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尊木佛可以自行行走
世界上第一尊木佛居然可以自行行走,根據《造像丈量經引》記載,佛畫像出現的年代更早。佛中年時,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曾求得一幅佛的畫像,贈給遠方的朋友。當時佛陀坐在水池邊,讓弟子們描寫自己的形象。但因為佛身光芒四射,弟子們直視的時分,雙眼都被照射得難以張開。所以佛陀命弟子隔水相望,只看水裡的影子,咱們才真實看清楚佛身的規範
目錄
原文
佛經中記載,佛曾上至忉利天宮為生母摩耶夫人說法,三月未歸。當時憍賞彌國優填王因為敬仰佛陀,思慕成疾,所以請目犍連尊者運用神通力將工匠帶到天宮瞻禮釋尊而造像。佛像以牛頭旃檀木為質料,高五尺,呈站姿,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結施與印,身着通肩袈裟,身體正面衣紋呈波谷狀散布。
待佛陀從天空中講法完畢回歸人世時,大眾歡喜活躍,紛亂奔跑迎候天上歸來的佛陀。剛剛雕刻結束的牛頭旃檀佛像也前來迎候,這尊佛像抵達佛面前,合掌頂禮問訊。佛陀以右手摩佛像頂,授記說:「你在將來將高文佛事, 我圓寂後,弟子付囑於你。」又對優填王說:「你在我的教法中最早製作佛像,以此原因使無量眾生獲得利益,你所得到的福德及善根不可計量。」
佛還對帝釋天等大眾開示了敬造佛像的積德行善:「假設有人雕鑄或繡畫佛像,哪怕只需一小拇指大,此人即可獲得各種福報,滅除各種罪業,不投生邊地、輕賤、貧窮的本地,持久脫離三途苦役,往生人天善道,享受勝妙的快樂。」
後來波斯匿王知道了這件事, 也用紫磨真金鍛造了佛像。
根據《造像丈量經引》記載,佛畫像出現的年代更早。佛中年時,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曾求得一幅佛的畫像,贈給遠方的朋友。當時佛陀坐在水池邊,讓弟子們描寫自己的形象。但因為佛身光芒四射,弟子們直視的時分,雙眼都被照射得難以張開。所以佛陀命弟子隔水相望,只看水裡的影子,咱們才真實看清楚佛身的規範。 優填王所制的旃檀佛像因為得到佛陀授記,而在印度遭到特別的重視。根據史料記載,此像的各種模像在東漢時期便開端傳入中國。北宋時期,日本求法僧禮請工匠對當時汴京(開封)啟聖禪寺的模像進行了翻模製作,後來東傳,即是今天日本京都清涼寺的旃檀像。1998年,無錫製作靈山大佛,還曾參考過該像的小樣。[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