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北梅花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炖狮子头

东北梅花鹿,梅花鹿东北亚种的别称。梅花鹿东北亚种是梅花鹿的一个亚种,眼窝凹陷,

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胃4室,反刍。腿细长,善奔跑。具角,并具獠牙状上犬齿。

穿花衣的梅花鹿

拉丁学名Cervus nippon dybowskii,Cervus nippon hortulorum,Cervus dybowski

别 名东北梅花鹿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 纲真兽亚纲

目偶蹄目

亚 目反刍亚目科鹿科

亚 科真鹿亚科属鹿属种梅花鹿

亚 种梅花鹿东北亚种分布区域东北地区中文学名梅花鹿东北亚种

简介

梅花鹿东北亚种是梅花鹿的一个亚种,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胃4室,反刍。腿细长,善奔跑。具角,

并具獠牙状上犬齿。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征,同时是争偶的武器,其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过了繁殖季节,

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第二年又从额骨上面的1对梗节上面的毛口处生出,初长出的角叫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

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随着角的长大,供血即逐渐减少,外皮遂干枯脱落。雄性第二年起生角,每年增加一叉,

五岁后分四叉止。雄鹿大于雌鹿。毛色夏季为栗红色,有许多白斑,状似梅花;冬季为烟褐色,白斑不显著。颈部有鬣毛。

足4趾,第三和第四趾发达,支撑身体重量,第二和五趾退化变小。雌鹿有2对乳头。一岁半至两岁半成熟。典型的草食性动物,

吃草、树皮、嫩枝和幼树苗。善游泳。历史上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野生梅花鹿在中国已是高度濒危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东北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体态秀美,角姿英俊,运动灵活,体成熟公鹿肩高95-105厘米,体长100厘米左右,

体重135千克左右,1-6岁体重为60-130千克。母鹿肩高80-95厘米,体长75-90厘米,体重75-85千克。东北梅花鹿头俊秀,

耳大、灵活,躯干紧凑,四肢匀称、细长,主蹄狭尖。被毛呈明显地季节性变化,夏毛艳丽,为棕黄色或红棕色;

冬毛褐色或栗棕色。冬夏毛均有白斑,但冬毛白斑较淡。背中线2-4厘米宽,呈棕色或黑褐色,

其两侧有4-6条排列较整齐的白斑纵列。白斑越往下而越大而圆。腹下,四肢及尾内侧被毛为白色。

公鹿颈部冬毛生有卷曲鬣毛。臀斑在尾根以下呈白色并围绕着黑色毛带。公鹿角有4个杈,极个别的有5杈,

无冰枝,眉枝不够发达,且离角基较高。4月初开始脱角(盘),成角到8月下旬或9月成熟。眼下有发达的眶下腺,

俗称泪窝,平时呈裂缝状,其分泌的外激素用于识别本群,标示领地。

东北梅花鹿初角茸平均干重25-30克,若在初角茸长至5-6厘米时锯下1.5-2.0厘米(俗称“破茬”),

还能生长分杈的初角茸,干重可达150-200克。成年鹿1-10锯三杈锯茸鲜重平均为2.5-3.5千克,

产茸最佳年龄为9锯,单产3.3千克以上。一般头锯茸、二锯的二杠鲜锯茸的鲜茸单产分别为0.55千克和0.80千克左右。

16-18个月龄性成熟,配种年龄在16-28个月龄,受胎率85-95%,繁殖成活率75-85%,双胎率3%左右。

公鹿的活重、屠宰率、净肉率和出肉量分别为130-140千克、55.0-64.1%、

50-55%和65-75千克;母鹿相应为65-85千克、51-54%、38-43%和25-35千克。

繁殖方式

每年9-11月交配,5-7月产子,每胎有一只或两只小鹿。

栖息环境

栖息于苔原、林区、荒漠、灌丛和沼泽。听觉及嗅觉发达,喜爱群居,擅长奔跑。


日活动节律

梅花鹿的日活动节律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这是受梅花鹿的个体行为、气温变化、日照强度变化以

及采食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春夏两季处于雄性梅花鹿的生茸期、雌性梅花鹿的妊娠期及产子期,

因此个体对能量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更长的采食时间,加上春夏两季食物资源相对丰富,因此,

梅花鹿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外出采食活动中。比较各个季节各时间段的平均温度和日照长短可以

发现梅花鹿对温度和日照有一定的选择性,梅花鹿会回避高温以及强日照时段活动。综合来看,

食物丰富度、梅花鹿季节性生理特征变化以及气温和日照长度变化是该区梅花鹿种群日活动节律的影响因素。

从东北梅花鹿集群行为研究结果来看,该地区梅花鹿平均集群大小为 1.42。而对俄罗斯锡霍特阿林

山脉(Sikhote-Alin Mountains)梅花鹿种群的调查研究显 示,锡 霍 特 阿 林 地 区 梅 花 鹿

的 平 均 集 群 大 小 为5.2。相比之下,研究区内的梅花鹿平均集群大小明显小于俄罗斯,

这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组成:一是该地区的梅花鹿由俄罗斯种群跨境扩散而来,梅花鹿种群在研究

