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丘鹬」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外形特征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0 次修訂)
行 11: 行 11:
 
 别    称:大水行、山沙锥、山鹬 </br>
 
 别    称:大水行、山沙锥、山鹬 </br>
 
 界: 动物界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
 门:[[ 脊索动物]] 门 </br>
 
 纲:鸟纲 </br>
 
 纲:鸟纲 </br>
 
 目:鸻形目 </br>
 
 目:鸻形目 </br>
行 22: 行 22:
 
|}
 
|}
  
'''丘鹬'''<ref>[http://www.jiaosheng.net/article-1376-1.html 丘鹬(附图)],叫声网,2014-5-17</ref>(学名:Scolopax rusticola)体 长[[35]] 厘米,是一种涉禽。体型肥胖,腿短,嘴长且直。与沙锥相比体型较大,头顶及颈背具斑纹。起飞时振翅嗖嗖作响。占域飞行缓慢,于树顶高度起飞时嘴朝下。飞行看似笨重,翅较宽。
+
'''丘鹬'''<ref>[http://www.jiaosheng.net/article-1376-1.html 丘鹬(附图)],叫声网,2014-5-17</ref>(学名:Scolopax rusticola)体 长35 厘米,是一种涉禽。体型肥胖,腿短,嘴长且直。与沙锥相比体型较大,头顶及颈背具斑纹。起飞时振翅嗖嗖作响。占域飞行缓慢,于树顶高度起飞时嘴朝下。飞行看似笨重,翅较宽。
  
 
 栖息于阴暗潮湿、林下植物发达、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湿草地和林缘灌丛地带。夜行性的森林鸟。白天隐蔽,伏于地面,夜晚飞至开阔地进食。主要以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昆虫、昆虫幼虫、蚯蚓、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食植物根、浆果和种子。
 
 栖息于阴暗潮湿、林下植物发达、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湿草地和林缘灌丛地带。夜行性的森林鸟。白天隐蔽,伏于地面,夜晚飞至开阔地进食。主要以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昆虫、昆虫幼虫、蚯蚓、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食植物根、浆果和种子。
  
 繁殖于[[ 欧亚大陆]] 和[[日本]]。越冬于北非、印度、中南半岛、日本;偶尔到菲律宾。
+
 繁殖于欧亚大陆和[[日本]]。越冬于北非、[[ 印度]] 、中南半岛、日本;偶尔到[[ 菲律宾]]
  
 
== 外形特征 ==
 
== 外形特征 ==
  
 丘鹬前额灰褐色,杂有淡黑[[ 褐色]] 及赭[[黄色]]斑。头顶和枕绒[[黑色]],具3—4条不甚规则的灰[[白色]]或棕白色横斑;并缀有棕红色;后颈多呈灰褐色,有窄的黑褐色横斑;少数后颈缀有淡棕红色,并杂有黑色。上体锈红色,杂有黑色、黑褐色、及灰褐色横斑和斑纹;上背和肩具大型黑色斑块。飞羽、覆羽黑褐色,具锈红色横斑和淡灰黄色端斑。其中外侧颜色较深;内侧较淡;呈土黄色,且仅限于内侧羽缘。第一枚初级飞羽外侧羽缘淡乳黄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具黑褐色横斑。尾羽黑褐色,内外侧均具锈红色锯齿形横斑,羽端表面淡灰褐色,下面白色。头两侧灰白色或淡黄白色,杂有少许黑褐色斑点。自嘴基至眼有一条黑褐色条纹。颏、喉白色,其余下体灰白色,略沾[[ 棕色]] ,密布黑褐色横斑。腋羽灰白色,密被黑褐色横斑。
+
 丘鹬前额灰褐色,杂有淡黑褐色及赭[[黄色]]斑。头顶和枕绒[[黑色]],具3—4条不甚规则的灰[[白色]]或棕白色横斑;并缀有棕红色;后颈多呈灰褐色,有窄的黑褐色横斑;少数后颈缀有淡棕红色,并杂有黑色。上体锈红色,杂有黑色、黑褐色、及灰褐色横斑和斑纹;上背和肩具大型黑色斑块。飞羽、覆羽黑褐色,具锈红色横斑和淡灰黄色端斑。其中外侧颜色较深;内侧较淡;呈土黄色,且仅限于内侧羽缘。第一枚初级飞羽外侧羽缘淡乳黄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具黑褐色横斑。尾羽黑褐色,内外侧均具锈红色锯齿形横斑,羽端表面淡灰褐色,下面白色。头两侧灰白色或淡黄白色,杂有少许黑褐色斑点。自嘴基至眼有一条黑褐色条纹。颏、喉白色,其余下体灰白色,略沾棕色,密布黑褐色横斑。腋羽灰白色,密被黑褐色横斑。
  
