懷。城市的喧囂就這樣漸漸遠了,煩心的事慢慢就忘了,人也漸漸走進了恬淡自養的空間。一路走一路讀山水自然樹木紋理自然生長的文字,有如讀老子道德經里文字的感覺。走着,看着,讀着,那些曾經被高看,實際是世俗里的舊風景,也就變得不重要了。茶道上越來越濃的茶味,景色越來越美的感覺,提升着我一路向上。而茶的味外之旨,就在世俗風塵的茶路上,承上啟下地伸展出更多野生的情趣。

原本味外的青箬笠、綠蓑衣、篾茶簍,成了韻外之旨的風景。茶道上走來的頭戴斗笠或身披雨披的茶農,成了茶道上的審美。春雲玩味起山,細雨滋潤起茶,而這些頭戴斗笠身着雨披的茶農,沒有心思去聆聽茶山上春茶的清韻,也不是去看玩山的浮雲,他們走過茶道,沿着心路,聞着山水與生長期茶的情味,感覺着茶韻、茶聲,在茶樹上細查倒春寒是否秘密入侵過茶身,茶神甦醒是否也有病蟲害入侵。

有時走着走着,不知緣起與性空的謎了路,就在穀神與死神之間,爬過懸崖,也跳過險灘,在少有人行的狼聲豪豪的茶山密道上嚇得奔跑。跑過陌生,心喜看見我熟悉的茶路,然後又從岔路口,拐進竹林環抱的寺廟。安靜下來的心,雖然沒有在寺廟聽到趙州和尚說「吃茶去」的話語,可老僧的一壺溫情,至今都讓我不能忘懷。

茶道內涵的豐富與悠長的密碼,是我初踏茶路時始料不及的。路的通達,在歲月中也通達着我的心靈空間。一次又一次的進境,一程又一程的味感,使越走越遠味蕾也越來越敏感的我,在體味中漸漸露出一些新的氣象來。我由「初用茗飲時,煮之無問葉」的狀態,漸漸升到「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的意境之中。

不談風雅與綽約,只說茶引之事。經銷茶葉與選購茶葉,我曾凌晨2~3點從夢中出發,頂着星星,順着茶道,到3個小時車程外的深山,天亮就開市的茶葉市場;也沿着古茶道在古徽道上瞭望;在水路的太平湖上泛舟話茶;還深入到白雲深處的人家,睡在竹樓里聽雨。

在這悠然美麗的茶道上,我不僅僅認識了太平猴魁、黃山曹溪毛峰的的傳人。還為前輩人挑擔茶葉上巴拿馬的精神所感動。(太平猴魁就是靠着這走出大山的精神,一舉獲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還走進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意空間。在時空隧道的穿越中,禮向茶聖陸羽求教《茶經》里的乾坤,與茶客、道人坐而論茶。人在物色的點染與意態的轉折里,一邊走,還一邊破解着味外的茶色人生。不管清淡與情濃,古樸與彎真,茶路都一廂情願地為我托着一方山水的茶意。

茶道上的日子,就是這樣由存在,轉為我的形而上。彎彎的茶道與農家、茶山、茶廠、茶市本來就是一個整體。茶道連起來的山水,就是茶農自然的大農家院。在這自然里的茶道,雖然是生存之道,可它顯現的個性,實用、哲學、審美等價值,都遠遠大於茶路本身。自然美、人文美、茶禪與路所產生的意境,也不是我一下子就能說清楚的。

有人說,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就是你人生的格局。我不管什麼內心的位置與外在的局面,就年復一年又心平氣和的在茶路上走着。一任平平仄仄又彎彎曲曲的茶道,在我生活里自然有趣地伸展。

我知道這條道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走在茶俗中的我,要「一壺知雅」的抵達遙遠的遠,還要上下求索。但,我感恩又知足的在這茶道上走着。因為我知道,再小再彎的路,都能通達遙遠,都會使人走向一種燦爛。

我更知道,已從真實物化的生活層面,走進了昨天所說的遙遠的遠。可我還會沿着這如青春女子體香的路,在一種純粹中,抵達更加遙遠的遠。我相信,生活還會從這茶路,引伸出更多更美的東西。但我就是不知道,茶,這株仙草,是怎麼走着走着,就走進我心裡的。[1]

作者簡介

凌代瓊,安徽銅陵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