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的五大圣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世界佛教的五大圣地,五台山(Mount Wutai)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原文
五台山
五台山(Mount Wutai)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素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说。
1992年林业部同意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月国家游览局审定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游览景区”。2005年9月五台山通过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定,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办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经中就有这么的记载。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在佛教中以智慧辩才出名,所以又称大智文殊,他顶结五髻,手持宝剑,骑坐狻猊,标志智慧、尖利、威猛,在四大菩萨中排在头位。因而,他的道场也就分外显赫。
蓝毗尼园
蓝毗尼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全世界最首要的宗教圣地之一。佛祖毕竟在菩提树下求得的正果使世界上多了一种热爱和平与思索的哲学。释迦牟尼生年据说有超越60种不一样说法,通常认为,公元前624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生于蓝毗尼园的娑罗双树下。
古印度之佛教遗址。为释尊之诞生地。蓝毗尼,意译花果等胜妙事具足、乐胜圆光、脱节处、心爱、花香、断、灭、盐,音译又作岚毗尼、龙弥尼、林微尼、论民、临儿。此园位于今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境不远处,是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花园。
鹿野苑
鹿野苑,即 Sārnāth,曾名为 Mrigadāva、Rishipattana、Isipatana,中文另名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鹿园等,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Vārānasī)以北约10公里处,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转法轮处,初始佛教的开端僧团也在此树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
拘尸那迦
印度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又译俱尸那、拘尸那等,意为释迦牟尼涅槃处。位于古印度末罗国国都,今联合邦之迦夏城郊。佛陀逝世的双林(双沙罗树)处有涅盘卧像及佛塔等。7世纪今后逐步埋没。18世纪中期才重新被挖掘。
拘尸那迦为释加牟尼圆寂地,位于印度北方拘尸那揭罗西亚村。佛教徒尊该地为佛陀涅盘地。古印度佛教遗址。传为释迦牟尼涅盘处。亦译为俱尸那、拘尸那、揭罗等,意译为角城、茅城。古印度末罗国的国都。在今印度北方邦哥拉克浦县凯西郊外,名“摩达孔瓦尔”(意为“死王子”)。4世纪法显来此刻,已人烟稀少,大部寺院颓圯。7世纪玄奘到此,更是荒无人烟。1853年,英国专家挖掘了这一遗址。现存首要文物有约在5 世纪雕刻的释迦牟尼涅盘像(1833年发现),侧身卧于石榻之上;像与榻系一块整石刻成,并刻有阿难等弟子像和铭文。现该像保存在新建的大涅盘堂内。还有大涅盘塔、安伽罗塔等。现又新修了一些佛教寺院,其间包含一座名为“双林寺”的中国寺院。
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其它三处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园(Lumbini)、首次跟五比丘宣讲佛法的鹿野苑(Sarnath) 以及涅盘之地的拘尸那罗(Kushinagar)。
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先后记载了菩提伽耶的前史。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200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经典记载,佛陀履历六年苦行今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缘由、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菩提伽耶是甘地建议无暴力运动的本地,是阿育王成长的本地。[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