区内并不稳定;二是研究区内梅花鹿适宜生境的破碎化造成其生境尺度过小、

以及保护区内相对较频繁的人类干扰等因素迫使梅花鹿改变了对集群大小的选择。

东北梅花鹿全年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双峰趋势,主要在晨昏前后活动,且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较大,秋季次之,冬季的活动强度最小且持续时间最短;监测期内梅花鹿的平

均集群大小为(1.42±0.0 3)只,集群大小和集群类型出现的频次在全年及各个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其中,1 ~2 个个体出现的频次最高,主要集群类型为雌性单个个体和雄性单个个体,其次为雌性群和母子群。

梅花鹿的行为表现差异受生活史特征、气温、日照长度和人类活动的季节性变化等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

分布范围

东北梅花鹿曾一度在东北地区广泛分布,20世纪40年代,随着长白山区林区森林资源的大面积开发和利用,

梅花鹿的大部分栖息地遭到破坏,分布区急剧缩减,目前其分布仅限于长白山区、张广才岭以及老爷岭地区,

且集中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与俄罗斯交界处。

饲养

场地的准备:鹿场搭建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的地方搭建鹿场。鹿活动量较大,

鹿舍占地面积每头2~3平方米,运动场8~10平方米。用石板或平滑木板或水泥板铺地,使粪便等易清扫。

在鹿场周围设置栏杆,高2.5~3米,以防鹿善跳而逃逸。不应选择在工矿区和公共设施附近,

不要在被牛羊传染病污染过的地方或畜牧场旧址上建场。

设施的准备:鹿舍、精粗饲料库房、饲料加工调制室、青贮窑(壕)、鹿茸和鹿其他产品加工室、兽医室、其他副业生产用的建筑。

技术的准备:养鹿的技术主要靠自己到书本报刊杂志中学习或者中国鹿业网学习,不断提高、丰富饲养养技术。

饲料的准备:鹿场要有足够的饲料地或者有可靠的供应各种饲料的基地。完全圈养的梅花鹿每年每只平均

需要精饲料350~400千克,需要粗饲料1200~1500千克。

防疫的准备:梅花鹿抵抗力强,发病率低,在人工饲养下,发病较少,但有时也会香乙型脑炎、狂犬病、炭疽、

大肠杆菌病等传染性病,在人工养殖时也要注意防治。

引种的准备:引种前要全面、多方位了解供种货源,掌握饲养的基本知识,要到有种苗经营资格单位购买的原则、

坚持比质、比价、比服务的原则、坚持就近购买的原则,把好苗种的质量关、价格关。

所属亚种

中国是梅花鹿的起源地,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和台湾等地均是梅花鹿的原始分布区.

中国境内曾广泛分布有6个亚种,分别是山西亚种(C.n.grassianus)、河北亚种(C.n.manidarnius)、

华南亚种(C.n.pseudaxis)、四川亚种(C.n.sichuanicus)、台湾亚种(C.n.taioanus)以及东北

亚种(C.n.mantchuricus).自全新世之后,野生梅花鹿在许多历史分布区内消失.其中,山西亚种、

华北亚种早在1940年已经在野外灭绝,台湾亚种的野生种群也早已等省的狭窄区域,且分布区相互隔离,呈现孤岛式分布。

种群现状

东北梅花鹿属东北亚种,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对于维持东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生态系

统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梅花鹿亦是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旗舰物种东北虎(Pantheratigrisaltaica)的重

要猎物之一,是影响东北虎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关键因子。东北梅花鹿曾一度在东北地区广泛分布,20世纪40年代,

随着长白山区林区森林资源的大面积开发和利用,梅花鹿的大部分栖息地遭到破坏,分布区急剧缩减,目前其分布

仅限于长白山区、张广才岭以及老爷岭地区,且集中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与俄罗斯交界处

东北梅花鹿的生境呈现较明显的破碎化.直至20世纪中期,东北梅花鹿还存在有大量的野生种群,但目前野生

种群已较为少见.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内分布的东北梅花鹿约有500只,

而吉林省境内分布的东北梅花鹿的种群数量大概在565只左右.80年代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栖息地的严重破

坏和狩猎压力,野生东北梅花鹿的数量下降到了148只(1984年),到1992年只剩51只.1999年,黑龙江省在俄罗斯边界

的调查结果显示,仅在两条样线上现梅花鹿的踪迹(占样线总数的3%):在第一条样线上发现3处梅花鹿踪迹,

在另一条样线上发现43处梅花鹿踪迹.200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陆生脊椎动物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共有500个梅花鹿个体分布在吉林省,27个个体分布在黑龙江省。

保护级别

梅花鹿已被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濒危动物,属于我国I级重点保护动物。[1]

参考资料

  1. 清炖狮子头,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