[[ 幼鸟和成鸟羽色相似]] ,但前额为乳黄白色,羽端沾黑色,上体棕红色,较成体鲜艳。黑斑也较成体少。尾上覆羽棕色,不具横斑。颏裸露,仅具绒羽。其余同成鸟。
+
幼鸟和成鸟羽色相似,但前额为乳黄白色,羽端沾黑色,上体棕红色,较成体鲜艳。黑斑也较成体少。尾上覆羽棕色,不具横斑。颏裸露,仅具绒羽。其余同成鸟。
  
 
 虹膜深褐色。嘴蜡黄色,尖端黑褐色,脚灰黄色或蜡黄色。
 
 虹膜深褐色。嘴蜡黄色,尖端黑褐色,脚灰黄色或蜡黄色。
  
[[ 叫声]] :被赶时常悄然无声,但偶尔发出快速的etsh-etsh-etsh声。占域飞行时雄鸟发出oo-oort的嘟哝声,紧接着发出具爆破音的尖叫<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69585.html 丘鹬叫声],鸟类_百问中文,2016-09-27</ref>。
+
叫声:被赶时常悄然无声,但偶尔发出快速的etsh-etsh-etsh声。占域飞行时雄鸟发出oo-oort的嘟哝声,紧接着发出具爆破音的尖叫<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69585.html 丘鹬叫声],鸟类_百问中文,2016-09-27</ref>。
  
 
== 生活习性 ==
 
== 生活习性 ==
行 42: 行 42:
 
'''迁性''':丘鹬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部分夏候鸟。春季最早于3月末4月初迁到东北长白山,秋季于9月初至10月末南迁。
 
'''迁性''':丘鹬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部分夏候鸟。春季最早于3月末4月初迁到东北长白山,秋季于9月初至10月末南迁。
  
'''习性''':多[[ 夜间]] 活动。白天常隐伏在林中或草丛中,夜晚和黄昏才到附近的湖畔、河边、稻田和沼泽地上觅食。白天隐伏不出。除繁殖湖在黄昏时能看到它在森林上空的求偶飞行外,一般白天很难见到它。遇到危险时被迫从地下惊起,也常常只飞很短距离就又落入地上草丛或灌丛中隐伏不出。飞行时嘴朝下,飞行快而灵巧,能在飞行中不断变换方向穿梭于树林中,但飞行时显得笨重,身子摇晃不定。性孤独,常单独生活,不喜集群。也少鸣叫,仅起飞时鸣叫。
+
'''习性''':多夜间活动。白天常隐伏在林中或草丛中,夜晚和黄昏才到附近的湖畔、河边、稻田和沼泽地上觅食。白天隐伏不出。除繁殖湖在黄昏时能看到它在森林上空的求偶飞行外,一般白天很难见到它。遇到危险时被迫从地下惊起,也常常只飞很短距离就又落入地上草丛或灌丛中隐伏不出。飞行时嘴朝下,飞行快而灵巧,能在飞行中不断变换方向穿梭于树林中,但飞行时显得笨重,身子摇晃不定。性孤独,常单独生活,不喜集群。也少鸣叫,仅起飞时鸣叫。
  
