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鄉(貴州省思南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華鄉 |
中文名 :東華鄉 所屬地區:貴州省思南縣 |
東華鄉,隸屬貴州省思南縣,地處縣境北部,東接鸚鵡溪鎮,南與張家寨鎮共界,西南跟寬坪鄉接壤,西和德江縣合興鄉相連,北同德江縣堰塘鄉毗鄰。 [1]
簡介
名稱來歷因一條小溪將此地三面包圍,形如一冬瓜,故名「冬瓜溪」,後改為「東華溪」,終改為今名東華鄉。鄉政府駐東華街上,電話區號0856,郵政編碼565103,距縣城37千米。政區劃分2011年轄聯江社區和東瓜溪、塔溪、老林、紫黃溝、洞口、大水溪、沙溪壩、翟家壩、燕子青、大城坨、爐岩、汪家寨、核桃壩、紫槽14個行政村、106個村(居)民組。人口面積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401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60人,城鎮化率2.56%,有流動人口3599人。總人口中,男性7312人,占52.16%;女性6707人,占47.84%;14歲以下3216人,占22.94%;15~64歲9808人,占69.96%;65歲以上995人,占7.1% 。轄區有土家族、漢族、苗族、蒙古族、侗族、仡佬族等6個民族,以土家族為主,有6342人,占總人口的45.24%;有漢族人口5456人,占總人口的38.92%;有苗族人口2034人,占總人口的14.51%,其他民族人口187人,占總人口的1.33%。2011年人口出生率10.63‰,人口死亡率5.56‰,人口自然增長率5.07‰。 鄉境東西長10.9千米,南北寬11.2千米,總面積75.51平方千米。其中陸地75.453平方千米,占99.92%;水域0.057平方千米,占0.08%。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81.82人。
光榮革命歷史
東華鄉人民有革命的光榮傳統,清朝末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李德山,就在該鄉都興村以教習武術為名,鼓吹革命;設館招致豪俠之士,進行反清活動,辛亥(1911年)農曆三月,韋樹模等20餘人,想率分批赴廣州,廿九日隨黃興,趙聲舉行起義,進攻清粵督署,因眾寡不敵,韋樹模、韋統淮、韋榮初,與丹竹的石灰村林盛初等同時殉難。後殮葬於廣州黃華崗七十二烈士墓中。
歷史沿革
政區沿革元代屬思州軍民安撫司之水特姜長官司,至正二十六年(1362年)屬思南道都元帥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水特姜長官司改為水德江長官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屬安化縣之大堡圖。清光緒八年(1882年)安化縣移至大堡(今德江),東華屬之。民國二年(1913年)安化縣改為德江縣,東華屬之。三年八月,東華劃歸思南縣,屬北區鸚鵡溪(區駐日頭岩)。二十年八月,屬九區(駐鸚鵡溪)。二十一年,屬九區鎮隘鄉和鸚鵡鎮(區駐碧泉,即今竹園)。二十六年七月,屬二區(駐寬坪)之鸚鵡鎮聯保和鎮隘鄉聯保。三十一年十月,撤區廢聯保,屬震武鄉。1949年12月,屬第二軍事督導區震武鄉。1950年2月屬2區之震武鄉。1953年設東華鄉。1958年,屬鸚鵡溪公社。1959年8月調整為東華、高塘兩個管理區。1963年今境內設東華、沙溪、高塘3個公社。1984年3月,重建沙溝鄉和東華鄉。1986年5月,成立沙溝土家族民族鄉和東華土家族民族鄉。1992年10月, 由沙溝和東華兩個土家族民族鄉合併建成東華土家族苗族鄉,轄16村委會、104村民組。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地形山高多谷,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點雲峰山海拔1243米,最低處辰溪海拔672米。地貌熔岩發育,山巒起伏,呈典型的西部山區特點。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特徵明顯,年平均氣溫15.4℃,1月平均氣溫5.8℃,極端最低氣溫﹣7.4℃;7月平均氣溫28.4℃,極端最高氣溫38.5℃。無霜期年平均260天。年日照時數1210.4小時,年總輻射81.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1215毫米,降雨集中在5~6月。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已探明地下有儲量豐富的煤炭資源,尚有待於開發利用。其他自然資源為林業,東華屬全縣重點林區,森林覆蓋率曾經達到47.3﹪,2011年為43.67%。