'''食性''':主要以鞘翅目、双翅日、鳞翅目昆虫、昆虫幼虫、蚯蚓、蜗牛等[[ 小型 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食植物根、浆果和种子。觅食多在晚上、黎明和黄昏。觅食时用长嘴插入潮湿泥土中,并摆动头部、探觅蠕虫、蚯蚓和昆虫幼虫。也直接在地面啄食。
+
'''食性''':主要以鞘翅目、双翅日、鳞翅目昆虫、[[ 昆虫]] 幼虫、[[ 蚯蚓]] 、蜗牛等 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食植物根、浆果和种子。觅食多在晚上、黎明和黄昏。觅食时用长嘴插入潮湿泥土中,并摆动头部、探觅蠕虫、蚯蚓和昆虫幼虫。也直接在地面啄食。
  
 
== 栖身环境 ==
 
== 栖身环境 ==
  
 栖息于[[ 阴暗潮湿]] 、林下植物发达、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湿草地和林缘灌丛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见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坡灌丛,竹林、甘蔗田和农田地带。
+
 栖息于阴暗潮湿、林下植物发达、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湿[[ 草地]] 和林缘灌丛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见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坡灌丛,竹林、[[ 甘蔗]] 田和农田地带。
  
 
== 生长繁殖 ==
 
== 生长繁殖 ==
  
 丘鹬的繁殖期 为[[5 —7]] 月。到达繁殖地后不久雄鸟即开始求偶飞行。通常多在黎明和傍晚,当太阳没落后或升起前,雄鸟即在森林上空振翅飞翔,并发出婉啭多变的鸣声向雌鸟求爱。然后落到地上进行交配。交配后雄鸟即和雌鸟呆在一起,直到雌鸟开始孵卵。营巢于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多在林下灌木或草本植物发达、或有小块沼泽湿地和有灌木覆盖的潮湿悬岩边上筑巢。通常置巢于灌木或树桩下和倒木下。也常置巢于草丛中。巢由雌鸟建造。通常利用小灌木旁的枯枝落叶作巢基,扒成一圆形小坑,然后铺垫以干草和树叶即成。巢的直径大小为15厘米左右,每窝产卵通 常[[4 ]] ,偶尔为3枚和5枚,甚至有多至6枚的。
+
 丘鹬的繁殖期 为5 —7月。到达繁殖地后不久雄鸟即开始求偶飞行。通常多在黎明和傍晚,当太阳没落后或升起前,雄鸟即在森林上空振翅飞翔,并发出婉啭多变的鸣声向雌鸟求爱。然后落到地上进行交配。交配后雄鸟即和雌鸟呆在一起,直到雌鸟开始孵卵。营巢于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多在林下灌木或草本植物发达、或有小块沼泽湿地和有灌木覆盖的潮湿悬岩边上筑巢。通常置巢于灌木或树桩下和倒木下。也常置巢于草丛中。巢由雌鸟建造。通常利用小灌木旁的枯枝落叶作巢基,扒成一圆形小坑,然后铺垫以干草和树叶即成。巢的直径大小为15厘米左右,每窝产卵通 常4 枚,偶尔为3枚和5枚,甚至有多至6枚的。
  
 
 卵的形状为梨形和卵圆形,颜色为赭色或暗沙粉红色,被有锈色或暗棕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2—44×31—34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23土1天。
 
 卵的形状为梨形和卵圆形,颜色为赭色或暗沙粉红色,被有锈色或暗棕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2—44×31—34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23土1天。
行 58: 行 58:
 
== 地理分布 ==
 
== 地理分布 ==
  
 分布范围:古北界;于东南亚为候鸟。
+
 分布范围:古北界;于[[ 东南亚]] 为候鸟
 +
 
 +
分布状况:繁殖于[[黑龙江]]北部、[[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四川]]及[[甘肃]]南部。迁徙时经[[中国]]的大部地区。越冬在中国北纬32°以南大多数地区,[[台湾]]及海南岛也有越冬鸟<ref>[http://www.wowcn.org.cn/?p=1813 丘鹬的地理分布],湿地之友网,2017-4-13</ref>
  
分布状况:繁殖于黑龙江北部、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四川及甘肃南部。迁徙时经中国的大部地区。越冬在中国北纬32°以南大多数地区,台湾及海南岛也有越冬鸟<ref>[http://www.wowcn.org.cn/?p=1813 丘鹬的地理分布],湿地之友网,2017-4-13</ref>。
 
 
== 亚种分化 ==
 
== 亚种分化 ==
  
行 67: 行 68:
 
== 种群现状 ==
 
== 种群现状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 无生存危机]] 的物种。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 保护等级 ==
 
== 保护等级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行 77: 行 78:
 
== 世界上飞得最慢的鸟 ==
 
== 世界上飞得最慢的鸟 ==
  
 有人把将要被丘鹬带出的[[ 雏鸟]] 进行称量,其体重 为[[65]] 克,已经相当于成鸟体重的1/4了。能够以5英里的时速缓慢飞行而不失速,是世界上飞得最慢的鸟<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2016/0714/177721.html 世界上飞得最慢的鸟],百问中文库,2016-07-14 </ref>。
+
 有人把将要被丘鹬带出的雏鸟进行称量,其体重 为65 克,已经相当于成鸟体重的1/4了。能够以5英里的时速缓慢飞行而不失速,是世界上飞得最慢的鸟<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2016/0714/177721.html 世界上飞得最慢的鸟],百问中文库,2016-07-14 </ref>。
 +
 
 
== 视频 ==
 
== 视频 ==
  

於 2021年6月2日 (三) 13:34 的最新修訂

丘鷸

中文學名: 丘鷸
拉丁學名:Scolopax rusticola
別 稱:大水行、山沙錐、山鷸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
綱:鳥綱
目:鴴形目
科:鷸科
屬:丘鷸屬
種: 丘鷸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 Eurasian Woodcock
英文名稱: Woodcock

丘鷸[1](學名:Scolopax rusticola)體長35厘米,是一種涉禽。體型肥胖,腿短,嘴長且直。與沙錐相比體型較大,頭頂及頸背具斑紋。起飛時振翅嗖嗖作響。占域飛行緩慢,於樹頂高度起飛時嘴朝下。飛行看似笨重,翅較寬。

棲息於陰暗潮濕、林下植物發達、落葉層較厚的闊葉林和混交林中,有時也見於林間沼澤、濕草地和林緣灌叢地帶。夜行性的森林鳥。白天隱蔽,伏於地面,夜晚飛至開闊地進食。主要以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昆蟲、昆蟲幼蟲、蚯蚓、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有時也食植物根、漿果和種子。

繁殖於歐亞大陸和日本。越冬於北非、印度、中南半島、日本;偶爾到菲律賓

外形特徵

丘鷸前額灰褐色,雜有淡黑褐色及赭黃色斑。頭頂和枕絨黑色,具3—4條不甚規則的灰白色或棕白色橫斑;並綴有棕紅色;後頸多呈灰褐色,有窄的黑褐色橫斑;少數後頸綴有淡棕紅色,並雜有黑色。上體銹紅色,雜有黑色、黑褐色、及灰褐色橫斑和斑紋;上背和肩具大型黑色斑塊。飛羽、覆羽黑褐色,具銹紅色橫斑和淡灰黃色端斑。其中外側顏色較深;內側較淡;呈土黃色,且僅限於內側羽緣。第一枚初級飛羽外側羽緣淡乳黃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具黑褐色橫斑。尾羽黑褐色,內外側均具銹紅色鋸齒形橫斑,羽端表面淡灰褐色,下面白色。頭兩側灰白色或淡黃白色,雜有少許黑褐色斑點。自嘴基至眼有一條黑褐色條紋。頦、喉白色,其餘下體灰白色,略沾棕色,密布黑褐色橫斑。腋羽灰白色,密被黑褐色橫斑。

幼鳥和成鳥羽色相似,但前額為乳黃白色,羽端沾黑色,上體棕紅色,較成體鮮艷。黑斑也較成體少。尾上覆羽棕色,不具橫斑。頦裸露,僅具絨羽。其餘同成鳥。

虹膜深褐色。嘴蠟黃色,尖端黑褐色,腳灰黃色或蠟黃色。

叫聲:被趕時常悄然無聲,但偶爾發出快速的etsh-etsh-etsh聲。占域飛行時雄鳥發出oo-oort的嘟噥聲,緊接着發出具爆破音的尖叫[2]

生活習性

遷性:丘鷸在中國主要為冬候鳥,部分夏候鳥。春季最早於3月末4月初遷到東北長白山,秋季於9月初至10月末南遷。

習性:多夜間活動。白天常隱伏在林中或草叢中,夜晚和黃昏才到附近的湖畔、河邊、稻田和沼澤地上覓食。白天隱伏不出。除繁殖湖在黃昏時能看到它在森林上空的求偶飛行外,一般白天很難見到它。遇到危險時被迫從地下驚起,也常常只飛很短距離就又落入地上草叢或灌叢中隱伏不出。飛行時嘴朝下,飛行快而靈巧,能在飛行中不斷變換方向穿梭於樹林中,但飛行時顯得笨重,身子搖晃不定。性孤獨,常單獨生活,不喜集群。也少鳴叫,僅起飛時鳴叫。

食性:主要以鞘翅目、雙翅日、鱗翅目昆蟲、昆蟲幼蟲、蚯蚓、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有時也食植物根、漿果和種子。覓食多在晚上、黎明和黃昏。覓食時用長嘴插入潮濕泥土中,並擺動頭部、探覓蠕蟲、蚯蚓和昆蟲幼蟲。也直接在地面啄食。

棲身環境

棲息於陰暗潮濕、林下植物發達、落葉層較厚的闊葉林和混交林中,有時也見於林間沼澤、濕草地和林緣灌叢地帶。遷徙期間和冬季,也見於開闊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山坡灌叢,竹林、甘蔗田和農田地帶。

生長繁殖

丘鷸的繁殖期為5—7月。到達繁殖地後不久雄鳥即開始求偶飛行。通常多在黎明和傍晚,當太陽沒落後或升起前,雄鳥即在森林上空振翅飛翔,並發出婉囀多變的鳴聲向雌鳥求愛。然後落到地上進行交配。交配後雄鳥即和雌鳥呆在一起,直到雌鳥開始孵卵。營巢於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多在林下灌木或草本植物發達、或有小塊沼澤濕地和有灌木覆蓋的潮濕懸岩邊上築巢。通常置巢於灌木或樹樁下和倒木下。也常置巢於草叢中。巢由雌鳥建造。通常利用小灌木旁的枯枝落葉作巢基,扒成一圓形小坑,然後鋪墊以乾草和樹葉即成。巢的直徑大小為15厘米左右,每窩產卵通常4枚,偶爾為3枚和5枚,甚至有多至6枚的。

卵的形狀為梨形和卵圓形,顏色為赭色或暗沙粉紅色,被有銹色或暗棕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2—44×31—34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期23土1天。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古北界;於東南亞為候鳥。

分布狀況:繁殖於黑龍江北部、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四川甘肅南部。遷徙時經中國的大部地區。越冬在中國北緯32°以南大多數地區,台灣及海南島也有越冬鳥[3]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世界上飛得最慢的鳥

有人把將要被丘鷸帶出的雛鳥進行稱量,其體重為65克,已經相當於成鳥體重的1/4了。能夠以5英里的時速緩慢飛行而不失速,是世界上飛得最慢的鳥[5]

視頻

丘鷸前後搖擺着肥胖的身軀捕獵

丘鷸叫聲,大沙錐叫聲,極品神音!

參考資料

  1. 丘鷸(附圖),叫聲網,2014-5-17
  2. 丘鷸叫聲,鳥類_百問中文,2016-09-27
  3. 丘鷸的地理分布,濕地之友網,2017-4-13
  4.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
  5. 世界上飛得最慢的鳥,百問中文庫,2016-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